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古代朝貢貿易的影響(“朝貢貿易”對中國有何影響?)

时间:2024-06-02 04:30:17 编辑: 来源:

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1、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2、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3、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

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朝貢貿易的目的和影響

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影響:

一是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二是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三是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屬國的設置始于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后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云:“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

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置,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于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歷史延伸

“朝貢貿易”對中國有何影響?

朝貢貿易的定義

定義1:

一、安南并沒有將朝貢貿易作為官方的正式貿易所謂朝貢貿易,是指藩國在朝貢過程中,由于官方參與或授權下組織的對入貢國的商品貿易,它以獲利為目的

源自: 明朝與安南朝貢及民間貿易問題探析 《江蘇商論》 2005年 陳文源,吳青

來源文章摘要: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安南即今越南,與我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我國的深遠影響,之間發生的外貿行為很值得探討。

定義2:雖然朝貢貿易和海禁所涉及的同是明朝外交和外貿的領域,但是朝貢貿易是指明朝對外采取的與海外各國在朝貢形式下友好交往和通商貿易往來的政策,它涵蓋的是海外政策對外態度的一面

怎樣評價朝貢貿易

朝貢與回賜以及隨使團行動的商隊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合稱為“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有嚴格的程式,雙方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其對宗主國經濟的影響力十分微弱,但對藩屬國則是非常重要的對外經貿渠道

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有學者對朝貢、朝貢體制、朝貢貿易體制等概念進行了辨析,探討了明清時期朝貢體制的差異,認為朝貢體制不等于朝貢貿易體制,強調貿易在朝貢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明朝是朝貢貿易的極盛時期,清朝則是衰落時期;清代朝貢關系的實質是政治,而非貿易,即清代雖然延續了明代的朝貢制度,但實質已經轉化為一種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之間、中國與外國之間形成的藩屬關系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何影響

我國商業興起較早。中國古代商業是在歷代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下,取得發展和繁榮的;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類似于銀行的柜坊、類似于匯票的飛錢和紙幣很早就出現;商業受官府控制色彩較濃;城鎮商業繁榮程度高。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以朝貢貿易為主,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明清時期,因為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