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的地位(試述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时间:2024-05-20 06:11:34 编辑: 来源:

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以出口什么為主,處于什么地位?發達國家以出口什么為主,處于什么地位?

發展中國家出口以(初級加工制成品、半成品或原料)為主,處于(不利)地位;發達國家出口以(高科技產品和深加工農產品)為主,處于(有利)地位。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擴展資料

出口,簡單的說指企業將生產的成品從本國出口至其他國家或地區收取外匯的成品事項。

申請出口退稅的條件

出口退稅的范圍

我國出口的產品,凡屬于已征或應征產品稅、增值稅和特別消費稅的產品,除國家明確規定不予退還已征稅款或免征應征稅款。

出口產品,一般應具備以下的3個條件:

1.必須是屬于產品稅、增值稅和特別消費稅范圍的產品。

2.必須報關離境。所謂出口,即是輸出關口。這是區分產品是否屬于應退稅出口產品的主要標準之一,以加蓋海關驗訖章的出口報關單和出口銷售發票為準。

3.必須在財務上做出口銷售。

一般的說,出口產品只有在同時具備上述3個條件的情況下才予以退稅。但是國家對退稅的產品也做了特殊規定,特準某些產品視同出口產品予以退稅。

特準退稅的產品主要有:

1.外輪供應公司銷售給外輪,遠洋貨輪和海員的產品;

2.對外修理、修配業務中所使用的零配件和原材料。

3.對外承包工程公司購買國內企業生產的,專門用于對外承包項目的機械

設備和原材料,在運出境外后,憑承包單位出具的購貨發票、報關單、報關單辦理退稅;

4.國際招標、國內中標的機電產品。

國家同時也明確規定了少數出口產品即使具備上述3個條件,也不予以退稅;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

暈死,經濟方面說的不就是外貿么,你還指望QFII?證券市場?基本就是分工啊,全球化什么的...

一、國際分工格局的演進及意義

國際分工格局事關一個國家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定位,其演進趨勢自然會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已有不少文獻對國際分工的深化及變動做出了分析。事實上,當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工體系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1.傳統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轉變,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與產品內分工并存的多層次的嶄新格局產業間分工。國際分工在不同產業間進行,主要特征是發展中國家從事資源類初級產品的生產,發達國家從事制成品的生產;或者是發展中國家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如玩具、鞋帽等,屬于制造業的低端產品;發達國家從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如機械、電子等,屬于制造業的高端產品。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產業邊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為特征的國際分工合作體系。

產業內分工。國際分工依據同一產業內部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來進行,具體而言,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三大環節:一是技術環節,包括研究與開發、創意設計、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技術培訓等分環節;二是生產環節,包括后勤采購、母板生產、系統生產、終端加工、測試、質量控制、包裝和庫存管理等分環節;三是營銷環節,包括分銷物流、批發及零售、廣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務等分環節。經歷了多年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逐漸著力于研發和品牌營銷,控制核心技術和經營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出去,生產結構呈現出典型的“啞鈴”型;而發展中國家則在全球價值鏈條中,尋求自己的發展空間,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承接著這種產業環節轉移,著力于加工制造環節。如耐克公司是一個典型的微觀案例。耐克公司掌握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授權越南、中國等國外生產廠商按其產品規格、技術標準生產產品,自己則在全球建立營銷網絡,進行產品的廣告宣傳與銷售及提供售后服務。

產品內分工。國際分工按照同一產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術含量進行,技能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發達國家來完成,發展中國家承擔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級零部件生產,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進口、承擔最后加工裝配的工序,其結果是“萬國牌”產品的大量出現。例如我國的上海、西安、成都和沈陽四大飛機制造公司就承擔了波音737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CFM 航空發動機的制造。

在這種多層次的產業分工格局中,分工不僅表現為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之間的垂直分工,還表現為同一產業、同一產品價值鏈上不同環節之間的水平分工。迄今,由于仍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未能從初級產品中脫身,他們仍以垂直分工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因而垂直分工仍在發揮著作用。但應該說,水平分工更適應了生產全球化的大背景,正日益顯示出它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世界各國的生產活動不再孤立地進行,而是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2.在新型國際分工格局下,傳統的國際間產業轉移正相應地演進為產業鏈條、產品工序的分解與全球化配置如在東亞地區,傳統的分工格局是日本將國內進入衰退階段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紡織、服裝,80年代的家用電器等)先后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和東盟,然后再轉移到中國沿海地區,呈現出產業梯度轉移的特征。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的經濟、產業各處不同的發展階段,形成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發展格局和產業分工格局。但隨著國際分工格局的演進,國際分工的邊界正從產業層次轉換為價值鏈層次,一國的競爭優勢也隨之不再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而是體現為在產業鏈條中所占據的環節或工序上,因為從產業鏈細分的角度看,技術密集型產業有它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如高科技產品的加工裝配環節),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它的知識技術密集環節(如服裝產業的服裝設計環節)。在價值鏈分解的基礎上,每一個企業只能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資源,收縮自己的業務領域,從事價值鏈上的某一環節或某一工序。任何企業,也只有融入某一價值鏈并在價值鏈中準確定位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對發達國家而言,在生產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它們必然尋求在成本最低的國家或地區去組織生產,由于勞動成本方面較大的區位差異,不僅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在內的海外轉移是勢所必然,從而為發展中國家介入新興產業、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條件。

3.在新型國際分工格局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將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或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新型的國際分工體系中,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不僅表現為產業層次的高度化,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遞進,還表現為在產業鏈條或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因為伴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的產業邊界在弱化,產業鏈條或產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具體而言,在產業鏈條層次,由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的轉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顯著標志;而生產環節又可細分為上游生產(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像電腦中的芯片、微波爐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產(終端的加工組裝),越接近于上游的生產其技術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產其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所以在生產環節中,由下游生產向上游生產的遞進也一樣意味著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二、新型國際分工格局下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分析

影響一國制造業比較優勢的因素很多,包括資源稟賦、技術條件、管理制度等,但它最終要體現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所以一國出口商品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該國的比較優勢。本文將采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來評估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所在及其變遷,并以此對我國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做出實證分析。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數是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商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商品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公式為:RCA :(X[,ij]/X[,i])/(X[,wj]/X[,w])

其中,RCA 代表某類商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X[,ij]代表i ,國/j類商品的出口額,X[,i]代表i 國所有商品的出口總額,X[,wj]代表j 類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X[,w]代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如果RCA 值大于1,表示該國在該類商品的出口上相對集中,在這類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與此相關的另一分析指標是Cr,即顯性比較優勢變動指數,其內涵為一個時段內的RCA 指數與前一時段RCA 指數之比,它能較好地反映出一國比較優勢的調整與變遷。如果Cr值大于1,表明該國在該類商品上的比較優勢在提升;反之,如果Cr值小于1,表明其比較優勢在弱化。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貿易與發展報告》(2002)及其他相關資料,表1提供了1997—1998年我國主要出口商品(出口份額達到全國1%以上的商品)的RCA 指標數據,并與1992—1993年相對比得出了比較優勢變動指數Cr的數據。

注:在產品類別中,A=初級產品,B=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產品,C=低技術產品,D=中級技術產品,E=高級技術產品,F=未被分類的產品。資料來源;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Report,2002.(1)在標準國際貿易分類體系下(SITC),我國主要的出口商品集中在第8、7和6類商品上,第8類產品主要是服裝、鞋類、玩具、旅行用品等,第7類主要為機械、電子產品,絕大多數的信息技術產品都包含在這個產品類別中,第6類產品主要包括各種金屬制品、部分紡織品等,多為初級加工原材料產品。

(2)在這三大類產品中,從比較優勢指標來看,1997—1998年,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最高的RCA 值,旅游用品、服裝及服飾、玩具及體育用品列前三名,RCA 值均在7以上,分別達到8.9、7.5和7.0,顯示出很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同時某些高技術產品也顯示出了較強的出口競爭優勢,數據處理設備、通信設備及零部件的RCA 值也超過了1.(3)從動態比較優勢指標Cr來看,1997—1998年與1992—1993年相比,高技術產品具有最高的Cr值,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變動指數普遍不高,尤其是紡織類產品,除去人造纖維織物的Cr值大于1外,其余6個項目的Cr值均小于1,表明部分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市場擴張空間有限,有些產品的比較優勢正在不斷弱化,換言之,它們或許正面臨著崛起于成本更低國家、有更強競爭力的供貨廠商的挑戰。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正與之相反,雖然RCA 值不是很高,但增速明顯,顯示出良好的成長性,數據處理設備、晶體管及半導體的Cr值高達5.2和2.0,分列前兩名,表明部分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正在快速提升。

(4)在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不斷提升的背后,是中間品及零部件進口的迅速增加。當把RCA 指標用于進口產品的分析時,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在我國進口產品RCA 值居前10位的產品中,有7種產品屬于中間品或零部件產品,占到進口總額的27%。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在加工裝配業務上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中,我國參與的只是這些產品的加工裝配環節,雖然我國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得以提升,但并不能完全表明我國的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具備相應的競爭優勢和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