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哪些商品(古代絲綢之路輸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时间:2024-06-02 05:47:18 编辑: 来源:

古代絲綢之路輸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1、中國輸出的是:絲綢、瓷器、茶葉、鐵器等,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也是由此路傳過去的。

引進: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石榴、琉璃、香料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傳入了我國。

2、簡介

“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

絲綢之路從中國傳入西域的商品有哪些

絲綢之路從中國傳入西域的商品主要是中國的緞匹、繡彩、金錦、絲綢、茶葉、瓷器、藥材等商品。

同時因為貿易中心相應形成和發展,在元代中外史籍幾乎都記述了元大都作為東方國際貿易中心的無可爭議的地位。《馬可·波羅游記》曾以一章的篇幅介紹元大都國際貿易的盛況:“凡世界上最為珍奇寶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這里出售的商品數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元朝中國境內絲路重要商鎮還有可失哈耳(喀什噶爾),這里的紡織品“由國內的商人運銷世界各地”。河西走廊的肅州,這里附近“山上出產的一種質量非常好的大黃。別處的商人都來這里采購,然后行銷世界各地”。

中國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起源,主要運送哪些貨

絲綢之路的起源是張騫出使西域。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中國以盛產絲織品而聞名世界,被稱為“絲國”。

通過絲綢之路,大量絲帛錦繡不斷西運,同時,西域的“珍奇異物”也被輸入中國。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

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 

中國商人用絲綢,茶葉、糖、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制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制品、阿拉伯馬,鐵、鉛鋅、鉆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米等商品.。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而由此路東傳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絲綢之路很多朝代都一直存在,古代絲綢之路主要輸出哪些商品呢?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國家的唯一重要通道,為人類的發展進步和社會文化的交流有著巨大貢獻。而絲綢之路開辟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在早于漢代以前的游牧民族的古墓群中,考古學家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有著濃郁的漢文化氣息的物品,如青銅、車馬和兵器等,而西方文化的馬具、配飾等物品,也很受當時的華夏民族的人民的喜愛。

在張騫絲綢之路開辟時間之前,一則來自戰國古墓出土的《穆天子傳》中,就記載了周穆王曾駕駛著由八匹駿馬組成的馬車,往西域巡游,最終到達昆侖山西麓,得到了那里部落手里西王母的款待。在周穆王離去的時候,西王母贈送給周穆王八車寶石。周穆王滿載而歸,成為了當時的一段佳話。因此,周穆王巡游的那段路,也被后人稱為“玉石之路”。而玉石之路也成為了絲綢之路的雛形。真正的絲綢之路開辟時間則是在漢朝。

為了和匈奴作戰,漢武帝打算聯合被匈奴從河西走廊一代趕走的大月氏,便派遣張騫前往西域尋找大月氏。張騫從長安出發,達到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虜。十多年后張騫逃脫,經過車師,向伊犁地區進發,進入焉耆,最后抵達大宛國。在大宛國和康居國的幫助下,這次出行,基本奠定了絲綢之路的主要干道。張騫從建元二年出發,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歷經十三年,回到漢朝,也就是公元前126年,也就是絲綢之路開辟時間基本上是在這13年之間。

顧名思義,絲綢之路主要商品,自然就是絲綢了。在中國遠古的傳說中,就有嫘祖養蠶取絲的故事。古時的絲綢,主要是蠶繭為原料而織成。隨著夏商周和秦漢幾千年的蠶桑業的發展,中國已經有了大量生產絲綢的能力。而到了漢代,由于漢初漢政府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官營的絲綢業有了巨大的發展。而民營的絲綢業也同樣有了進步和發展。在坊間,由絲綢制成的工藝品、衣裳等各具特色,尤其是刺繡的發展,更使絲綢業到達了空前的昌盛。據傳聞稱,在當時,已經有了幾乎成型的繡花工具的出現。

而在西方,絲綢是他們前所未見的產品。當絲綢到達西方后,馬上成了暢銷品,成為了西方上層官員的奢侈品。而絲綢的銷售,也給漢朝帶來的巨大的收益,使得漢朝有了和匈奴作戰的資金,從而將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確保了絲路的暢通。在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除了絲綢,另外也有金銀器皿、青銅鐵器等,而在西方,為了獲得大量的絲綢,也有許多物資來和漢朝進行交換。現在被熟知的葡萄、胡蘿卜、菠菜等,就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入東方的。在漢朝,為了和匈奴作戰,馬匹的作用也尤為突出,因此從大宛國進貢而來的馬匹,也是絲綢之路主要商品之一。因為中國是絲綢的出產國,因此西方人給予了漢朝以“絲國”的美譽。19世紀,德國的李希霍芬這條大道命名為“絲綢之路”。

說起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人們普遍會聯想到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體系變化,事實上,隨著朝代的更迭,政治條件的改變,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幾次通絕,兩千多年間也歷經了巨大的變革。自兩漢時期到大明王朝,約一千五百年的歲月里,絲綢之路一直承擔著中國內地與西域、歐亞各國間文化和經貿往來的橋梁作用,尤其是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初的西漢,這條路將世界最強盛的四個文明國度緊密相連,從此,中國、貴霜、安息和羅馬唇齒相依,經貿交流達到空前繁榮,這個時期,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通暢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地緣政治呈分裂狀態,絲綢之路雖然依然承擔著它作為貿易與文化交流國際通道的作用,其政治意義卻弱化了許多。所以,政治環境的變遷,無疑是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之一。

而至盛唐時期,絲綢之路重新繁榮,其輝煌一度達到了巔峰,令當時的長安成為舉世矚目的繁華國際大都會。這盛唐繁榮景象,一直持續到唐代后期,西北地區被少數民族控制,隨即五胡亂華烽煙四起,使絲綢之路再次陷入閉塞期,長達四百年之久,直到蒙古草原崛起,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轟轟烈烈地登上歷史舞臺,飽經風霜的絲綢之路才得以再次展現繁榮。明代與西域各國長期交往,那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已進入工業革命的前夜,航海業高度發達,絲綢之路不再承擔其以往的重要使命,因此,從中西交通史的角度來看,此時的絲綢之路已然不復昔日光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