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創國際貿易港地理位置(港澳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时间:2024-06-03 07:44:50 编辑: 来源:

港澳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港澳地區:都位于珠江口,臨近珠三角地區。港澳地區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與珠三角地區的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互補。促進了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珠三角城市依托香港,形成“前店后廠”的格局。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一般是行政編制,而公務員屬于行政編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是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第三條公務員的義務、權利和管理,適用本法。

法律對公務員中領導成員的產生、任免、監督以及監察官、法官、檢察官等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擴展資料: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第二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為正部級。

第三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和加強黨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主要職責是:

(一)擬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政策、規劃,起草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并組織實施。

(二)擬訂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和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人力資源流動政策,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

(三)負責促進就業工作

佳木斯這個地方怎么樣

首先說佳木斯這地方,我認為挺好的。它是東北抗聯的發祥地和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在解放戰爭時期是合江省省會,張聞天任省委書記,佳木斯被譽為"東北小延安",是有著光榮傳統的城市。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國有骨干企業曾有過輝煌。進入21世紀,新產業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入駐開發區,給佳木斯帶來了活力。

佳木斯地處三江平原,是地級市,250萬人口,下轄6個市縣,其中撫遠是我國的東極,東方第一哨~烏蘇鎮是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撫遠,同江與俄羅斯一江之隔,有對俄貿易口岸。農業占有相當比重,是我國的商品糧重要基地,富錦為中國糧都。

佳木斯是黑龍江省東北部中心城市,周圍有雙鴨山,鶴崗,伊春等城市,眾多農場,林場。佳木斯交通發達,飛機場正在擴建,哈佳客運專線早已運營,牡佳客運專線正在鋪軌,公路網四通八達。

市內人口約70余萬,百貨大樓顧客盈門,萬達廣場等新型購物中心,商品品種齊全,服務項目繁多。佳木斯大學是我省重點大學之一,附屬一院久負盛名,中心醫院建院悠久。佳木斯一中每年為高校輸送上千名優秀學生。賓舘招待所旅店上千所,旅客住宿方便,大小酒店飯店星羅棋布,市內26條公交車線路坐車便宜方便。今年主要街道甚至巷道升級改造,四豐山公園正在整治,外灘濕地公園抓緊施工中,松花江畔沿江公園,十里景觀帶,是市民的好去處。"五城同創"一個美麗,文明,平安,適宜市民居住的佳木斯將展現在面前。

據說佳木斯是4線城市。經濟欠發達,居民收入不高,但物價相對較低。

隨著新型產業在開發區落地,投資上億的"百大項目"開工建設,佳木斯還是有發展前途,有潛力的。我做為一個普通市民,企退職工是充滿信心的。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經緯度

【地理位置】滕州市位于山東省南部,地處北緯34°50′至35°17′,東經116°48′至117°23′,東依沂蒙山區,南臨棗莊市薛城區,西瀕微山湖、與微山縣相連,北靠孔孟之鄉、和鄒城市接壤。全市總土地面積1485平方公里,境內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46公里。

【地形地貌】

滕州市地處魯中南山區的西南麓延伸地帶,屬黃淮沖擊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為低山、丘陵、平原、濱湖。海拔最高點596.6米,最低點33.5米。低山丘陵區面積453.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0.5%;平原區面積91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1.6%;濱湖區面積約11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7.9%。全市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東部和東南部為石灰巖山區,北部和東北部是花崗巖、片麻巖構成的砂頁巖石區。全市共有大小山頭453個,最高峰為蓮青山摩天嶺,高596.6米。其次為龍山,主峰高415米。被稱為古滕八景之一的"谷翠雙峰",東峰高400米,西峰高408米,兩峰并起,其間洞壑玲瓏、虛谷相連。其他著名的山有小白山、染山、馬安山、谷山、吉山、孤山、南龍山、落鳳山等。

【氣候條件】

滕州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南部,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明顯,大陸度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時,歷年平均氣溫13.6℃,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6.9℃;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1.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毫米,年降水量最高為1245.8毫米(1964年),最低為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為81.8天,平均降雪日數7天。氣壓平均為1007.1百帕。年平均風速2.8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頻率為12%。

市委書記:王忠林 市長:王 剛

【市名由來】 滕,取泉水騰涌之意。秦置滕縣,1988年改名滕州市。

【政區人口】 全市總面積1485平方公里。轄21個鎮(街)(17鎮、4個街道辦事處),1226個行政村(居委會)。年末全市總人口164.7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13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85.99萬人,女性78.75萬人;18歲以下31.50萬人,18歲至60歲110.78萬人,60歲以上22.46萬人。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成功創建了“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全市人口出生率8.69‰ ,自然增長率3.8‰,合法生育率達到98.9%。

【經濟概況】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04.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94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249.77億元,增長18.9%;第三產業增加值115.35億元,增長17.9%;三次產業比例為9.6:61.8:28.6。人均GDP達到26019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3614美元),比上年增長16.9%。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民營)戶數4.61萬戶,增長15.5%;從業人員21.47萬人,增長21.8%;注冊資金69.26億元,增長43.3%;納稅額19.04億元,增長42.1%,占稅收總額的58.7%,上升7.4個百分點。

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承載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共引進項目44個,累計達到219個,總投資159.4億元,建成投產156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2.6億元,工業增加值42.3億元,利稅6.7億元,財政收入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79%、76%、77%。

【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2007年,全市各級緊緊圍繞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良好,農村經濟繁榮穩定。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71.03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產值44.51億元,下降7.7%;林業產值0.78億元,增長4.0%;牧業產值19.70億元,下降10.1%;漁業產值1.04億元,增長2.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0億元,增長5.6倍。

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林、牧、漁及農業服務業增加值比例為62.7:1.1:27.7:1.5:7.0,各業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種植業結構得到改善。由于受自然災害和糧食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總產和單產均有所下降。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3.06萬畝,糧食總產74.53萬噸,比上年下降9.4%,單產達到457公斤/畝,下降9.3%;油料產量5.47萬噸,下降3.2%;蔬菜產量249.8萬噸,下降8.9%;水果產量5.6萬噸,下降0.3%。

林業生產取得新進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2.64萬畝,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積3105畝,年末實有林地面積372.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

牧業生產發展穩定。2007年全市各級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產業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年末生豬出欄45.67萬頭,下降2%;牛出欄2.07萬頭,增長2.9%;羊出欄90.68萬只,增長2%;家禽出欄5207萬只,下降5.9%。肉類總產量達到13.21萬噸,下降4.2%;禽蛋產量4.26萬噸,下降15.4%;奶類產量0.55萬噸,增長16.0%。

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水產品養殖面積4.9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53萬噸,分別增長3.1%和6.6%。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97.6萬千瓦,增長6.8%;農用拖拉機12200臺,增長1.7%;農用汽車1558輛,增長13.3%;大型聯合收割機638臺,增長8.5%。全年機耕面積達到8.6萬公頃,小麥機播面積5.15萬公頃,小麥機收面積5.15萬公頃,占小麥收獲面積的92.96%。農用化肥(折純)施用量10.93萬噸,增長0.5%。水利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69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95.3%,其中,節水灌溉面積6.2萬公頃。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7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3家,總數達到411家;工業增加值162.49億元,比上年增長26.3%。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下降33.2%;集體企業1.35億元,下降5.5%;股份制企業113.2億元,增長30.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7.41億元,增長33.8%。輕工業增加值48.6億元,增長25.8%,重工業增加值113.9億元,增長26.1%。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34.8億元,增長6.2%。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市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362.29%,比上年提高50.7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79.1億元,增長26.3%。實現利潤45.2億元,增長26.4%,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0.19億元,同比下降37.4%。工業品產銷銜接良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98%。

支柱產業優勢更加明顯。機械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醫藥、建材、輕紡等六大支柱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5.02億元、利稅67.0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3.6%、34.2%,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4.7%、84.8%。我市被確定為山東省中小機床制造業基地和煤化工產業基地核心區。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2.66億元,比上年增長16.3%。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達到88家,實現總產值57.48億元,增長32.8%,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46.24萬平方米,增長3.1%;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57.68萬平方米,增長54.1%。我市榮膺“山東省建筑業十強縣”榮譽稱號。

【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持續繁榮,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位攀升,城鄉市場銷售旺盛,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消費品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