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世界形成的最早的貿易圈(世界古代史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时间:2024-05-29 12:28:57 编辑: 来源:

古代世界的區域貿易圈主要有哪些

(1)地中海貿易圈

在古代世界真正稱得上是“國際貿易”的,應該是地中海國家之間的貿易。當航海技術有了一定發展時,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國家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環地中海貿易圈。地中海貿易圈包括整個地中海和黑海地區。在前古典文明時期,米諾斯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希臘人是活躍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人群體,控制著地中海的貿易。地中海貿易圈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為活躍的貿易圈。

(2)印度洋貿易圈(海上絲綢之路)

印度洋貿易圈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蘇美爾人文明區與印度河文明區的商貿交往。從這以后,隨著印度洋周邊經濟的發展,印度洋周邊的貿易逐漸活躍起來。在古典時代,航海者已經認識到了季風的規律,后來,人們建造更大的船只,用于遠洋航行,并定期往來于印度洋周邊。這就逐漸形成了印度洋貿易圈。進入后古典時期以后,東非地區、東南亞地區、阿拉伯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連接中國、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東非的航線的到了巨大的發展,印度洋貿易圈進入繁榮時期。

(3)西太平洋貿易圈

西太平洋貿易圈又可以稱為東亞貿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個貿易圈,它始終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個貿易圈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南洋地區和印度支那地區。西太平洋貿易圈的貿易量比起地中海貿易圈來說要遜色得多,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卻起到了地中海貿易圈無法起到的作用。

(4)歐亞內陸貿易圈(陸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陸上商路,以中國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而西域的包括玉石、汗血寶馬、石榴、苜蓿等的貨物又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

(5)撒哈拉貿易圈

公元4世紀左右,西非地區才逐漸興起加納、索寧克等小國;公元8世紀以后才興起加納帝國、塔克魯爾、蘇蘇、約魯巴小邦等國家;公元13世紀到16世紀末這段時間里興起的馬里帝國、桑海帝國、豪薩城邦、朱洛夫、莫西、卡涅姆、貝寧等國家。而在這些國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三大帝國。撒哈拉貿易圈在加納帝國時期趨于興盛,在馬里帝國、桑海帝國時期最為鼎盛。

(6)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

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也就是北歐貿易圈,是中世紀才開始形成的。從9世紀的維京人(諾曼人)南下開始,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才逐漸形成。而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的繁榮是14至17世紀漢薩聯盟時期。

世界古代史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世界古代史-概述

世界古代史從大約二、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開始,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結束。其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社會發展階段。

原始社會

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在遠古,亞歐非三洲都有原始人群在生活著,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原始人群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那時候,五大洲都已經有人生活。大約從距今一萬年前開始,人們從勞動實踐中發明了原始畜牧業和農業,生活更有保障了,母系氏族公社進入繁榮時期。大約到六、七千年前,西亞居民開始石器和銅器并用。后來,埃及、印度和中國也發明了冶金術。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原始農業過渡到犁耕農業,男子在生產中起著主要作用,母系氏族公社便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由集體勞動變為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勞動產品也歸各個家庭所有。生產的個體化,剩余產品的增多和交換的發展,使氏族內部的貧富分化加劇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逐漸解體而形成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農村公社。貧富分化加劇的結果,出現了奴隸和奴隸主兩個對立的階級。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終于解體了。

奴隸社會

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的是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出現了統一的奴隸主階級專政國家,印度達羅毗荼人也進入了奴隸社會。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公元前十九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建立。這四個國家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爾后,亞非又相繼出現許多奴隸制國家。在亞洲,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國家興起,繼而向外擴張,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帝國;公元前后朝鮮出現了高句麗國,后來又出現了百濟國和新羅國;公元二世紀末,日本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在非洲,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東非努比亞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后非洲興起的奴隸制國家,有阿克蘇姆、加納、津巴布韋、剛果、馬里和桑海。

歐洲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是古代希臘和羅馬。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八至六世紀,許多奴隸制城市國家形成。斯巴達是其中最早的一個,由少數奴隸主貴族統治。雅典起初也是由奴隸主貴族統治,平民同貴族的斗爭非常激烈。公元前594年,梭倫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實行改革,使工商業奴隸主取得了參與雅典國家統治的權利。此后,貴族勢力不斷削弱,雅典成為奴隸制共和國,奴隸同自由民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公元前五世紀,伯利克里改革擴大了平民的權利,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得到了發展;雅典依靠奴隸勞動發展生產,經濟空前繁榮。公元前五世紀后半期之后,希臘各城市國家由于長期爭奪霸權戰爭和奴隸不斷起義,逐漸衰落了,公元前338年以后都屈從于馬其頓的統治。

羅馬共和國大約建立于公元前509年,是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平民進行了兩個世紀反對貴族的斗爭,爭取到一定的權利。羅馬不斷發動侵略戰爭,掠奪了大量奴隸,奴隸制高度發展,奴隸同奴隸主的矛盾也隨之尖銳化,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動搖了奴隸制基礎。奴隸主階級為了加強統治,于公元前27年建立奴隸制軍事帝國,以代替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帝國大肆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的統治危機隨著日益加深。巴勒斯坦猶太人產生了反對羅馬的基督教。奴隸的反抗迫使奴隸主改變剝削方式,實行隸農制。“巴高達”運動和“阿哥尼斯特”運動促使羅馬帝國的崩潰,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羅馬帝國的滅亡。359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了。

封建社會

世界各地區封建制度的形成雖有先后,但就全世界范圍而言,封建生產方式居于統治地位的時期,是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了許多封建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疆域,到九世紀初形成為查理曼帝國。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這次分割奠定了后來法德意三國的基礎。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島建立的一些小王國于829年形成了統一的英吉利王國。西歐的主要封建國家形成了。

西歐封建制度是在羅馬奴隸制度瓦解和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體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羅馬帝國后期,隸農制廣泛實行,奴隸社會內部孕育著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西羅馬奴隸制帝國崩潰,阻礙新的生產關系發展的障礙消除了,封建制度得以發展。法蘭克國王在征服高盧之后,奪取了西羅馬國家和奴隸主的大片土地;把其中一部分賞賜給貴族和基督教會。國王、貴族和教會成為大土地所有者,他們役使隸農和殘存的奴隸耕種上地,收取佃租,新的封建地主階級形成了。法蘭克人在征服高盧之前,氏族制度漸趨解體,發生了階級分化;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逐漸變為以地域關系組成的農村公社。到了六世紀末,農村公社土地逐漸由公有變為私有,出現了貧富分化。封建主和教會乘機兼并貧苦農民的土地,強迫他們接受奴役。農民失去了土地,也喪失了人身自由,淪為束縛在土地上、受封建主剝削的農奴。原先的隸農和奴隸也轉化為農奴。八世紀中期,法蘭克王國實行采邑制。采邑是連同土地上的農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強了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關系。到了九世紀,采邑變成世襲的領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了統治地位,自由農民幾乎全部淪為農奴,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了。農奴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微薄家業,對生產有一定的興趣,因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比奴隸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封建主把土地作為采邑層層封受,形成以土地為紐帶的大小封建主之間領主與附庸的關系,在這個基礎上構成封建等級制度。封建主把土地劃成莊園經營。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莊園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層組織。農奴是封建莊園的勞動者,受世俗和教會封建主的剝削,被剝奪了一切政治權利,處于社會最底層。農奴和封建主的矛盾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

基督教會壟斷文化知識,宣揚迷信思想,麻痹人民斗志,禁錮進步思想,成為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隨著生產力提高,手工業發展并與農業分離,商品交換活躍,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逐漸興起,十一世紀時遍布西歐各地。城市興起之后,城市爭取自治反對封建主的斗爭,行會手工業者反對城市貴族的斗爭,幫工學徒反對作坊主的斗爭,此伏彼起,連綿不斷,貫穿整個城市發展的歷史。

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破壞了農村的自然經濟。封建主向農奴改征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這使農民既受封建主的剝削,又受商人和高利貸者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了。十四世紀,農民的反封建斗爭日益走上有組織的大規模起義的道路。法國的吉約姆.卡爾起義和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都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制度。加速了農民擺脫農奴身份的進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初,西歐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擴大了社會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的增長和國外市場的形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意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萌芽,其標志是工場手工業的興起。手工工場主、城市的富商和銀行家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產生,引起西歐各國探尋新航路。新航路開辟之后,西、葡、英、法等國相繼在海外進行殖民掠奪,大量財富運回西歐轉化為資本。新航路開辟使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地區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英國為了適應毛紡織手工業發展的需要,進行了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破產,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雇傭勞動力。西歐資本主義是靠剝奪農民土地和進行殖民掠奪發展起來的。

西歐在封建制度日趨解體、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的時期,階級斗爭空前激烈。十四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領域里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產生了資產階級文化和近代自然科學。十六世紀,德意志興起了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這是西歐反封建斗爭的第一次大決戰。尼德蘭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獨立的荷蘭,資產階級取得了政權。這些斗爭展示著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

約4300—3500 埃利都—歐貝德文化

約四千年代中期 埃及州(諾姆)形成

約3500—3100 烏魯克文化

3500—2700 蘇美爾城邦形成

約3100 米那(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

3100—2700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

約3100—2686 埃及前王國

約3100—2890 埃及第一王朝

約2890—2686 埃及第二王朝

約2686—2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