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外貿占世界比重(中國出口額 中國出口位次及出口占世界比重能分析出什么)

时间:2024-05-23 05:32:46 编辑: 来源:

中國gdp占世界比例是什么?

2021年中國gdp占世界比例預計超過18%。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經過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國家統計局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雙雙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全年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2021年我國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1、經濟增長國際領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突破了1.2萬美元。2021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3250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2、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實現。

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現在從統計數據看,經濟較快增長。

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為8.1%,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標。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按兩年平均算,分別增長4.9%、5.5%、4.9%、5.2%,四季度經濟兩年平均增長率比三季度還高,這反映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3、創新動能有效增強,工業制造業較快增長。

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延續了“十三五”以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態勢;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

4、外貿外資快速增長,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貨物貿易量增質升,202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兩年平均增長11.3%,按美元計價,我國貿易規模達6.05萬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繼續提升。2021年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比重達61.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5、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市場主體增加較多,“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2021年末,我國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其中企業400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突破1億戶。

6、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分別比上年名義增長9.6%、11.0%、10.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0,比上年縮小0.06。

以上內容參考 央廣網-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18%

各國出口占gdp比例

2020年各國對外出口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排名:

第五名:日本(3.9%);

第四名:荷蘭(4.1%);

第三名:德國(8.4%);

第二名:美國(8.8%);

第一名:中國(15.8%)。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中國所占的比重可以說是遠高于其他國家,幾乎毫無懸念地蟬聯榜首,接近于第二、三名之和。根據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出口增長4%,達17.93萬億元;進口達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大增27.4%。

中國出口貿易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這樣的數據應該到哪里去查

我國進出口總額占世界比重已超過8%

--------------------------------------------------------------------------------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報告之九,用翔實的數據描述了我國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總體上處于封閉狀態,進出口始終在低水平徘徊。1950年進出口總值僅11.35億美元,1977年發展到148.04億美元,年均增長9.9%。1978年以后,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年均增長18.1%。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2002-2008年,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

我國從小額逆差轉變為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發展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新中國成立的頭6年,平均每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后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順差大幅增加。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我國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1950年,我國出口總值在全球排名第27位,經過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線上升,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加工生產基地。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建國初期,我國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級產品,而進口主要是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直到70年代,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仍在50%以上。改革開放后,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逐步達到了90%以上,從根本上扭轉了大量出口初級產品來換取工業品進口的被動局面。

改革開放促使對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的需求不斷擴大,進口與出口相應增長。整個80年代,工業制成品出口與進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提高。90年代,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的主力商品。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出口產品構成進一步發生變化,以IT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高速增長。

貿易方式不斷創新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相對比較簡單,主要同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政府間簽訂協定、進行記帳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同少數西方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現匯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以后,在大力開展一般貿易的基礎上,我國采用了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在各種新型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發展最為突出。1981年加工貿易只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6%,一般貿易占93.5%。2008年,加工貿易占到41.1%,成為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貿易伙伴多元化

建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

8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貿易伙伴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08年,我國前十位貿易伙伴依次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韓國、臺灣、德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雙邊貿易額合計占進出口總值的78.4%。

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自2003年以來,我國自貿區建設從無到有。迄今,我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涵蓋2008年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我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秘魯等的自貿區談判在積極推進之中。

報告指出,我國雖已成為貿易大國,但距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還沒根本扭轉;脆弱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已無力繼續支撐大規模出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

為什么中國是貿易大國,而不是貿易強國?

貿易大國:生產的東西很多量很大,但產品不一定具有競爭力。

貿易強國:生產的東西質好,有市場競爭力。

現在中國生產的東西雖然很多,但同類產品中高質量的卻不多。拿鋼鐵行業來說吧。中國的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高質量的鋼材卻還要從日本進口。所以我國是鋼鐵大國卻不是鋼鐵強國。

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還不能說是貿易強國,要成為世界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其他貿易強國相比,在四個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

一、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超過一半是加工貿易。

二、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比較少。

三、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四、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例只有4%,今年雖然可以達到28%左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甚至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為44%,荷蘭是44%,日本是39%,新加坡是72%。

2020年成為貿易強國

作為一個崛起的世界貿易大國,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面臨的困難。中國的外貿出口正在步入競爭擴張階段,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出口環境日益嚴峻。

要保持中國外貿的健康發展,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戰略,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盡量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按照國民經濟翻兩番的要求,到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要達到兩萬億美元,相當于當今世界最大貿易國美國現在的貿易規模。這一目標十分艱巨,因為對外貿易不僅受國內經濟的制約,還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制約,可變因素很多。

但是,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帶來新的發展空間,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仍將保持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到2020年,我們就能夠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貿易強國。

造成貿易順差的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而制造業的供給出現了向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加快轉移的趨勢,亞洲國家國內需求難以消化快速增長的生產能力,必然擴大出口,造成順差增加較多;二是中國處于加工貿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鄰國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三是在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較高;四是在中國出口快速增長過程中,擴大進口受到了限制。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歷史階段,除了初級產品進口以外,國內市場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高技術產品,但這方面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我國貿易順差呈現“三個集中”特點,第一個“集中”主要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對歐盟貿易順差將超過630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東盟地區;第二個“集中”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領域。截至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順差超過1250億美元;第三個“集中”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今年前11個月,來自我國集體和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