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有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學術成果)

时间:2024-05-22 01:40:45 编辑: 来源:

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一座酷似一艘揚帆起航的大船、灰白色、巨大的建筑物呈現在我眼前,這就是泉州海交館。星期五上午,陽光明媚,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到這里進行參觀。

走進寬敞明亮的海交館,我們滿懷好奇心地來到中國古代船模陳列觀,里面陳列著各種各樣從泉州灣出土的宋代海船殘體及船上的遺物,還有宋元明清時期各種不同形制的錨具和古代船只模形,據我了解,這里包括歷代船行與內河、海洋的各種客船、貨船、漁船。最引人注目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船模形和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模形,據史記記載,刺桐港在宋代號稱“東方第一大港”!

接著,同學們走進琳瑯滿目、燈光四射的外銷陶瓷館,里面有五百多件珍貴的陶瓷陳列品,其中許多是泉州已發現的古窖的產品,有宋元時代的軍持、粉盒、蓮辮碗、高足杯,有明代的乳白梅花杯、觀音佛像、還有清代的青花碗、盤等。

最后,我們走進宗教石刻館,在我們眼前是出現的伊斯蘭教是寺廟建筑物件、教徒墓碑、墓蓋石,石碑上刻有波斯問和阿拉伯文字。

走出宗教石刻展覽館,我仿佛看到了鄭和站在船頭,手揮令旗,指揮幾百艘大船浩浩蕩蕩、乘風破浪與驚濤駭浪搏斗駛向西方的情景。他們帶去了中華的文明和物品……

我仿佛又看到,刺桐港沸騰了!幾白艘船只停泊在港邊,整個刺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上船的,有下船的,有挑的,有扛的,有買的,有賣的,有中國人,有外國人,吆喝聲,吵鬧聲,說話聲響成一片。

參觀完海交館,我從心底產生一種強烈的愿望,愿泉州這艘大船一帆風順,駛向世界,駛向未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評論+地址+交通+電話

被稱為海外交通的,就是古代俗稱的海運了,以前陸路不好走,負責押運的貨物的人就走水路,自從京杭大運河打通,更是讓貨物來往流通更加方便。這里也是展現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地方,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425號

交通路線

主館區:19路、22路、25路、41路、44路、202路、203路、K502路等均可以到達

古船館:6路、26路、41路、601路、K602路等均可以到達

電話

0595-22100561;

0595-22102655

評論

1974年,一艘沉睡了數個世紀的宋代海船在刺桐港被成功發掘,伴隨古沉船出土的還有大量價值不菲的文物。這一事件震驚海內外,被視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館內這一殘長24.2米、殘寬9.15米的龐然大物令世人清醒地意識到,泉州是個歷史文物的寶庫,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發源地。

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主要是兩個展覽,二樓主要講述的是泉州的航海文明,一樓是講的是在大航海背景下,東方大港泉州

的多元的宗教文明!很幸運,在這兩個展覽中都有華僑大學的學生來此作志愿者講解,因此學到了不少知識。

這是我參觀過的博物館當中,見過古船數量最多的一個了。博物館的特點很鮮明,定位很準確,就是立足于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整個中國海外交通歷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進博物館的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艘古船,在這里我從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模型中了解了古代泉州和泉州港的興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學術成果

截至2010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多次榮獲省、部級獎項,出版各種專題研究20多種,發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的論文數百篇。編輯出版的論文集、專著有:

吳文良著:《泉州宗教石刻》(考古學專刊,乙種第七號),科學出

版社1957年。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編:《泉州伊斯蘭教研究論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編:《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編:《泉州伊斯蘭教石刻》(主撰陳達生),寧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泉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

王連茂等著:《閩臺關系族譜資料匯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連茂等著:《海上絲綢之路著名港口——泉州》,海洋出版社1988年。

李玉昆著:《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連茂、葉恩典整理:《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連茂、陳麗華著:《中華海洋文化的縮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王連茂、丁毓玲著:《重返<光明之城>》圖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麗華等:《泉州海關志》(古代市舶司篇)2005年,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玉昆、李秀梅:《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2007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場館特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自1959年成立以來的近半個世紀,一直是中國惟一的海事博物館。它以文物藏品,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航海交通歷程以及世界不同文明在此相互交融的歷史情景,在國際上享有聲譽。在中國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中,海交館作為指定的展示中心,也扮演重要角色并發揮著作用。1980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刊物《博物館》,曾以英、法、日、西班牙四種文字介紹過海交館。1983年9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在國際博物館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將海交館列為中國最有特色的七個博物館之一。

海交館還成功地創造了“一館、一會、一刊”的博物館模式,即該館與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秘書處設在本館)聯合主辦《海交史研究》的國家級定期刊物,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它凝聚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力量,使海交館成為中國海交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門票是多少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門票價格:免費

是我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門性博物館,創建于1959年,舊館位于開元寺內,新館坐落在東湖公園東側,共有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和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三個專題館。海外交通陳列館展示了兩千多年來泉州的海事活動以及明清時期鄭和下西洋、華僑出國、經商貿易、信仰與民俗的交融等歷史事實。

宗教石刻陳列分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四個部分。以伊斯蘭教遺物最為突出,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居全國第一。位于開元寺內的古船陳列館展出了1974年出土的一艘13世紀建造的福建遠洋木帆船,船艙出土的遺物有香料、藥材、木貨牌(簽)、銅鐵錢、陶瓷器等14類。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59年7月15日泉州海交館成立。

1962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視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并題寫館名。

1976年5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被正式升格為福建省省屬文化單位。

1978年12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部學術刊物《海交史研究》創刊。

1979年10月,泉州灣古船陳列館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

1990年1月至1991年2月,完成了新海交館一期工程的建設。

1991年2月泉州海交館新館落成。

2004年2月,由阿曼國王、沙特阿拉伯國王、摩洛哥政府捐贈,福建省、泉州市兩級政府共同投入的“伊斯蘭文化陳列館”主體建筑落成。

2008年5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