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歷年貿易總額結構中的變化趨勢及特點(中國的貿易條件變化的特點?)

时间:2024-06-03 14:07:35 编辑: 来源:

中國的貿易條件變化的特點?

根據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和進口價格指數上升,收入貿易條件改善的全部依賴于出口的增長。從中國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可看出中國進口價格指數的上升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大于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的影響,并且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有下降的趨勢,相反,中國進口價格指數下降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有上升的趨勢。影響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和進口價格指數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較突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工貿易增長迅速

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5,103.55億美元,占總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貿易方式的進口由15.04億美元增長到了3,214.72億美元,占總進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貿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兩頭在外,原料和中間投入品主要靠進口,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中間產品,其價格往往缺乏彈性,且易受出口國壟斷,會使中國進口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同時加工貿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存在制約,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國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間惡性競爭,使出口價格上漲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這種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系中,由于中國處于生產的下游或終端,多為簡單的加工和組裝發展階段,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只是跨國公司的“裝配車間”。增值率不高導致出口價格難以上漲。相反,隨著加工貿易進口需求絕對值迅速增加,導致國內加工企業對國際燃料、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成套設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鑒于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處于上升趨勢,進而使進口初級產品的價格指數趨于上揚。

(二)國際市場比較集中

中國的進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發達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國。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總額占中國總出口的68.73%,前3個國家或地區占46.48%,僅向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就超過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進口最多的前10國家或地區的進口總額占中國總進口的63.60%,前5個國家或地區就占將近一半,達到49.22%。中國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受到較大的影響。如美國經濟時好時壞,日本經濟則長期表現不佳,美國和日本都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其經濟的發展狀況對中國出口影響很大。一方面,美國和日本經濟不景氣引起的需求下降,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場的經濟低迷容易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導致貿易摩擦,使中國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國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億美元增長到了2,001.74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FDI企業進出口比重由原來比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據國際收入轉移的貿易條件效應一般原理,收入轉出國的貿易條件將趨于惡化,收入轉入國的貿易條件將趨于改善,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應該趨于改善。但FDI的凈流入并沒有帶來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吸收FDI主要流入勞動密集型行業,易造成出口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的貿易結構在國際貿易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以低素質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導向不能維持國際競爭優勢,從而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國對經濟發達國家的依賴。二是FDI形成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執行“轉移價格”,影響了中國進出口價格。目前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為了達到減輕所得稅負、轉移資金和利潤、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機器設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經營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國進口產品的高價位;同時,即使不考慮國家出口退稅等支持措施,而把勞動生產率差異、技術水平差距等因素考慮在內,外企的出口價格水平也明顯偏低。跨國公司的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進口價格卻降低了出口價格,在FDI企業進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

(四)關稅下降使進口需求擴大

中國對外貿易近五年的貿易結構和規模是什么樣的

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和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穩定增長,中國將在優勢互補和水平分工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國際貿易的有利條件;其次,日趨活躍的國際資本流動必將帶動世界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機會。但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蓬勃發展、南亞經濟的崛起和拉美地區經濟的上升將會進一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中國發展出口形成強烈競爭,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也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調控體制和經營機制,培育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進出口貿易的較快增長,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成為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課題。

1.加快對外貿易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外貿調控體系。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于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杠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因此,今后幾年中,加快外貿體制“兩個轉變”的進程,推動匯率、利率和關稅稅率的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運行機制,仍然是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應當進行徹底轉換,而且需要加強商業外貿中介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市場協調機構服務功能,促進管理、經營、服務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協調發展。

4.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資源,促進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開拓新的國際市場。80年代以來日趨活躍的直接投資是促使整個世界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近十幾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帶動作用。但是,目前中國企業向海外的投資發展緩慢,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國民經濟、通過國際化生產擴大進出口、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方面只是剛剛起步。應當看到,中國和南亞、非洲、南美洲、東歐、中亞地區各國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比較優勢,而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正是其中一些國家的優勢所在,這些充分說明了中國發展海外投資生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出口,有利于實現部分面向西方市場而在國內已經失去成本優勢之出口型產業的轉移,同時有利于開發海外資源、增加有效進口以滿足國內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可以預見,隨著面向上述地區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加將會大大提高中國同這些地區之間雙邊貿易的市場份額,并為下一世紀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5.加快加工貿易向能夠有效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含量的貿易方式轉化,促進上游工業發展和中西部地區開發。加工程度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貿易出口在全部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如果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進口替代,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并以逐漸成熟的整體性生產和技術能力保持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將可能使加工工業成為一種“無根工業”,隨時由于勞動力成本和政策性優勢的消失而導致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嚴重下降、喪失加工產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因此,促進貿易方式結構的升級轉換應當是跨世紀時期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政策引導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情況下,造成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國內上游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產業政策過多向下游產業傾斜,一般貿易出口商品含稅,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制訂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對上游工業的技術進步實行鼓勵政策,盡快調整貿易政策,解決出口商品含稅問題,支持和鼓勵各種信息、中介商業機構的發展和壯大等應當說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選擇。貿易方式的轉換有利于原材料等上游工業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如此,由于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富集、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對國內資源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巨大需求,將促使上游加工產業鏈條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帶動中西部地區開發,并為該地區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開辟新的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必要構筑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地區開發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形成促進上游加工產業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6.深化進口體制改革,有序開放國內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建立規范化的市場運行機制。中國進口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需要,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最終建立以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為主、以幼稚產業扶持等產業政策為輔、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統一規則的進口體制,為中國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通過引入激烈競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升級創造條件。按照這些目標,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市場、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大幅度自主下調進口關稅,短短幾年時間使平均關稅水平降低到了17%,同時還取消了許多非關稅貿易壁壘,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也在逐步展開。但是,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仍然屬于關稅較高國家的行列,關稅水平甚至高于發展中國家15%的平均水平,由于進口增長緩慢而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已經成為引發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過多的非關稅壁壘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還在成為影響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順利展開的負面因素。因此,今后幾年內中國開放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的任務仍非常艱巨。應提前實現將關稅降低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市場開放目標,加快撤銷非關稅壁壘和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步驟,促進進口貿易的健康發展,消除新的貿易不平衡,強化中國在參與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方面的有利地位,爭取在本世紀內實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愿望。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必須注意建立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反不正當競爭等法律制度,創造公平、合理的自由競爭環境。

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歷史、現狀、及趨勢)和原因分析

都是自己寫的,可不是粘貼的,要采納哦。

中國貿易對外開放一直到鄭和七下西洋:此時及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大國姿態接受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或政權的朝覲、納貢、貿易等。

——明朝末年由于倭寇東南沿海騷亂,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期間對外貿易一律緊閉,但是中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給自足的國度,吸引無數外國商人偷渡、走私、買賣,賺取中國的白銀。

鴉片戰爭后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