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海外貿易進口的商品(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时间:2024-05-17 07:37:28 编辑: 来源: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藥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并從那里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征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藥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于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往國內輸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海上絲綢之路往國內輸入的主要商品有:

琥珀、珍珠、水晶、香藥、沉香、安息香、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銀寶器、犀象、吉貝(棉布)、駱駝皮、斑布、明珠、寶石、金剛石、貓眼石、琉璃、金銀器(包括白銀)、珠璣、溫納齊、檳榔、兜鑾、珍禽異獸等。

附: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傳統意義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指從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出發前往南海和印度洋的貿易航線;二十世紀后半期,國際學術界也常常把中國到東北亞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琉球群島的貿易航線,也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從貿易品的角度,海上絲綢之路又有“陶瓷之路”、 “茶葉之路”、“香料之路”、 “白銀之路”、“寶石之路”等不同的稱呼;從航線的角度,又有南洋航線、西洋航線、東洋航線等不同的說法。

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航線和貿易規模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品也有不同。戰國秦漢時期,地處華南的南越國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貿易,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發掘中得到實證。南越國的輸出品主要是: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輸入品正如古文獻所列舉的“珠璣、犀(牛)、玳瑁、果、布之湊。”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

到了漢代,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后,規模有進一步的擴大。東漢(特別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

唐宋時期以迄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進一步發展,總體而言,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含銅錢)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寶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金銀器(包括白銀)、珍禽異獸等。中國官方海外貿易在明初鄭和下西洋時,發展到巔峰。鄭和之后的明清兩代,由于實施海禁政策,我國的航海業有一定衰落,進入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以后,西方殖民者進入東亞貿易圈,中國海外貿易航線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所蠶食,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外貿是怎樣形成的嗎?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外貿是怎樣形成的嗎?中國有悠久的海外貿易歷史。今天我們在享受如此便捷的進口貿易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從古至今的對外進口貿易是如何形成的?這次旅行怎么樣?進口政策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如何形成的?巴德: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海關和稅收的概念和相應的行政機構建立起來。原型“路觀”習俗的形成。

自周朝以來,隨著奴隸制的崩潰,私有制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人們之間的商品交換需求增加,民間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國家之間有了邊界,關稅的概念就產生了《周禮·天官》中提到“關城府,等候王的衣食”。這里的海關是指對跨越國界的貨物所繳納的稅款。因此,西周時期就有了一個管理海關的官方機構,叫做四關。但當時沒有海上貿易,只有陸地貿易。在漢代,漢武帝開辟的“西北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崛起的重要標志。漢武帝建立了大紅盧寺,相當于現代的外交部或對外經濟貿易部。海上貿易是官方可見的,但陸路貿易仍占很大比例,海上貿易略少。

雖然海上貿易已經開始出現,但由于漢代的物質文化還不夠豐富,仍處于朝貢狀態,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也沒有官方設立海外貿易管理機構。四方館的設立:隋朝時期,隋煬帝在洛陽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行政機構——“四方亭”。唐代和唐高宗時期,廣州設立了對外貿易港口和管理機構——“船署”,負責“陸海方向”。

貿易法的制定:在宋代,海外貿易和海關正式形成。商務部和港口的成立,標志著海關和港口在中國歷史上已正式成為政府的核心利益,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中國唯一的古代海關遺址:在廣州,在杭州、寧波、溫州和泉州設立了四個新港口和一些小的貿易點。此外,中國古代第一部對外貿易法也正式頒布。它是專為海外貿易制定的法律,于宋神宗元豐三年頒布。

中國古代 對外貿易的開端 是什么時候?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了對外貿易!漢代的“絲綢之路”和“水上絲綢之路”:

1、漢朝:①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

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①對外貿易繁榮;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稱中國人為“唐人”

3、宋朝:①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②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

4、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

5、清朝: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中國古代重要朝代對外貿易的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⑶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意大利人馬可鈥二嘗緗楁潵鍗庡眳浣忓崄澶氬勾錛岃憲鏈夈?椹?彲鈥二嘗緗楁父璁般?銆?

⑷明朝: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前期國力強盛,明成祖開始派遣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國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給我們的啟示:

⑴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凡是善于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地主流。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后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于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于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