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合肥年貨會(你有哪些難以忘懷的家鄉土味年貨?)

时间:2024-05-15 07:14:13 编辑: 来源:

合肥城隍廟附近賣有元寶黃紙嗎?

城隍廟,許多地方都有,合肥也不例外!

雖然合肥的城隍廟,在全國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上海城隍廟和平遙城隍廟,但是,在合肥人的眼中,合肥的城隍廟,是合肥最有市井氣息的一個地方。

合肥城隍廟,位于合肥市廬陽區99號,這個地方,正好處于合肥老城區的中心地帶,距離著名的淮河路步行街,也不是很遠,話說在以前,許多人買東西,都喜歡來這里。

說到咱合肥的城隍廟,其歷史可算悠久了!話說早在北宋皇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51年,合肥城隍廟,就開始興建了,當時,是為了紀念首任廬州府知府孫覺而建的。

可能有人會問:孫覺是誰啊?

孫覺可不簡單,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不僅擔任過首任廬州府知府,同時還在蘇州、福州、亳州、揚州、徐州等七州,做過知州。

與蘇軾、王安石都是好朋友,進入合肥城隍廟里面參觀過的朋友,都知道,廟里面就設有孫覺的塑像。

其實,如此算來,合肥城隍廟的歷史,也接近千年了,不過,這近千年來,合肥城隍廟,經歷了數輪改造,其中,清朝同治年間,合肥人李鴻章,曾仿北京頤和園內戲樓式樣重修過這里。

據老一輩的合肥人講,合肥城隍廟,逢年過節是可以看戲的!如今,其實也可以,每逢春節期間,合肥也會舉辦新春文化廟會,城隍廟大院里鑼鼓鏗鏘、戲曲悠揚,前年,我就去聽過一次,很有年味。

不過,合肥城隍廟,改造之后,我去的就少了,只是在每年過年前夕,喜歡去逛逛,因為那個時候,城隍廟最有市井氣息,也最有年味!

話說過年那會兒,合肥城隍廟內,春聯、福字、窗花,燈籠,春花,琳瑯滿目,市民紛紛前來選購年貨,可以說,過年逛城隍廟,還是老合肥人的傳統之選。

對于老合肥人來說,或許都有這樣的印象,沒有改造之前,合肥城隍廟比較破舊,但是人氣很旺。

改造之后,干凈了,也整潔了,但是人氣大不如前,只有在舉辦活動的時候,人氣可能會旺一點,這其實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確實有點想不通!上圖為某一年“七夕情人節”,合肥城隍廟舉辦的一場活動,記得當時人氣蠻旺的。

怎么說呢?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希望合肥城隍廟,能夠越來越好,希望合肥這處最有市井氣息的地方,早日活泛起來!

合肥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合肥春節的風俗有貼門神、祭灶、掃塵、割年肉、辦年貨。

1、貼門神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貼于門上的一種畫類。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2、祭灶

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3、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4、割年肉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合肥傳統習俗??

合肥傳統習俗有:

小年 民間臘月(農歷十二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過小年”。小年意味著一年即將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民間有祭灶、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民謠“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是合肥年俗的生動寫照。“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每逢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理家中各種物品。祭灶,就是送灶神升天的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新年”“年初一”。進入臘月,合肥鄉村人家宰殺禽畜腌制臘肉,熬糖稀做炒米糖果,加工年糕、豆腐,購買香燭、冥票、鞭炮、煙酒茶、糕點、對聯(也有手寫的)、燈籠等等。俗稱“打年貨”。除夕貼春聯、年畫。新時期,青年人常貼影視劇照及明星圖像。城區多以山水國畫代替年畫。

元宵節 合肥地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農村也有俗稱“過小年”。有吃小年年夜飯及放爆竹的習俗。盛行吃元宵。玩燈、耍獅子等習俗在城區現已漸盛,政府文化部門常舉辦猜燈謎、球賽、棋賽、廟會等活動。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時間在農歷三月間,即公歷四月五日前后。舊時,清明節的主要風俗為:插柳、植樹、掃墓、踏青等。是日,男女老少,折柳枝,攜帶爆竹、紙錢、冥幣及供品上墳掃墓、祭祖,于墳上培土掛錢,以示對祖宗的緬懷。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端午”“端陽”,民間有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等習俗。裹粽子很講究,有紅豆粽子、火腿粽子等。城區食用多數在市場購買,許多村鎮農民成為裹粽子出售的專業戶。民間把菖蒲、艾草倒插于門窗之上。菖蒲形如利劍可避邪,艾可入藥祛病。室內陰暗處用艾煙熏可避瘟祛毒。曬干的艾蒿可供小兒洗澡泡用。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俗稱“仲秋節”“八月半”。是日晚,家人團坐,分食月餅,共享菱藕之鮮。中秋又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改革開放以來,在外人員常用打電話、發短信、發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問候。女兒、女婿有向岳父母饋送月餅的習慣,機關、單位常購月餅分送職工。

冬至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日為冬至日,是日“進九”。農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之說(即晝長夜短始于此日)。民間有行冬祭禮、遷葬、撿殖、祭祖的習俗,還有吃南瓜粑粑、吃狗肉等習俗。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俗稱“臘八節”。民間以糯米、豆等谷物和棗、桂圓、蓮子等干果煮成粥,名“臘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現有相約到寺院吃臘八粥之習。

你有哪些難以忘懷的家鄉土味年貨?

我的家鄉處于中部偏西的內陸地區,我們這里以面食為主,所以物質不是特別豐富的年代,人們的年貨也是以面食做成的各類點心零食為主。

記得我小時候每年到了臘月之后家家戶戶都會選上一天定為“炸糕”的日子,這一天是年前最隆重的一天,要做的可不光是炸年糕,還有炸油餅、炸麻花、炸江米條等等。

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質越來越豐富,想吃什么平常日子里都可以買到,這個美好的傳統漸漸被摒棄了。可是,我依然記得自己十幾歲之前過年時的快樂,最懷念的也是那時的炸麻花、江米條、油布袋、糖棗等等。

麻花大家都知道,天津的大麻花特別出名。我家自己炸的麻花也特別好吃,真材實料,又甜又酥又脆。據說炸麻花和面特別講究,有些人家自己不會和這個面,還得專門去請村子里和面好的人幫忙。

我的一個舅舅就是和面的一把好手,誰家過年想炸麻花那必然要去請他幫忙,而且請他可不容易,必須提前好幾天到家里跟他說好,要不然他就被別人叫走了。那一個臘月他幾乎天天都不在家吃飯,有的是人家請他幫忙。

炸麻花的面和好了,那么剩下炸江米條、油布袋、糖棗什么的都可以用這個面,做出來的效果都很好。

我這里要特別給大家說一下油布袋,這是我們這里通俗的叫法,官方具體叫什么我也搞不清楚。不過這個東西大家應該都見過,其實它就是外面不裹糖的糖棗。糖棗不就是一個面疙瘩,然后外面裹上一層白糖嘛。油布袋就是不裹糖,那個面疙瘩直接炸熟了。

江米條的話,我們自己家做一般都是用的這個白面的,雖然叫江米條卻不是江米面做的,和外面買的還是有區別的。白面做的江米條和江米面做的最大的區別就是白面是實心的,不像江米面那樣可以膨起來。所以,白面做的江米條咬上去比較硬,沒有那種酥脆的感覺。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就是那樣,我們這里不生產江米,只能用白面代替。

雖然這些東西現在來看都太平常了,但是當年真的特別期待。這么多年過去了,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什么吃的都不缺,過年時反而沒了當初那種期待的感覺。想想有些可惜呢,還是懷念小時候過年的那個熱鬧氣氛啊。

合肥有哪些習俗,風俗習慣

中秋節,合肥人除吃月餅外,還要吃包河無絲(私)藕,大年初一 ,三頓飯都必須吃,且頓頓豐盛,大概都有十幾個菜吧

要煮一份魚 是紅燒的,并且多放辣椒,擺在桌子上但是不吃

吃過飯后,把魚放好

代表著年年有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