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主要走什么港口或航線?)

时间:2024-04-29 12:15:00 编辑: 来源: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主要走什么港口或航線?

港口主要是:

天津,上海,大連(中國)。

名古屋,大阪,長崎(日本)。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

中日貿易目前是中國逆差 不過中國的總貿易順差卻得益于這種貿易

中日間的貿易是很密切的

中國向日本出口大量生產的輕工產品

像紡織品 塑料制品 電器這類東西

日本向中國出口電子電器產品 除去成品外也大量出口零件

另外日本向中國出口精密機械和重工業產品和原料

比如除去出口汽車外 還出口鋼材 石化產品等

日本的材料工業比較發達 中國則有大量勞動力

所以現在 日本從海外進口原物料

經過加工 再出口到中國制造或組裝成成品

產品在中日兩國和全世界銷售

這種產業鏈很普遍 所以中國出口從其他國家產品

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從日本進口的原料和零件制造的

古代時,中國與日本有哪些貿易往來?

中國向日本輸出瓷器、茶葉、絲綢等物品,日本向中國輸入白銀、漆器、折扇、刀具等,明朝時因為海禁,中日正常的貿易被打斷,民間走私猖獗,后導致倭亂,實質是中國的走私商人和日本浪人的混合海盜集團危害沿海,后經戚繼光、俞大猷抗擊,加之海禁松弛,倭亂逐漸平息

概括中日兩國經濟貿易往來歷史

比如 漢代貿易,唐代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國的使節團,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團組織完備。遣唐使通過友好訪問或是留學長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帶回日本,對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與漢代相比,唐朝與日本友好交往的特點:

1.交流次數更加頻繁,交流領域更加廣泛。漢代多是與多個日本本土小國之間以經濟交流,據可考史料來看交流并不頻繁,唐代則是對日本的天皇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廣泛領域的交流。

2.出現了新的交流方式,漢代日本“使譯通于漢”,唐代日本則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

3.對日本的影響不同,漢代為冊封,唐代發生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留學唐朝的回國的人策劃的,對日本的封建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朝時期和日本友好交往的意義:

1.首先促進了唐朝和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大大加強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歷史,代表人物鑒真;

2.日本派遣留學生,使日本吸收了中國的文化成果,也豐富了唐朝的經濟文化生活,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代表人物為阿倍仲麻呂。

3.對日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活,文字體系多個方面影響深遠,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進程。

中日貿易特色是什么

晉中之窗030600.買粉絲提醒您:

中日貿易的特點分析(一)中日貿易發展受政治因素影響的作用日益突顯中日貿易總額雖然在不斷增加,但是相對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飛速發展的情況,中日貿易的發展只能算是一般發展。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政治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

中日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和日本分別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日本經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但缺少資源和市場,勞動力成本、生產成本較高;而中國正處于發展和上升階段,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相對比較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擁有廣闊的市場,但相對缺少資金和技術。目前中國對日本出口的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則主要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可以說,中日之間的貿易存在著很大的互補性。

(三)中日貿易產品比較集中在中日貿易中,機械類產品、紡織服裝、電器及電子產品占主要地位。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國別貿易報告,1225年日本向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機械設備和電器及電子產品,這兩類產品占日本對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幾乎達到627,同時,日本自中國進口產品中,機械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所占比重為45867,紡織品占9:8;7。

(四)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促進了中日貿易規模的擴大近些年來,中日貿易的穩步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的高速增長來主導和推動的。

這種主導和推動作用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對華直接投資促使日本企業的主要生產和經營基地迅速向中國轉移,帶動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所需機器設備和主要零部件大規模向中國出口;另一方面,對華直接投資促使日本企業的主要生產和經營基地迅速向中國內地轉移,導致日本國內市場所需的大量產品也要通過從中國進口來滿足

日本對外貿易的特點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發展對外貿易。日本進口原材料多,出口工業產品多。

擴展資料

戰后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制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并加強仿制、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并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