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雙贏的國際貿易經濟學(國際經濟學 為什么說國際貿易是雙贏的)

时间:2024-05-29 02:04:02 编辑: 来源:

國際經濟學 為什么說國際貿易是雙贏的

國際貿易理論里有一個資源稟賦學說,即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資源與不同的生產優勢

A國集中優勢資源與生產力生產A國的特色產品去與B國交換自己不擅長制造的東西,B國同理

那么A\B國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率、同時換得自己需要的東西

所以是雙贏

哪個經濟學家通過貿易模型論證了貿易可以達到雙贏

比較優勢理論(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對于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

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簡述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的內容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于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

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擴展資料

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不同的技術。技術的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進而導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換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復雜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后生產成本不變。

為什么要進行對外貿易?

為什么要做外貿?

1、首先,避開了在國內同行競爭太大的壓力,提升品牌在國內領域的影響力。

2、其次,開拓了新市場,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無疑外貿刺激到了這一點。

3、如果你有自己的品牌,那么外貿的開展可以說是一次海外的廣告宣傳。

4、物以稀為貴,中國地大物博,無論從材料和人工來看,都比較低,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體現。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根本不讓自己國家有污染性企業存在,所以需要進口,所以外貿的利潤是非常的雄厚的。

5、同時,外貿出口,可以獲得政府的補貼,3%--17%不等,因企業的產品補貼。除極少數不可再生資源的產品例外。

6、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7、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8、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礎是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

9、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10、增加財政收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國際貿易的發展,可為一國政府開辟財政收入的來源。

11、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有哪些有名的經濟學書籍

1.亞當斯密《國富論》

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并在批判吸收了當時有關重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就整個國民經濟運動過程作了較系統、較明白的描述。

《國富論》出版以后,不但對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產生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而且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來說,恐怕也沒有過任何其他一部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著作,曾產生那么廣泛的影響。

2.馬克思《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

《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資本論》系統地解釋了生產關系、生產力、分工合作等等思想,大一新生所要學習的政治經濟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全部來自《資本論》.

3. 王健《還原真實的美聯儲》

本書不僅對美聯儲的歷史背景、政策目標、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作了客觀明確的描述,而且對國內讀者特別關心的有關美聯儲的各個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在澄清若干對美聯儲的常見誤解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美聯儲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邏輯,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全球市場的預見能力。

4. 奧爾森《權力與繁榮》

在《權力與繁榮》中,奧爾森認為政府在市場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私人契約與個人財產權利的可靠保護,取決于政府要足夠強大以保證這些權利的實施,同時政府又要受到足夠的限制以避免這些權利受到侵蝕。

他在《權力與繁榮》中提出的“強化市場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經濟增長的一個前沿性概念,并且為金融危機后的亞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治理演變和經濟政策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分析框架。

5. 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是諾思以西方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對經濟史進行解釋的一部代表作。

諾思又是新經濟史學派的創始人。

《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在經濟史學中有兩大創新:

首先在方法論上恢復了理論與歷史相結合的經濟學優良傳統。

其次是諾思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形成了一個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其理論一反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是制度因素,而非技術因素,關鍵在于產權結構方面的變革制度的變遷才是歷史演進的源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