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對外貿易關系分析論文(關于軍事的論文 1500字左右)

时间:2024-06-03 07:36:03 编辑: 来源:

誰能幫分析下新疆與中亞五國的進出口商品的結構

新疆是我國沿邊開放戰略對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和東西歐的重要通道。隨著上海合作組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進展,新疆已形成“沿邊依橋、外引內聯、東進西出、逐步向西傾斜”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自20世紀90年代實施對外開放戰略以來,外貿發展極為迅速。2008年新疆有望完成進出口額200億美元,2009年將達到240億美元。2007年新疆外貿總額達到137億美元,位列全國第15位,增長50.7%,增幅全國第二,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115億美元,進口額22億美元,增長12.7%。新疆占我國與中亞貿易總額的76%,中亞占新疆進出口總額的82%。新疆在中亞的貿易地位也不斷上升,對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俄羅斯西西伯利亞、以及外高加索地區的輻射作用也逐步增強。第二歐亞大陸橋建設和中哈輸油管道的開通,使新疆成為亞歐腹地的交通樞紐,能源和資源合作的大通道和加工區。東部地區乃至全中國是新疆參與中亞次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堅強后盾。新疆進口的能源和礦產品主為滿足內陸需求,出口的礦產品大多來自內地,2007年出口品中81.7億美元來自中東部地區,占新疆出口額的71%。

新疆占我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的60%。2008年1-7月,新疆與中亞貿易占我國與中亞貿易的61.3%。其中,占我國對吉爾吉斯貿易的90.4%、占對塔吉克貿易的76.9%、占對哈薩克貿易的53.9%、占對烏孜別克貿易的28.2%、占對土庫曼貿易的9.6%。

新疆與中亞及周邊國家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十分廣闊,就其潛力來看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礦產資源開發。主要為能源、金屬和非金屬類礦產的勘探、開采及綜合加工。能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礦產,金屬主要指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貴金屬,非金屬類主要包括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建筑材料非金屬礦等。二是制造業。主要是機械電子、建材、輕紡、民用品、食品等。三是農業,主要是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及畜禽良種引進與選育、品種與種子審定、良種繁育與推廣、械化規模機種植、養殖等。四是服務業。主要涉及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醫藥衛生、旅游、科技教育等。五是高新技術,主要為俄語系統的軟件開發、信息自動化控制、電信服務、生物技術等領域。

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特點

2008年9月第17屆烏洽會成交合同的商品結構有明顯變化,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穩步增長。中亞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及居民購買力的增強,消費品進口需求的旺盛和市場消費的結構升級,對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期坦的成交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對這四個國家的成交額占”烏洽會”全部成交額的七成以上。其中,對哈薩克斯坦成交額為190821.9萬美元,增長55.8%,占本屆烏洽會對外經濟貿易成交總額的54%。俄羅斯31912萬美元,增長52.2%;塔吉克斯坦24008.2萬美元,增長46倍;烏茲別克斯坦18090萬美元,增長93.8%。

從本屆烏洽會進出口商品構成來看,各類建材、工程機械等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所占比例很高,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比例逐步提高,進口訂貨仍以資源性商品為主,新疆傳統大宗進出口商品成交仍很活,如各式服裝、鞋靴、PVC管材、日用百貨,電產品占出口成交總額的比重依然很高,各種工程機械、各種車輛出口訂貨強勁。進口訂貨仍以資源性商品為主,其中,銅材、棉花、鐵礦砂、鉛礦砂、化肥、各類鋼材、硫磺、重油,加工機械等9類商品占本屆烏洽會進口訂貨總額的九成以上。

構建大外經貿格局。2008年年初新疆外貿確定了“構建大外經貿格局,打造開放型經濟服務平臺”的戰略目標和“貿易先行,產業聯動”的發展思路。新疆與中亞五國在貿易方面有著明確的互補關系,能源、資源上的差異及需求,是開展經貿合作的動力與潛力。中亞五國有著豐富的能源和農產品,而所需的資本和消費品則嚴重短缺。獨特的地緣和資源優勢使新疆成為中亞五國的最佳貿易伙伴。新疆擁有17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目前與周邊國家共開通雙邊出入境貨物運輸線路54條。其中,中哈間開通直達貨物運輸線路35條,未來幾年將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二類口岸為依托,輻射中亞的國際物流網絡。

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新疆地產出口商品加工水平低、量大價低。主要出口番茄醬、氫氧化鋰、鋁錠、木制家具、特種變壓器。除家具外,產品作為工業原料出口,附加值低,抗擊國際風險的能力弱。應利用新疆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獨特的區位優勢,聯合東部發達省市建設出口加工區,提高國際競爭力,開發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產品。新疆的優勢產業主要是棉花、甜菜、糧食、紅色和綠色植物為主的種植業、畜牧業以及毛紡織品和皮革加工業,近年來輕工業發展較快,但對外競爭力較弱,需要大力培植龍頭企業。

針對經貿合作中存的“三低一小”(起點低、水平低、效益低、規模小)和“兩少一多”(大客戶少、拳頭產品少、短期行為多)的問題,應大力培育外向型經濟,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及時調整外貿結構:在外貿商品結構方面,初級產品外貿競爭力下降,工業制成品的競爭力有待提升;在工業制成品內部的結構里,勞動密集型產品競爭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品競爭力較弱;在外貿市場結構方面,市場較為集中在中亞,應繼續向西亞、向南亞拓展;外貿方式結構方面,新建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為輔,要提高加工貿易額占外貿額的比重。要優化新疆外貿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新疆招商引資的力度和質量、實現外貿市場多元化與促進和引導加工業發展。金融安全方面要推行人民幣周邊化政策。要大力加強政府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協調,推動文化交流與合作,努力贏得對方支持跨國經濟合作區中建設,推動對外投資和加工貿易,政府是企業“走出去”開拓中亞市場的主導力量。

總之,新疆是我國與中亞國家戰略合作的平臺,新疆-中亞區域合作的雙贏和多贏效應,有利于我國西部的安全和穩定,對于提高新疆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石油天然氣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的特點

一、石油供需矛盾加劇

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石化產品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成品油市場需求旺盛,煉廠開工率已達到90%,但供應仍然趨緊。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將達到2.6億噸,乙烯需求量將達到230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將達到9200萬噸,均比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屆時,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有40%左右需從國外進口。

二、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增高

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分別高達50%和60%;而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的數字更高,分別為65%和76%。根據國內有關分析和預測,21世紀前半葉,中國油氣特別是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下屬的國際能源小組委員會則預測,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風云》力作聞名于世、現為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戰略能源研究與開發特別研究組主席的丹尼爾·耶金也十分關注亞洲新的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態勢。他說:“世界總體石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必須滿足來自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主導的需求增長。”盡管國內外有關的預測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對中國石油安全變化趨勢的估計卻是一致的:國內原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應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說,中國未來石油安全問題的出路在“海外”。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道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石油對外戰略或石油國際戰略。

三、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大,石油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和隱患

中國對海外能源運輸安全保障的能力嚴重不足。能源安全,說到底是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與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政治、軍事參與和控制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大,而對外軍事外交參與能力越小,則該國石油安全系數就越低,不安全的風險就越大。對于現代國家而言,國家參與和控制世界事務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軍在世界范圍自由行動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上政治軍事參與控制能力相應也較弱。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如圖2-4所示。

圖2-4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資料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圖2-5 我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地(資源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圖2-5),2004年從中東和非洲的石油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6%和29%。除此之外,從俄羅斯和中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分別有10%左右的進口量。其中,中東、非洲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蕩的主要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頻頻發生。兩次伊拉克戰爭之后,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更易受制于人。2004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有超過七成是途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運抵國內,有90%的進口原油經海上運輸,一旦出現國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我國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嚴峻威脅。

四、缺乏良好的石油戰略儲備保障

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包括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儲備。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基地儲備量約是本國3個月的消費量。按照這樣的標準,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目前應儲備3750萬噸,10年后應儲備7500萬噸。而目前我國才剛剛著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五、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人為原因而造成的浪費,是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單位產值能耗來衡量,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不但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遠低于同等發展程度國家。2000年,以當時的名義匯率計算,中國是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274噸標煤,是美國(364噸標煤)的3.5倍、歐盟(214噸標煤)的6倍、日本(131噸標煤)的9.7倍。我們的能耗指標甚至高于印度(889噸標煤)。除了由于技術水平低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而造成浪費之外,人為原因造成的浪費尤為讓人痛心。

六、國際政治、軍事因素威脅石油安全

我國的臺灣問題、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可能使所處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在一定時期惡化,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戰略來看,美國供養著龐大的進攻性軍事力量,控制著全球16條最主要的海上航線,其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石油資源。對超級大國利用石油資源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能掉以輕心。今后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錯綜復雜,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直接對世界或區域石油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國際環境雖然有利于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加快發展,但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明確石油安全的戰略方針,并加以全面實施。

七、海外投資難度大

中國石油海外投資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過高,海外投資管理體制限制等幾個方面。

1.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

由于我國很多石油項目投資于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