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政策主張是什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么)

时间:2024-06-17 21:17:34 编辑: 来源: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政策主張是

勞動生產率的可以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從本質上講,古典貿易理論是從生產技術差異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影響的。只不過,在古典生產函數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因此,生產技術差異就具體化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生產率差異就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起因。

關于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與影響,最早是由英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勞動價值學說基礎上,將生產過程的研究作為貿易理論的起點,以地域分工為基礎提出絕對優勢論(absolute advantage)。后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其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優勢論(買粉絲parative advantage)。兩個學說被人們稱為古典貿易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么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勞動生產率的可以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于自然稟賦和后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于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于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并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汽車出口有什么經濟理論

汽車出口有什么經濟理論

1、古典派: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2、重農派: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3、絕對優勢: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于自然稟賦和后天的生產條件。

4、保護貿易: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于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5、相互需求:

約翰·穆勒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亞當斯密和大衛主張的國際貿易政策

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所主張的國際貿易政策都是自由貿易政策。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讓其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即既不限制進口又不鼓勵出口。

由貿易政策有單邊、雙邊、諸邊和多邊多種。自由貿易政策實施表現為關稅的降低和應稅商品的減少、非關稅壁壘等的減少與取消。

自由貿易政策的意義。

自由貿易政策為經濟實力強制國家所采用,為國內成長產業集團所推動,它們是主要受益者。對經濟實力薄弱的國家及幼稚產業,卻意味著市場被外國占領,它們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貿易被認為是"強者"的政策。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的自由貿易政策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同時也指明世界貿易組織應改革的方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