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古代茶葉對外貿易的特點(中國對歐洲出口茶葉的歷史淵源)

时间:2024-06-03 12:38:14 编辑: 来源:

古代中國的茶葉十分暢銷,是什么原因讓中國茶葉壟斷全球?

古代中國的茶葉十分暢銷,是什么原因讓中國茶葉壟斷全球?

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可見茶在人們心中地位之重,甚至有人說:"寧可三天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茶作為中國人喝得最多的重要飲品,曾經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世界各國,成為中國除瓷器外的又一代名詞。

曾經的中國部分經濟來源靠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可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是備受歡迎的,但是如今茶葉卻在國外市場上銷聲匿跡,甚至連1%的市場份額都不到,影響力和競爭力甚至還不如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家。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一切靜待揭曉!

罌粟:中國茶葉減產的主謀

罌粟,堪稱花中的紅顏禍水。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罌粟就是植物中的窈窕淑女,年輕時能開出美麗妖艷的花兒,年老時能深入"君子"骨髓,讓其醉生夢死。定力再好的"君子",稍有不慎便被它勾了魂魄。有了它,茶葉在中國逐漸失寵。

年老后的罌粟即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鴉片,中國人稱其為福壽膏,在我看來,福壽膏未必福壽,它只會折壽。所謂的福壽膏是罌粟經過一系列加工程序提取出來的黑色物質,散發著芬芳馥郁的香味兒,且長時間彌漫于空氣中,讓人聞之傾倒。一旦吸食,便會產生依賴性,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十八世紀,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將貪婪的目光投向馬可波羅所稱的寶藏大國——中國,計謀著來中國撈一筆橫財。千里迢迢趕赴中國,卻對傳說中的天朝上國大跌眼鏡,此時的中國已然日薄西山,守在昔日的光輝里無法自拔。眼中所見和耳中所聞截然不同,他們甚至對自己是否來對地方開始產生懷疑。

他們所見的是一個死氣沉沉,猶如一灘靜置的泥水般的社會。社會成員等級的劃分極其明顯,皇室成員的自命不凡,收刮民脂民膏現象嚴重。底層人員得過且過,渾渾噩噩,而且他們都喜歡吸食鴉片。無論是貴族子弟還是窮人都被鴉片勾走了魂——他們斜躺在床上,嘴里叼著一桿大煙槍。

他們企圖通過吸食鴉片讓自己暫時忘掉混沌渡日的麻木,殊不知他們徹底上癮,無法擺脫,讓他們形銷骨立,提前死去。美麗的東西不見得好,福壽膏名字雖好,但并不見得真的讓人福壽。擁有福壽膏的國人們,完全忘卻自我,不要說茶葉種植了,連基本的生活都顧之不及。

鴉片戰爭:茶葉在國際市場沒落的催化劑

親眼所見中國現狀的英國人靈機一動,發現了賺取中國人民錢財的商業機會——向中國源源不斷輸送鴉片,不僅能將中國人的錢袋掏空,也能將其身體掏空,一舉兩得之計,何樂而不為?而此時被當做案板上的肥肉的中國人民,依舊沉迷于鴉片的吸食中。

英國人在印度的土地上大量種植毒物,源源不斷的鴉片向消費大國(中國)運輸,中國人也樂在其中。無論男女老少,無論階層高低,都以吸食鴉片為一種時尚行為。在他們的意識里每天整上幾口,能精神一整天。不以此為恥,反以此為榮,正中不懷好意之人的圈套。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后,被斷了財路的英國人發起了鴉片戰爭。處于被動方的中國輸了戰爭不說,還向賊人賠付了大額銀元,最為離譜的事情是,中國必須無償向英國收購鴉片。鴉片戰爭的失敗,被鴉片摧殘的國人將重心傾向鴉片,無心經營在國際市場的狀況,茶葉被拋諸腦后。

領導者決策錯誤:茶葉失去國際市場份額的根源

眼看禁煙不成,戰爭失敗,大量銀元向賊人手中輸送,心急如焚的道光皇帝聽信大臣許乃濟的建議:自產自銷。自己種植鴉片,實現自給自足,如此一來便不必再向英國人支付銀元,錢財在自己內部流通,一勞永逸。一道圣旨下來,各級各地區政府紛紛積極響應,以云南和四川為典型代表的兩個省份甚至成為了鴉片盛產地區。

天時地利人和,好巧不巧中國氣候十分適合種植鴉片。擁有鴉片最大需求市場,同時擁有適宜的氣候條件,鴉片在中國可以橫著走了。人們生病了,無論是感冒還是患上瘟疫,皆以此為藥。那是中醫藥的神奇功效,若是治死了,那便是陽壽已盡,駕鶴西去,早登極樂。

大片土地用于種植鴉片,自然無茶葉生存之地。兩者種植條件相同,鴉片能帶來無限價值,茶葉自然被拋諸腦后,無人問津。鴉片開花時可供參觀,結果時可提煉鴉片,經濟效益明顯,市場潛力巨大,優勢明顯。全國掀起一陣種鴉片的浪潮。

眼看著鴉片在中國已經不能在取得利益的英國把目光轉向了中國的茶葉,在中國學會茶葉種植的方法后,便將種植技術帶回印度并大力推廣種植。短短幾年,在中國人還沉浸于鴉片無法自拔時印度就成為了茶葉主要種植基地,全然代替了中國在全球的茶葉銷售地位。

若是中國沒有產生自產自銷的想法并做出行動,在支付不起鴉片的巨額后,自會有人反省。只要支付不起鴉片的巨額后,便會另尋他徑,雖不說將鴉片一刀斃命,但也不至于將本國代名詞之一"茶葉"拱手相讓,也不會形成印度種植茶葉,中國種植鴉片的相反局面。

自食其果,本以為能自產自銷,保護住自己國家的銀元,殊不知弄巧成拙。眼睜睜看著本國人民軀體和精神飽受鴉片的摧殘卻無能為力,茶葉技術被他國推廣,并在國際市場上步步緊逼中國的銷售地位卻又束手無策。

自作聰明,利人害己,導致如今的中國茶葉在全球市場上的總份額不到1%;全球茶葉市場80%的份額為英國所有;茶葉種植地由中國變為印度。吃一塹,長一智,希望國人不要在同樣的地方摔倒兩次。

中國對歐洲出口茶葉的歷史淵源

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于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準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后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于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后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后,茶葉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后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后,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后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是值得我們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史——茶的發展(一):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臺灣基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西藏和山東是新發展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絡,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并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一旦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與此同時,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茶史——茶的發展(二):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茶史——茶的發展(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