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影響(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與西方新航路開辟的海外貿易的區別)

时间:2024-06-02 10:23:04 编辑: 来源:

請分析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概況和影響。

1、原因:

⑴從國內情況看,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著成為宋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的基礎。

⑵從國際環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斷向東部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于我國的沿海口岸。著就從客觀上為兩宋的對外經濟交流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商業環境。

⑶從兩宋政府的政策來看,都積極支持商人開展對外貿易。

⑷從技術條件看,當時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對風向的認識和利用等,這些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重要原因。

⑸從地理條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亂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相繼興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帶,唐宋王朝因此與西亞、歐洲各國的陸上聯系受到阻礙而中斷,東南亞的海路成為宋王朝對外交往的必然選擇。

2、概況:

表現:到南宋時,從海路前來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東南沿海出現了許多貿易港口,其中廣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貿港。

官府在貿易港口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貿易事務,征收商稅;市舶司所在的港口,還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交易的“番市”。

內容:宋代的海外貿易,輸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寶、藥材等,輸出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茶葉等。

3、影響:

宋朝海外貿易不僅使宋朝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

擴展資料

古代對外開放的事跡及影響

一、古代的對外交往

1.條件

中國古代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發展對外關系的重要社會基礎,發達的交通、工具的進步是其客觀條件,而政府開放、開明的政策則是其有力的推動。

2.概況

①兩漢:實行積極的對外交往。東與朝鮮、日本,南與越南有較為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西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歐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來。這一時期,中國輸入的主要是各國的特產,輸出的主要是絲綢、鐵器等,中華文明第一次大范圍地向外輻射,形成中華文化圈。

②隋唐:對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國與朝鮮、日本關系密切友好,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歐洲的東羅馬互派使節,中國的絲綢、瓷器經波斯、大食大量運往歐洲和非洲;唐朝與歐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來。這一時期,中國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傳播,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是革命式的影響。

③宋元:中國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不斷傳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動了世界的發展進程。海外貿易出現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來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領導進行反侵略斗爭,取得了勝利;另一方面,實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閉關鎖國。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中國古代的光環已經慢慢失去,中國逐漸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經濟往來

(1)秦漢:與朝鮮貿易往來頻繁,朝鮮特產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以及鐵制生產工具等輸出到朝鮮。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輸入中國。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歐洲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鐵器等不斷西運,西亞和歐洲的特產也陸續輸入中國。安息是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中轉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做官、和中國人通婚。唐朝與朝鮮、日本貿易往來頻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的銀幣。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大量的絲綢、瓷器經波斯、大食運往歐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發明經阿拉伯人傳向世界。

(4)明清: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和藥材。后來由于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受到嚴格限制,出現萎縮。在官方為主的貿易中,主要是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皇室貴族享用的珠寶、香料、藥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學西傳

①科學技術:唐朝時,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入印度,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歐洲。宋元時期,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指南針、火藥和火藥武器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后傳入歐洲。明清之際,中國總結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國外。

②生產技術:兩漢時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法、井渠法、造紙術先后傳往西亞和歐洲。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和制瓷、制銅技藝傳入新羅。中國的棉紡織技術在元朝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發展日本的印刷業。明朝時,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兩漢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其影響突破了東亞范圍,遠及歐洲和非洲。唐朝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佛教大量傳入日本、朝鮮,老子的《道德經》被介紹到印度,中華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傳教士東來,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家學說介紹給西方。

(2)西學東漸

①科學和生產技術:唐朝時,印度的天文、醫學、歷法知識和熬糖法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傳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紹給中國,歐洲的水利技術傳入中國。

②物種傳播:唐朝時,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樹傳入中國。北宋時,越南的占城稻傳入中國南方。明朝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傳入中國。

③思想文藝: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唐朝時高麗樂,中亞的舞蹈,印度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傳教士把西方的音樂、繪畫等介紹到中國。

3.對外貿易

(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代雖然開辟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制約,中外貿易以陸路為主。隨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朝時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都很發達。兩宋時期,由于國內民族政權并立,通過陸上與西方貿易受到阻礙,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直至元明時期。

(2)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以官方貿易為主。官方貿易大都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在官方的對外交往中,帶去的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相贈的,返回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跟隨回訪。

(3)對外貿易伴隨著文化交流。對外貿易的過程中,中外文化不斷相互交流,西亞的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的宗教,中國文化也不斷外傳,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4)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來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對外交通的發展

1.陸上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并出兵大敗匈奴,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歐洲有了直接往來。

(2)隋唐時期,打敗西突厥,先后設安西和北庭都護府,保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唐朝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通過絲綢之路,唐朝與非洲有了直接往來。

(3)明清時期,由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縮。

2.海上絲綢之路

(1)西漢武帝后開辟了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2)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發展,從廣州出發,繞過印度半島南端,最遠可到達波斯灣。

(3)明朝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最遠可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明末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受到限制。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與西方新航路開辟的海外貿易的區別?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為了促進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是為了彼此學習彼此借鑒,是友好的對外交流

而西方新航路的開辟是為了對外殖民擴張,是一種殖民侵略的手段,兩者是恰恰相反的

概括宋朝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繁榮帶來的影響?

宋朝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繁榮,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繁榮:泉州港口是當時中國最繁榮的海港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泉州市的經濟繁榮,也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2. 文化交流:泉州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傳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從全球各地引進了許多新興產業、農產品和文化等,增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海洋技術的發展:泉州的海商和船工在長期的海上經營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海洋經驗和技術,推動了航海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4. 對中國的外交和政治影響:海上貿易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和商品,還影響了中國的外交和政治格局。泉州的海商和文化人士經常在海外游歷、學習和傳播文化,促進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

總之,在宋朝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對中國和世界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大有作為的有利條件

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后,西歐以殖民主義的擴張,力圖奪得世界的經濟霸權。當時古老的中國也面臨著西方的挑戰。但是,迎戰的不是政府,而是受專制政府統治的東南沿海的商民。他們沖破政府的禁令,在遠東和東南亞,從過去與各地各階層人們的和平交易,轉而與東漸的西方殖民主義者進行激烈的商戰。當時西方商人處于劣勢,還不能拿出多少受東方歡迎的貨物,直到17 世紀,東方貿易主動權實際上操在亞洲人的手中。

英國史學家霍爾評論說:“無論在哪里,只要競爭比較公平,亞洲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和中國人——總可以維持他們的地位。只有能夠訴諸武力的地方,例如香料群島,荷蘭人才能勝過亞洲商人。但是,甚至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也無法把亞洲人從這個范圍趕走,而只得與他們達成妥協辦法。”在亞洲商人中,以中國商人的勢力最強,論商品之多,無人能及,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大量向世界各地暢銷,荷蘭東印度公司竭盡在亞洲的全部資本,也只能購買中國輸出商品的六分之一。論資本之雄厚,在遠東或南洋都有擁資巨萬的中國海商。如握有百萬財富的王直,貿易于南洋、日本。經常往來于福建與巴達唯亞之間的王三(WangSan,譯音),擁有資本不下二三十萬里亞爾,相當于荷蘭東印度公司全部資本的十分之一。至于受中國豪門勢要支持的海商,其資本無法估算。中國僑商壟斷了爪哇的胡椒貿易,經馬尼拉而影響到西屬拉美市場和金融。論海運能力,中國能建造二桅以上(大者5 ~9 桅)的遠洋大船,而載重600 ~800 噸的帆船,多不勝數,頻繁航行于東南海上,西方商人也多租用。“自馬來半島變為原料的來源后,西班牙殖民者同所有東方國家的貿易,都是由中國船運輸”。中國商人在海上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如王直集團),可對付任何來自海上的襲擊和劫掠。

以上這些,都是當時中國海外貿易大有作為的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