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各種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國際貿易是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量和銀行準備的?)

时间:2024-06-02 13:56:14 编辑: 来源:

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占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資產占比升至2.01%。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根據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買粉絲munications)的數據,以人民幣進行的支付活動比上年同期躍升,該協會為200個國家的11000多家金融機構處理跨境支付信息。盡管有所增長,人民幣僅占市場約2.4%,而美元占38%。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包括三個方面:

1.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2.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為此,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3.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其中最主要的是后兩點。當前國家間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而且也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什么是“已分配外匯儲備”?

IMF數據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IMF各成員國央行公開宣布的分配外匯儲備,稱之為“已分配外匯儲備”。這里面包括持有的美債、歐債以及其他各種貨幣類型的資產量,全部相加再按照匯率折算對比后,就可以知道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等各種貨幣所占的份額。

另外一部分就是“未分配外匯儲備”,包括非IMF成員國所持有的外匯儲備以及沒有對外公布各種外幣資產所占比例的外匯儲備。

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有哪些?

1.首先說下結算貨幣,由各國政府普遍承認的,可用于國際結算的貨幣,就成為結算貨幣。

2.國際貿易結算中常用到貨幣主要有美元(老大地位),日元,歐元等等

3.在國際貿易中,如果是雙方愿意,理論上來說可以用任何政府發行的貨幣進行交易,但是能否把收到的貨幣兌換成本幣就另當別論了。

4.國際貿易中你收到美金后當然可以自己留著,可以說這種情況還很普遍,很多貿易公司在收到貨幣后不會立即兌換成本幣,原因是收到的貨幣可能正在升值期,而在升值后再去銀行兌換成本幣。這樣無形的增加利潤。當然積存某種貨幣也存在貶值風險。

不知道我說的這些你清楚嗎?感覺很詳細了。

國際結算五大貨幣

一、美元

美元是在國際貿易中使用廣泛的貨幣,它在全球貨幣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它是全球的流通貨幣,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儲備貨幣。美元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貨幣,它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無可替代,它是世界上重要的貨幣之一,也是國際結算的主要貨幣。

二、歐元

歐元是歐洲貨幣,它是歐洲貨幣聯盟(EMU)的基礎貨幣,也是歐洲央行的官方貨幣。歐元是一種新型貨幣,它取代了原來歐洲央行發行的許多貨幣,成為歐洲重要的貨幣。歐元可以用于國際結算,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英鎊

英鎊是英國的官方貨幣,也是英國的法定貨幣,它是英國貨幣市場的主要貨幣。英鎊是國際結算的重要貨幣,它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貨幣之一。

四、日元

日元是日本的官方貨幣,它是日本貨幣市場的主要貨幣,也是日本的法定貨幣。日元可以用于國際結算,它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貨幣之一。

五、

是中國的官方貨幣,它是中國貨幣市場的主要貨幣,也是中國的法定貨幣。可以用于國際結算,它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貨幣之一。

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和是國際結算的五大貨幣,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元是全球的流通貨幣,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儲備貨幣,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貨幣;歐元是歐洲貨幣,是歐洲貨幣聯盟(EMU)的基礎貨幣;英鎊是英國的官方貨幣,也是英國的法定貨幣;日元是日本的官方貨幣,也是日本的法定貨幣;是中國的官方貨幣,也是中國的法定貨幣。這五種貨幣都是國際結算的重要貨幣,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出口時用哪一種貨幣結算

美圓 , 歐元 ,英鎊 。

人民幣相對美圓持續升值。所以建議用歐元/

如果你是從事外貿業務的話,要看人民幣的兌換匯率,如果你是進口商品,那么應該用軟貨幣,也就是比較容易貶值或者是有貶值傾向的貨幣,如果是出口商品,則應該用硬貨幣成交,避免你遭受外匯損失.

再說人民幣最近的匯率走勢還是有升值的可能性,那么人民幣就屬于硬貨幣了,相對而言美元屬于軟貨幣.

一、國際結算方式多元化趨勢分析

(一)國際貿易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要求買方出具信用證的方式逐漸落伍。信用證是國際貿易結算中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較之于國際貿易的其它兩種傳統方式--匯款和托收,信用證方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點:其一,匯款方式和托收方式中買賣雙方憑借的是商業信用,授信方在提供信用后能否順利收回貨款或收到符合規定的貨物,完全取決于對方的資信;信用證則是一種銀行信用,出口商只要提供符合信用證規定條款的單據,開證銀行就必須承擔第一付款的責任,由于有了銀行的介入,信用證方式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國際貿易中身處不同國家的進出口商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問題,起到了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作用。其二,匯款方式和托收方式中資金占壓和結算風險全部集中于信用的提供者--托收方式中的出口商、匯款方式中預付貨款下的進口商、貨到付款下的出口商,而在信用證方式下,出口商發運貨物和提交單據后可通過議付很快收回貨款,進口商在申請開證時只需交付一定比例的押金,其余貨款要到開證行交單索匯時才支付,因此,資金負擔和風險的承擔比較分散。但是自90年代以來,信用證方式在國際結算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國際貿易結算領域出現了結算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買方市場使得結算方式的選擇比較遷就于買方。當今國際商品市場處于典型的買方市場狀態,出口商品的競爭異常激烈,對買方相對有利。買方越來越傾向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支付方式,而不大愿意采用信用證這種相對有利于賣方,不利于買方的方式進行結算。因為信用證方式中,買方申請開證需向開證行繳納開證保證金,而造成資金被占壓,在這種情況下,賣方若一味要求采用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只會貽誤商機,削弱自身的競爭力。

2、信用證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信用證方式雖然有諸多優點,但也并非完美無瑕。它的缺陷主要表現在:(1)風險并沒有完全排除。在信用證方式下,出口商仍有可能遭到進口商不開證或不按期開證的風險,出口方銀行有可能遭到開證行倒閉或無理拒付的風險。(2)《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500》規定,"銀行作出付款,承兌并支付匯票或議付或履行信用證項下其它義務的承諾,不受申請人與開證行或與受益人之間在已有關系下產生索償或抗辯的制約。"據此,只要出口商交來的單據符合信用證條款,即使進口商發現貨物的數量或質量與單證不符,開證行也不能以此作為對出口方銀行拒付的理由,而只能由進口商提貨后向受益人提出索賠。信用證方式這種只認單據,不認商品的特點給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機,由此而產生的出口商以偽劣商品和假冒單據進行欺詐的事件也屢見不鮮。(3)結算手續復雜、費用較高。與其它結算方式相比,信用證方式除了必需的發貨、交單、收款、付款外,還增加了申請開證、通知信用證、議付、審單等環節,手續復雜,費用也較高,加大了進口成本。

3、現代商業銀行可在國際結算中提供多層次中介服務。近年來,隨著銀行自身能力的增強,其對國際貿易結算的影響在逐步擴大,從而使貿易結算方式多元化成為可能。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如網點多、聯系面廣、資金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等,為進出口商提供資信調查、會計處理、信譽擔保、資金融通等多功能服務,從而幫助貿易的雙方簡化手續,減少資金占用,節省非生產性費用甚至轉嫁風險。

(二)由于國際貿易項下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和集約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保理業務得以迅速發展。國際保理是一種集現代信息融資服務、帳務管理和信用保險于一體的國際貿易結算新方式。它給貿易雙方都會帶來好處,對于出口商來說,采用國際保理結算方式:1、可以保障貨款的安全收回。由于保理業務提供的是100%的信用保險,因而出口商可以完全避免到期收不回貨款的商業信用風險,只要出口商遵守銷售合同及保理合同,即可得到出口保理商無追索權預付的部分貨款。2、融資便利。在國際保理協定下,出口商將貨物裝船后,只要向保理商提供發票及有關貨運單據,即可取得部分貨款,加速了資金周轉。3、有利于出口商發展新客戶和擴展市場。保理商為出口商提供一攬子綜合性服務,從而為出口商開發國際市場,節省了時間和費用。對于進口商來說,其優越性表現為:1、采用國際保理結算方式可以簡化進口手續、免去信用證項下的資產抵押或交付押金的要求,減少流動資金或信用額度的占用。2、由于進口商是收到貨后再付款,再加上有保理的約束作用,交貨期及貨物的質量、數量等都可得到保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其它國際結算方式下的各種風險。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使包買票據及銀行保函等業務被普遍采用。包買票據業務與國際保理業務一樣,都是通過無追索權地購買出口商應收債權的方式,為其融通資金、轉嫁風險,但是包買票據業務期限略長、金額更大;國際貿易保函項下,大銀行僅憑自身良好的資信作擔保,就能促成一筆國際經濟交易,可以避免信用證方式手續繁多,費用高的缺點,因而受到交易雙方的歡迎。

二、我國銀行業在國際結算業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民幣尚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匯率形成機制不健全,國際結算的匯率風險較大。目前,人民幣只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以及現行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使我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收支不能自由進行結算,企業貿易項下的外匯收入必須賣給銀行。而外匯匯率則是由中央銀行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政治性因素--維護金融穩定)制定,企業創匯成本即使大大高于現實匯價也得出售,這不僅使外貿出口企業蒙受一定的匯率風險,而且也給辦理國際保理、包買票據等國際結算業務的商業銀行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辦理的國際結算業務品種較少,難以適應客戶的需求。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辦理的國際結算業務僅限于信用證、托收、匯款等傳統結算品種,對于融資性的結算業務還只是處在探索、開發階段。

(三)結算技術電子化、網絡化程度不高。目前,商業銀行雖然對一些常規業務基本實現了計算機處理,但很多分支機構尚未加入SWIFT系統,大部分國際結算業務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與國際大銀行擁有現代化的電子網絡、國際結算各環節自動化處理相比,我國銀行業國際結算的工作效率相對較低,因此,難免使國際結算業務大量流失。

(四)國際結算從業人員素質不能夠適應國際結算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在我國,由于歷史原因,銀行封閉經營多年,既有國際金融知識又熟悉計算機、外語的國際結算人才嚴重匱乏。

三、我國銀行業應對策略

面對國際結算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和我國加入WTO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銀行業應盡快采取措施,實現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