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海上貿易(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时间:2024-06-03 03:02:24 编辑: 来源: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藥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并從那里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征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藥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于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作用

中國古代海上對外貿易的特點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②隋唐時期,水、陸并進。 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 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并進。 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 ⑥清初,閉關鎖國,只準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貿易不以盈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或者宣揚國威為主。例如鄭和下西洋。 ②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例如絲綢之路。③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點: ①先陸路貿易,后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

古代世界的區域貿易圈主要有哪些?各自的情況怎么樣

(1)地中海貿易圈。中世紀的世界貿易中,地中海仍占據重要地位。 一方面,地中海沿岸國家的相互貿易始終很繁榮;另一方面,地中海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它把西歐各國和東方各地區聯系起來。 君士坦丁堡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后來被威尼斯和熱那亞替代。

(2)東亞貿易圈。

東亞貿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個貿易圈,它始終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個貿易圈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南洋地區和印度支那地區。

a.中日貿易:

始于秦漢,隋唐達到鼎盛,當時,中日之間建立了遣唐使、遣唐使制度,不僅進行政治文化交流,貿易也是重要的內容。這個時候,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貨物。

宋代:中日貿易進一步擴大。由于日本由于經濟發展,像中國出口大量的商品,另外,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銅錢。

明代:明政府實行“貢舶制度”,日商獲利極大,但是當時日本政局混亂,海盜很多,日本實行了“鎖國政策”,但是民間的貿易一直沒有中斷。 b.中朝貿易:唐代發展到一個高峰,因為實行了“遣唐使制度”,至明代,中朝貿易結構比較完善。

c.中國與南洋地區的貿易:馬來半島、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是中國與西方貿易的中間段。

d.中國與印度支那地區的貿易:越南李氏王朝、占城等,宋代中國與越南李氏王朝的貿易主要限于邊境貿易,。另外,占城發展為印度支那國際貿易中心,并且是中國與南洋、印度洋貿易的中間環節,具有重要地位。

(3)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

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也就是北歐貿易圈,是中世紀才開始形成的。和地中海貿易比較起來,北歐貿易到14世紀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由于這些國家農業發達,已經能把亞麻、大麻、油類、動物油脂等大量有價值并便于運輸的商品拿到市場上來;另一方面,也與德國東北部與波羅的海的城市發展有關,如佛蘭德斯是北歐貿易區的經濟中心,漢堡、不來梅等城市在中介貿易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北歐貿易圈還與羅斯地區的貿易關系密切。這個地區以基輔為中心。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外貿是怎樣形成的嗎?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外貿是怎樣形成的嗎?中國有悠久的海外貿易歷史。今天我們在享受如此便捷的進口貿易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從古至今的對外進口貿易是如何形成的?這次旅行怎么樣?進口政策是如何演變的?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如何形成的?巴德: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海關和稅收的概念和相應的行政機構建立起來。原型“路觀”習俗的形成。

自周朝以來,隨著奴隸制的崩潰,私有制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人們之間的商品交換需求增加,民間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國家之間有了邊界,關稅的概念就產生了《周禮·天官》中提到“關城府,等候王的衣食”。這里的海關是指對跨越國界的貨物所繳納的稅款。因此,西周時期就有了一個管理海關的官方機構,叫做四關。但當時沒有海上貿易,只有陸地貿易。在漢代,漢武帝開辟的“西北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崛起的重要標志。漢武帝建立了大紅盧寺,相當于現代的外交部或對外經濟貿易部。海上貿易是官方可見的,但陸路貿易仍占很大比例,海上貿易略少。

雖然海上貿易已經開始出現,但由于漢代的物質文化還不夠豐富,仍處于朝貢狀態,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也沒有官方設立海外貿易管理機構。四方館的設立:隋朝時期,隋煬帝在洛陽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行政機構——“四方亭”。唐代和唐高宗時期,廣州設立了對外貿易港口和管理機構——“船署”,負責“陸海方向”。

貿易法的制定:在宋代,海外貿易和海關正式形成。商務部和港口的成立,標志著海關和港口在中國歷史上已正式成為政府的核心利益,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中國唯一的古代海關遺址:在廣州,在杭州、寧波、溫州和泉州設立了四個新港口和一些小的貿易點。此外,中國古代第一部對外貿易法也正式頒布。它是專為海外貿易制定的法律,于宋神宗元豐三年頒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