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臺灣與美國貿易結構分析(:中美貿易政策是怎么演變的)

时间:2024-05-19 06:35:47 编辑: 来源:

自1960年以來臺灣省的出口貿易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臺灣在不同的年代階段因國濟經濟環境變動有不同的經濟戰略,過往是出口導向經濟現在也不是你所謂的"進口-加工-出口"的經濟導向,來料加工的經濟導向屬于勞力密集產業!! 目前的中國大陸經濟屬性就屬這類的典型。下列是針對臺灣不同時期臺灣個別階段的經濟發展導向所作的分析說明;

1. 五○年代 : 面向內銷的工業化進展階段

―在經濟建設計劃的引導下,展開工業建設

―以勞力密集型之輕工業為主的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

―發展以最終消費品為主的面向內銷型工業

―采取關稅、貿易匯兌政策與措施以抑制進口

2. 六○年代 : 向出口型工業化轉換階段

―大力發展面向出口型工業

―實施投資租稅優惠與獎勵出口措

3. 七○年代 : 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發展階段

―推動十大建設,扶持、擴大重化工業的發展

―在臺灣島內重化工業的發展下,推動重化工業之中間財的進口替代

4. 八○年代〜 : 追求工業升級階段

―選定機械、電機、信息等具有技術密集度高與附加價值高之特點的產業為策略性發展部門

―提供低利貸款、租稅減免以及解除投資限制與障礙,以利產業之升級

5. 九○年代〜 : 經濟自由化階、產業國際化階段

—金融自由化 : 開放民間設立銀行 (1990/91年共有16家新商業銀行成立),打破公營銀行獨霸金融市場的局面

— 開放新設信用合作社,并得以改制為商業銀行 (1994);外國銀行來臺設立分行或辦事處的限制也解除

—開放設立票券金融公司 (1994); 同時開放民間設立保險公司

—公營事業的陸續民營化

—電信自由化 : 開放民間電信公司的成立

以上供您參考之!! 臺灣喜越運通公司祝福您!!

讀“臺灣省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圖”,分析回答問題.(1)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以出口______和______

(1)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以出口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為主;

(2)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臺灣的出口商品發生了巨大變化,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穩步上升,到1996年達到近97%.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3)臺灣發展“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的優勢和條件是有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大量吸收外國資本,海島多優良港口,海運便利,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

(4)該經濟發展模式適用于面積狹小的島國或地區.

故答案為:

(1)農產品;農產加工品;

(2)工業產品;97;進口-加工-出口;

(3)有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大量吸收外國資本,海島多優良港口,海運便利,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

(4)面積狹小的島國或地區.

中美貿易逆差產生原因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場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場需求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選擇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關,兩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 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于高檔產品。由于中國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較低,中國市場能夠形成購買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對華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產業轉移所導致 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

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從而韓、日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

4.中美貿易逆差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美國的大量順差來自貨物貿易。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是世界服務貿易最發達的國家,提供的服務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

5.對華的直接投資掩蓋中美貿易逆差 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投資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

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逆差”。 

6.統計方式的不同夸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中美雙方應該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雙方在貿易統計數據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于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且之間的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擴展資料:

誰能告訴我美國現在對紙制品的反傾銷稅是怎么回事呢?

【新聞背景】美國“文具紙反傾銷案件”

美國紙品供應商協會(AASPS)在2005年9月8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美國商務部(DOC)起訴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在劃線筆記本上可能存在傾銷行為,要求美國有關方面對來自中國等地的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如果不應訴,中國企業將會被課以200%~300%的重稅。該案件涉及到我國20多家企業,涉案總金額高達1.3億美元,是我

國文具行業近幾年來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案件。

“這么高的反傾銷稅,嚇得美國客戶都不敢下單了。”對于本周即將開幕的廣交會,浙江廣博集團總經理助理林曉帆從來沒有這么擔心過:公司每年出口美國的劃線筆記本貨值300萬-400萬美元,而根據美國商務部近日的裁定,廣博今后出口此類產品將被征收135.02%的反傾銷稅。

初裁決定征巨額反傾銷稅

時下正值中美貿易關鍵時刻,美國卻再次傳來針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消息。美國商務部近日裁定,將對從中國進口的格紙制品征收反傾銷關稅,稅率等級從52.10%到258.21%不等。這些產品包括文具紙如筆記本、活頁紙和作文本。

美商務部稱,這類產品進口激增情況已達到嚴重程度,故決定開征反傾銷稅,并可能追溯至今年1月中旬。此外,美國還對來自印度的文具紙產品實施了懲罰性措施,并已經開始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同類進口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

美國文具紙供應協會的理事普萊斯表示,這些稅的征收表明文具紙類產品的傾銷情況確實已經很普遍。他認為,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在這些產品上的傾銷和補貼行為對美國的產品和工人就業造成了危害。

征稅事件仍存轉機

“目前美國商務部是初裁,事情可能存在轉機。”林曉帆稱,估計美國商務部會進一步核查涉案的中國企業,并在今年8月份作出終裁。如果廣博還想對美國繼續出口劃線筆記本,則有一次“翻案”的機會。林曉帆說,按照美國規定,企業可以在明年6月就此案提請行政復審。“如果認定不構成傾銷,或者是傾銷程度降低,相應多征的反傾銷稅將退還給我們的經銷商。”林曉帆稱,現在美國經銷商想從中國進口劃線筆記本,就必須按照相應的反傾銷稅比例向美國政府交納保證金,而這筆錢往往被用來補貼當地的制造商。

紙企擬第三國設廠規避

針對美國去年就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國涉案的主要企業除了積極應訴外,已經在考慮反傾銷稅的應對之策。浙江廣博調整了出口產品結構,對美出口的劃線筆記本僅占出口總額的10%左右,一些高檔時尚類印刷品、辦公用品等出口比例逐漸增大。由于美國反傾銷針對的是尺寸超過A4以上的劃線筆記本,廣博便出口辦公用便箋紙、尺寸小于

A4的筆記本規避制裁。據林曉帆透露,他們已經開始調研周邊國家的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稅收政策等情況,考慮在周邊國家設廠,從而規避美國的反傾銷制裁。

全球尚沒有做好中國崛起的準備,美國同樣如此。低廉的勞工價格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讓中國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獲得了價格方面的優勢,中國制造的產品“橫掃”美歐。

不過,本相并非美歐描述的那樣,競爭的優勢緊緊停留在紡織品、機電品等行業之上。這些優勢是日益加深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而導致的國際產業的轉移自然的結果。

中美貿易逆差的根源于此!

法制和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充裕的勞動力供應,10年來,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的確沒有明顯的上漲,但絕非中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結果,這樣的指責毫無根據。

傲慢與偏見曾經蒙蔽了遠見的目光!

中美貿易逆差的根源,責任多在美國人自己身上。自己某些產業競爭力弱化的后果,卻需要別人承擔責任,這該是多么的不公平!況且,在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情況下,仍懷有敵意地限制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

不過,可能只有合作、妥協的政治智慧才能解決大國間的摩擦和分歧。

作為日益崛起的大國,中國也必須改變以往的定位,需要承擔一些作為大國的責任,以維護全球經濟和政治的相對平穩。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對人民幣匯率調整和呼聲,面對越來越多國家對不斷涌入的中國紡織品的憂慮,中國亦不能默然視之,必要的“安撫”是需要的。

實際上,中國正開始了這樣的“作為”!(文/振華)

中美貿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金額的擴大和中美經貿關系其他問題的解決,逆差問題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征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以及對華紡織品設限、彩電反傾銷等問題,主要源于中美貿易逆差問題。

中美貿易差額真相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由于中美兩國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國內需求旺盛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1696億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承認,與中國貿易是其發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出口總額達到34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14%。而同期,美國對德國的出口僅增長了7%,對加拿大的出口增長了6%,對日本的出口則減少了17%。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國之后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國。

中美貿易關系基本不受中美關系的影響,過去的25年中,盡管中美關系經歷了炸館事件、考克斯報告等事件的影響,但中美經貿總額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貿易關系受美國經濟周期影響不大。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1993年美方開始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億美元,11年增長了近12倍;而根據美國的統計,1983年美方開始有逆差,為3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億美元。按美方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進入美國的前10位逆差國行列,1989年就從第9位發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對象。2000年以后,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后貿易逆差繼續攀升,到2004年,中國占美國全部貿易逆差達到26.2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