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和日本外貿現狀如何(優質的海外市場綜合分析——日本)

时间:2024-05-24 00:51:05 编辑: 来源:

中國對外貿易現狀和前景

一、2012年全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預測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中國外貿發展面臨國內外環境略有改善。美國房地產市場緩慢復蘇,2012年前8個月新屋銷量同比增長21.7%,且售價明顯上揚;9月份失業率為7.8%,達2009年1月以來最低點。歐央行出臺直接貨幣交易計劃,歐洲穩定機制(ESM)啟動,希臘新一輪救助計劃談判取得進展,暫時緩和了歐債危機形勢,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圍國家國債收益率明顯下降。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出臺量化寬松政策,短期內起到壓低國債收益率、降低債務成本的作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一些新興經濟體也放松宏觀經濟政策,將對經濟增長起到刺激作用。據摩根大通發布的數據,9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8月的48.1小幅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經濟下滑勢頭有所緩解。

中國經濟增速趨于穩定,并且繼續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工業生產、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實現4個月以來首次回升,達49.8,接近50的榮枯線;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100的榮枯線以上,達100.8。9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在做好出口退稅和金融服務、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貿易環境、優化貿易結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通關效率,調減法定檢驗檢疫目錄,規范和減少進出口環節收費等。這些政策措施正在陸續落實到位,將強化前期出臺的穩定外貿增長政策效果,進一步提振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信心,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推動外貿增長企穩趨升。

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態勢難有根本好轉。美國經濟增長沒有明顯起色,個人消費增速仍低于危機前水平。歐元區核心國家經濟走弱,重債國持續衰退,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嚴重制約消費能力和信心。日本地震災后重建效應減退,出口形勢惡化,經濟增長還在減速。新興經濟體難與發達國家“脫鉤”,增長普遍放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3%,低于2011年的3.8%。其中,發達國家增長1.3%,低于上年0.3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3%,低于上年0.9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長率均將低于2011年。世貿組織(WTO)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率為2.5%,遠低于2011年的5%。加上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極其復雜,實現進出口穩定回升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2012年四季度進出口有望延續9月份的回升態勢。在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增速普遍放緩或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占全球貿易的份額有望保持穩定或微幅上升。

二、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從國際看,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歐債危機略有緩和,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趨于穩定,市場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可能有所改善。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較多,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需要持續緊縮財政,企業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寬松貨幣政策無法根本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制約,經濟增長動力仍較疲弱。一些新興經濟體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發展面臨的風險上升,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低于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4.5%,明顯低于危機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

歐債危機既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制度危機,更是歐元區外圍國家的競爭力危機。隨著歐洲穩定機制啟動和銀行業聯盟構想開始落實,歐元區制度設計的薄弱環節正在逐步加強,但外圍國家不僅財政缺口大,而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其間若經濟、政治形勢惡化超出預期,可能在金融市場引起新的波動。2013年,歐元區外圍國家融資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國家面臨大選,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懸崖涉及金額約占GDP的4%,若處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經濟重返衰退。

三是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蕩。

近期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均采取了量化寬松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大幅波動,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沖擊全球金融穩定。美國、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地遭受重大干旱,導致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極易沖擊石油供應,加上全球貨幣政策寬松,投機資本涌入商品市場炒作牟利,農產品和能源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四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

在經濟復蘇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對外采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扶持本土產業,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世貿組織監測,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員共采取182項新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全球進口額的0.9%,且限制措施應對危機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國產業復興的一面上升,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國家對新興產業領域的跨國投資態度保守,想方設法加以限制。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國家經貿政策甚至出現“去全球化”的危險傾向。

從國內看,隨著一系列擴內需、穩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并發揮成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黨的十八大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有利于繼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普遍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快于2012年。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穩固,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

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將對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形成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

在世界經濟復蘇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截至2012年9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低于50的榮枯線;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貿易進口累計僅增長1%,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出口難有大的反彈。商務部對國內1900余家外貿重點聯系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9月,企業出口利潤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于100的臨界點。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

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貿易預警(World Trade Alert)”項目監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4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針對中國。隨著中國出口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產業升級,國外對中國新興產業出口的限制明顯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太陽能光伏電池在多個海外市場遭遇貿易摩擦,出口嚴重受阻。

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

近年來,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業的成本競爭力。2008-2011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4.5%,制造業農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長15%。隨著周邊國家工業化發展加快,部分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和產品訂單出現向周邊國家轉移跡象。2012年前7個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歐、日市場份額比上年分別下降2.1、1.4和2.7個百分點,流失份額主要被周邊低成本國家擠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時,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出口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

應當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貨物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2011年出口額占全球比重10.4%,連續三年居全球之首;進口額占9.5%,連續三年全球第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經濟論文達人進——中日貿易關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問題

中日經貿合作是中日兩國利益的最大交匯點,是密切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后,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游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由于日本在歷史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因此,社會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貨”,這在感情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這樣做是完全不妥的。在國際經濟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下,盲目抵制日貨,就會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既不利于雙方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也不利于我們很好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最終會損害我國的整體利益,影響我國的發展大局。我們應當立足于維護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促進中日兩國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有利于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是發展兩國政治關系的重要基礎,而穩定健康的政治關系又是推進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在新的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特點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利益交匯點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于發展長期穩定的中日友好合作關系,今天比過去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在歷史、臺灣等問題上的一些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使當前中日關系陷入困難局面。如果這種不和諧的政治關系持續下去,必然有傷于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日本應當以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影響中日關系順利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將自己的承諾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為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營造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時代潮流。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領域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日益加深。中日經貿合作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達到了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21世紀的亞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