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臺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臺灣順差,為啥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這大)

时间:2024-05-19 05:03:59 编辑: 来源:

美國亞洲貿易促進協會的理事成員

方李邦琴女士

美國亞洲貿易促進協會總顧問、中國全國臺聯名譽顧問、北京大學名譽校董、美國著名愛國華僑、社會活動家、華人企業家、方氏報業帝國掌門人、泛亞集團董事長、創立了方氏基金會,在美國社會有“鋼鐵的木蘭花”的美譽。

方李邦琴女士是歷史上首位掌控美國主流媒體的華人,旗下方氏報業已成為美國媒體巨人之一,目前旗下擁有眾多主流媒體和超過20種少數族裔語言的報刊,包括:Asian Week(亞洲人周刊)、Mission Life、Real Estate Express(美國實業快報)、Independent Newspaper Group(獨立報業集團,美國最大的非日報的英文報業集團)、Examiner(舊金山觀察家報)等。

方李邦琴女士所在方氏家族曾創建United Saving Bank(聯合儲蓄銀行),后成功并入美國United Commercial Bank(聯合商業銀行——納斯達克股票代號UCBH),方氏家族同時成為聯合商業銀行的董事會成員之一。聯合商業銀行是全美連續4年(2002~2005年)發展速度最快的銀行之一,資產總額超過110億美元。2009年,聯合商業銀行成功并入華美銀行(East West Ban買粉絲rp Inc),目前資產總額超過200億美元。

方李邦琴女士所創立的方氏基金會,在世界各地均有投資項目,除了面向金融、創投、媒體、地產開發等領域的投資項目,還有面向教育、福利、公共事業、公益活動的非營利性資助項目。

朱元忠先生

美國著名華人、華僑界領袖,全美蘇浙同鄉會總會長,上海市徐匯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

朱元忠先生長期致力于增進中、美兩國的友好關系,發展兩國在不同領域間友好合作、人才交流等活動和工作,促進兩國工、商業間貿易的貿易往來,多次帶領美國各行業商貿團體來華投資、合作,為中美兩國關系友好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中、美兩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給予充分肯定,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其他各國重要領導接見。

朱元忠先生為推動中美兩國友好交流和消除臺灣同胞偏見并動員他們到大陸投資做了大量工作。他被江蘇、浙江、上海分別聘為海外聯誼會名譽顧問、政協海外特邀委員等職。他希望中國更加開放更加繁榮更加強大。他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年來的發展也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中美兩國經貿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葛寶林先生

美籍愛國華人,著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國際貿易專家、“中國國際貿易資訊情報產業第一人”,“中國精品城”項目主要發起人之一。

葛寶林先生是中國第一個將海關進出口報關、提單等原始數據,經過軟件分析,轉換成國際貿易資訊分析信息和商業價值的創始人,其首創的國際貿易數據分析平臺、海外目標客戶跟蹤推廣平臺、海外市場分類分析體系,成為中國貿易資訊領域發展至今的前驅和基石。

2008年起,葛寶林先生倡導發起“中國優質生活用品海外直銷項目”暨“中國精品城”海外連鎖直銷體系,“中國精品城”項目系在中國外貿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通過“品牌強國”行動,以獨樹一幟的“為中國制造構建海外市場渠道,為中國品牌開啟征服世界征程,為中國資本搭建愛國投資平臺”的愛國理念,開啟中國對外貿易新模式的革命性項目。

葛寶林先生志在通過“中國精品城”項目的運營與發展,為“中國制造”搭建了一條進軍海外的直銷渠道,幫助中國企業規避貿易摩擦、貿易制裁,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創造了條件,成為推動“中國制造”擺脫傳統貿易模式,構建穩定營銷關系,提升國際地位的先行者。

Murray P. Leavitt先生

美國亞洲貿易促進協會副會長。加州獲取技術援助網(服務于美國國防部)主任,美國中小企業發展問題領域資深研究專家。

Leavitt先生擁有豐富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及市場拓展方面經驗,多次以顧問身份為美國數個州的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各項建議。并且接受邀請,為馬來西亞Serdang市Pertanian大學創立小型商業發展中心,為新西蘭Hamilton市的Waikato大學開發對土著居民和太平洋島上居民培訓體系。

Leavitt先生旗下的萊維特營銷機構(Leavitt Communicationgs),是世界知名的跨國公關公司之一。

臺灣歷史發展過程?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

地理與歷史

一、地理

臺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臺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臺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只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只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經過這里。

臺灣省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還包括臺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188平方公里。

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于臺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臺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臺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縱谷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埔里盆地。臺灣島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馬溪(116.8公里)。

臺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于稻谷。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臺灣森林面積約占全境面積的52%,臺北的太平山、臺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臺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于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70%。

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l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臺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于北部火山巖地區及中央山脈。

據臺灣有關方面統汁,截止2002年8月。臺灣省人口為2240萬多人,加上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約為2248萬多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為620人,臺北市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l萬多人。

臺灣居民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約2%,約43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臺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雅美、邵族、葛瑪蘭和賽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省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5個省轄市,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澎湖16個縣。臺灣當局于1967年將臺北市、于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二、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臺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臺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于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于疏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現今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臺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并兼辦鹽課。明朝后期開始出現臺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后,漢人在臺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后于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鄭成功在進軍臺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臺灣“一向屬于中國”,臺灣和澎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