01 中國與俄羅斯貿易情況論文(急求一篇《當今國際形勢與我國外交成果》的論文,1800-2000字左右,謝了!)

时间:2024-04-29 23:38:26 编辑: 来源:

淺析中俄經貿合作

世界范圍內,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建立自由貿易區是一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國際市場以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途徑,中俄也不例外。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淺析中俄經貿合作 論文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東北亞作為東亞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一角,雖然區域經濟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明顯落后于世界發展步伐。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位于東北亞的中心地帶。隨著中俄關系的深入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步伐的加快,俄羅斯和我國東北毗鄰地區在地緣上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合作態勢,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區域經濟合作成為雙方關注熱點。

關鍵詞: 中國東北區域;俄羅斯;經貿合作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東北亞作為東亞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一角,其區域經濟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位于東北亞的中心地帶,彼此間的合作由來已久。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的影響,中俄合作發展的程度、深度以及進度遠遠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地區的合作進程。近二十年來,中俄關系經歷了“雙方友好睦鄰關系”、“建設性的伙伴關系”直至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一建立在平等和超越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的新型國家關系。但是,目前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與兩國的經濟潛力、大國地位、雙邊政治關系很不對稱。

2011年俄羅斯是中國的第十大貿易國,中國是俄羅斯的第一大貿易國。世界范圍內,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建立自由貿易區是一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國際市場以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途徑,中俄也不例外。俄遠東經中亞到高加索這一廣闊的弧形地帶以及中國東北區域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在兩國以“優勢互補”為主要特征的區域經濟合作中,正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地緣經濟戰略價值。

從近20年來中俄貿易發展的歷程看,盡管中俄貿易并非一帆風順,存在著一些主客觀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但是總體的發展趨勢是好的,前景是光明的。中俄兩國戰略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乃至在整個東北亞區域合作中也是舉足輕重的。因此,兩國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加強經濟互補性合作,并借鑒國際上已有的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結合實際情況,以發展較好的局部地區為試點率先實施小區域經濟一體化,毗鄰地區積極參與,通過由點到面的自由貿易區路徑實現中俄貿易區戰略構想。在新形勢下我國應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俄羅斯在我國發展戰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充分發揮我國的地緣優勢,放眼長遠目標,建立面向未來的雙邊關系,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當然,建立中俄貿易區是一個經濟合作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兩國從整體利益出發,加強溝通,增進了解,循序漸進,共同面對挑戰,推進合作。

一、 中俄遠東貿易發展狀況

中俄兩國貿易商品結構與兩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中俄貿易結構呈現以中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俄方的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特點,雙方互補性很強,貿易方式逐漸趨于規范化。兩國傳統的邊境易貨貿易方式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促進中俄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兩國貿易關系的調整,易貨貿易方式基本退出邊境貿易舞臺,現代化、規范化的現匯貿易在兩國貿易中的比重愈來愈大,體現了邊境貿易逐步國際化和邊貿企業經營手段逐步規范化的過程。

民營企業在中俄邊境貿易中所占比重增大,在中俄邊境貿易初期,國有企業是中俄貿易的主力軍,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速度很快,在對俄出口中所占份額逐漸增大。同時,中方貿易逆差逐年減小。20世紀90年代,中俄貿易中中方始終處于逆差地位,隨著中俄兩國經濟的發展、各自市場需求的變化及貿易政策的調整,在中俄貿易中中方逆差逐漸減少。近幾年,我國對俄邊境旅游貿易發展迅速,旅游貿易已成為中俄邊境貿易的新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購物商品是邊境地區開展的“邊境游”中出境旅客委托報關企業以貨運方式報關出境的小批量商品。由于貿易方式比較靈活,貿易規模隨著市場需求而變化,此貿易方式在我國邊境地區發展迅速。

二、 中俄遠東貿易發展問題

在中俄雙邊貿易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兩國邊境貿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中俄遠東邊境貿易活躍,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這需要雙方合作解決。當前中俄遠東貿易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沿邊地區對俄貿易后勁不足。長期以來,我國沿邊地區對俄羅斯出口的產品中,本地產品不到25%,絕大多數出口產品的貨源都是從其他省市組織的。沿邊地區沒能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吸引國內外投資,發展面向國外市場的生產能力,而只是把南方的產品倒過來再轉手賣到俄羅斯。是沿邊地區沒能建立起自己的產品生產基礎,特別是沒有推出自己的名優產品,除了少數幾個拳頭產品外,大多數產品出口競爭力較差,對俄貿易缺乏堅實的生產基礎,后勁嚴重不足。

通商“瓶頸”制約邊貿的發展,特別是在本幣結算、商務糾紛仲裁、保險制度等問題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嚴重影響了中俄遠東邊境貿易的正常開展。貿易結構“三低”狀態影響貿易潛力的發揮,貿易主體層次低、貿易商品附加值低、經貿合作領域級別低已經成為中俄邊貿難以闊步前進的結構性障礙,其嚴重性不可低估。近年來,俄羅斯警方多次針對中國商品采取“查抄”行動,“灰色清關”是其罪魁禍首,但至今雙方未能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俄方的某些做法也對中俄邊境貿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如2006年,俄方對旅游購物人員在免稅攜帶商品方面采取了嚴格的“限次限量”措施,造成雙方旅游貿易額大幅下降。再如,對于雙方早已達成協議的界河大橋建設,俄方至今未能完成審批手續。此外,俄方在口岸建設方面的速度也難以滿足雙方經貿合作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 推進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發展的意義

地緣政治關系是指國與國之間或國家與特殊地區之間由于地域上的鄰接而產生的政治關系,它應符合邊際效應規律,即兩個地理接近的國家,相互友好,則帶來的利益比相距較遠的國家會倍增:如果相互敵對,則帶來的災難也會倍增。中俄兩國在地緣上的直接接觸主要集中在俄遠東地區與我國毗鄰東北地區。

急求一篇《進出口貿易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影響》的畢業論文、、謝謝!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于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影響很深遠

應該看到,加入世貿組織符合當今時代潮流,有利于俄羅斯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為有效解決俄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對于俄羅斯的長遠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首先,為俄羅斯商品進入國際市場掃清了障礙。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摩擦的不斷增多,有效保證本國商品不受歧視地進入國際市場也成為了俄對外經貿政策的關注重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俄羅斯融入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同時也消除了貿易歧視和技術壁壘,從而能夠加快俄羅斯對外貿易的發展。

其次,有利于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當前,俄羅斯面臨的國際貿易糾紛也呈上升趨勢。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俄羅斯不再被排除在調解貿易爭端的現代機制之外,從而可以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內的協調機制來解決貿易糾紛。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機制是行之有效的。除此之外,俄羅斯可以提出對單獨針對俄羅斯的反傾銷措施加以修訂或取消,從而大大減少因此而遭受的巨大經濟損失。

第三,有利于俄羅斯進行對外投資合作。世貿組織有關貿易投資的措施協議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為俄羅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投資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俄羅斯企業進入外國市場提供了可能。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俄羅斯還可以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對世界貿易規則的制定產生影響,從而更好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維護其本國利益。

第四,加入世貿組織將推動俄羅斯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為加入世貿組織,俄羅斯必須逐步對其相關貿易法規進行修改,使其與世界貿易組織法規和文件的精神相吻合。俄的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與國際接軌后,還可以為加大吸引外資和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加入世貿組織后,俄羅斯可以更加便利地吸收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提高本國工業的競爭力。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怎么寫啊,關于中國與埃及經濟貿易的,急求啊、、、1000-2000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征、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于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于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于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并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后。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后。原蘇聯解體后,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格魯吉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里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征,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