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各國制定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的目的是(WTO關于農業貿易方面的協定有什么?)

时间:2024-04-29 10:47:46 编辑: 来源: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保護本國的市場;

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

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

積累資本或資金;

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

促進經濟發展與穩定。(生產力、內外均衡)

說明各國政府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答案】:(1)對外貿易政策的含義

對外貿易政策是指一國政府在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目標下,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對外貿易活動進行有組織的管理和調節的行為。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經濟政策體系與對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政府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①促進出口,增加國民財富。早期重商主義者認為,只有貨幣才是財富,他們追求的目的是牟取對外貿易順差。雖然這種觀點已經遭到了很多的非議,在現實中也行不通,但是出口的確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已經成為一國經濟得以增長的發動機。所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以無視貿易的存在,都必須采取各種不同的政策來促進出口。

②通過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以適應自身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任何一屆政府的上臺都需要制定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例如,采取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就會制定較為開放和自由式的政策,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越是重要,它就越會主張在世界范圍內實行競爭和合作,加速自己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相反,采取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則對世界范圍內的貿易競爭和合作缺乏緊迫感,不僅如此,為了保護本國產業的成長,它們還往往采取較為強硬的貿易保護政策。

④作為協調各利益集團的工具。不同對外貿易政策對本國不同利益集團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采用自由貿易政策則有利于出口集團、進出口貿易商和消費者,但不利于進口競爭集團。

⑤作為調整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工具。一般情況下,一國往往對那些政治外交關系友好、經濟上不與自身構成威脅的國家開放國內市場,擴大商品與技術的出口;而對那些政治上或經濟上的敵對國家,則傾向于采用保護貿易政策。

—些國家為什么要實行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主義,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采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征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后者則包括采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這些措施也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保護民族工業、發展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對發達國家來說則是調整國際收支、糾正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工具。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較晚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常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 發達國家則多提倡自由貿易,貿易保護主義只是用來作對付危機的臨時措施。到了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已不僅僅是抵制外國商品進口的手段,更成為對外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手段。貿易保護主義,無論新舊,其中心思想是一樣的:任何一項經濟政策都可能會影響到一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會引起不同社會階層或利益集團不同的反應。但新舊相比,新貿易保護主義更勝一籌,具有強制性強,對貿易各方影響大而直接,受約束范圍廣和表現形式多樣等特點。簡單說來,新貿易保護主義主要的壁壘形式包括:

綠色壁壘

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像大氣污染、溫室效應、有毒廢物排放、物種滅絕、資源枯竭等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工業發達國家以生態環保為借口,憑借其經濟和技術的壟斷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環保措施和高于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的環境質量標準,以此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對本國市場和工業形成保護,構筑了一道綠色屏障,主要形式有——

綠色標志。又稱綠標制度或環境標志制度,是指國際間有資質的認證機構依據有關所謂綠色標準對商品進行認證并頒發標志和證書的一項制度。綠標圖案多為天鵝、常綠樹、蒲公英等,富有綠色寓意。凡沒有取得綠標的進口商品將受到數量和價格上的限制,而加貼了綠標的則被認為是一種“環境質量信得過”的“綠色產品”。這當中所涉及的認證標準是對包括資源利用、生產工藝及處理技術和產品循環利用、使用后處理等全過程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管。涉及的產品大多為節能低耗品、清潔工藝品和低毒品等。綠標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轉變和防治污染能力的增強。但由于各國環境標準存在差異,發達國家更是憑借其經濟和技術優勢制定了較高的環境標準,使得發展中國家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客觀上為發達國家的市場設置了貿易壁壘,從而有違公平貿易的基本準則。

綠色包裝。各種與環保要求不符的包裝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許多發達國家通過立法對本國商品和進口商品的包裝衛生和安全提出強制性的要求。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通過改進設計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以節約資源;重復使用包裝材料;使用再生材料制作包裝;使用生物降解包裝,使廢棄包裝在自然環境中快速腐爛。為此,一些發達國家通過產業重組和資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新的產業鏈,滿足了包裝在環境保護上的要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家因技術水平、價值觀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滯后,而使得綠色包裝成為其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綠色屏障。

環境成本。新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為任何產品都應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入成本,且應以國際環境標準為基準進行計算。如果忽視環境質量或降低環境標準,其出口產品實際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較優勢或環境補貼,形成了對高環境標準生產產品的不公平競爭。發展中國家在出口貿易中未計算綠色成本,是在進行環境傾銷,因而應通過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來均衡不同環境標準下的成本差異。可以看出,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經過精心設計和構筑的綠色壁壘。

技術壁壘

科學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國產品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日益科學與成熟,并推動經濟向前發展。但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依其經濟和技術優勢而制定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認證標準、評審程序和認證、認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對有關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構成了技術障礙,使其難有作為。

市場準入。市場準入主要體現在制定嚴格的、甚至苛刻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涉及產品的適用、健康、安全或衛生等方面。比如,自1994年以來,德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相繼采用的印染制品含偶氮染料禁止令就對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紡織品、服裝等輕工品的出口影響甚重,損失慘重。目前我國雖已攻克了此技術難關,但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還有,已被有關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廣泛接受和認可的HACCP則明確規定,食品包裝需標明食品的營養成分,從而增加了食品制造商的成本,對缺乏技術分析手段的食品實際上構成了禁止進口令,進而影響相關產品的貿易和生產。至于《蒙特利爾議定書》中有關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公約則對我國相關產品的出口產生嚴重的影響。此外,有的國家還規定了許多涉及安全、健康項目的審查,使進口品因季節需求的變化或失去商機,或無法進口。凡此種種,均對有關國家的出口貿易構成了嚴重的技術阻礙。

認證、認可制度。認證、認可是一種依據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對有關產品進行認證或認可的制度。與貿易政策不同,它需要有深厚的專業背景、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廣泛的社會基礎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人文思想、法律制度等。認證、認可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機會的均等性,具有從更高的戰略(非局部的)角度去審視經濟的發展,故在推動社會進步、增強社會環保意識、規范市場行為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此項政策所能帶來的種種益處只能被那些處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所享受。未經認證、認可的產品和服務則被排斥在市場之外,形成事實上的市場壁壘,因而保護主義色彩更濃,保護程度也更深,對經濟的影響也更具決定性,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更難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

貿易管理

貿易管理是在新貿易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是基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而提出的一種政策分析,適用于發達國家對其戰略性產業發展的保護,通過政府對貿易活動的干預,達到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其政策主張上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補貼、國家貿易壟斷等。特別是反傾銷措施,具有很強的壁壘效應,是新貿易保護主義者極力主張的政策手段之一。此外,勞工標準、區域性協議、關稅升級保護、灰色區域、限制性援助或邊境稅調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濃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

新貿易保護主義盡管其歷史不長,但因其形式的多樣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術法規的合理性而為各國政府所青睞。我國雖已初步建立起有自我特色的壁壘體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差異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藝術性有待加強,技術手段的多樣性則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15世紀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階段

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外貿易的范圍空前擴大,西歐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使大量金銀流入西歐,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轉向金銀貨幣。

與此相適應,產生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義被稱為重金主義,即絕對禁止貴金屬外流。

為此,當時執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國家禁止貨幣出口,由國家壟斷全部貨幣貿易,外國人來本國進行貿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所得的全部款項,用于購買本國貨物。

晚期的重商主義也稱貿易差額論,認為:“一動不動地放在錢柜里的資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資本卻會不斷增值”所以,對貨幣不應過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銀進出口的政策變為管制貨物的進出口,力圖通過獎出限入,保證貿易出超,達到金銀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義思想的傳播使保護貿易政策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

對加速這一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紀至19世紀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并存階段

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的限制及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企業的各種優惠與特權,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竟爭。

而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法規與措施,限制外國商品與服務的進口,鼓勵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受外國商品與服務的競爭。

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1820年英國工業生產在全球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已達50%,因此,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銷售其工業產品。

而各國重商主義的保護貿易政策則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實現,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貿易政策。

于是出現了以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貿易學說。

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說”奠定了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它是以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為依據的,主張從絕對利益出發。

把國內分工擴大到國際分工,每個國家只發展那些具有絕對優勢條件的工業,并用這些優勢工業的產品與其他國家進行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