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宋元明各朝對外貿易的變化(唐宋元明以降, 與海外西方等國貿易,語言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啊)

时间:2024-06-02 00:32:42 编辑: 来源:

唐朝到宋朝中外貿易路線有何變化,為什么?

唐朝對外貿易主要從陸路進行,銀漢在開辟的絲綢之路,沿途做生意買賣,唐朝也有海外貿易,只是剛起步,還不太發達。原因:唐朝國力強盛,威服四夷,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加之唐朝航海技術還不是很發達,所以更注重從陸路對外交往。

宋朝的海外貿易除陸路外還開辟了水上或海上絲綢之路。原因:宋代國力積貧積弱,周圍少數民族政權更是虎視眈眈,陸路交通不暢,指南針的運用,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使其更注重海上交往。

擴展資料:

通過歸納比較唐宋元明各朝與清朝對外政策的不同,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明朝: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前期國力強盛,明成祖開始派遣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國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唐宋元明各朝對外關系史給我們的啟示:

⑴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凡是善于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地主流。

清對外政策與世界趨勢

政策:閉關鎖國。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閉關鎖國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者的侵擾,維護國家主權。但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且中西文化交往斷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唐宋元明以降, 與海外西方等國貿易,語言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啊?

唐宋元明以降, 與海外西方等國貿易,語言問題都是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完成的,阿拉伯人的語言天賦極強,當時在唐朝白衣大食(就是阿拉伯人)就不辭萬里來到長安與唐朝商人進行貿易,也正是通過阿拉伯人的渠道才將中國的四大發明依次介紹給西方歐洲各國,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和貿易往來作出了巨大貢獻

唐宋元明四個朝代的末代宰相,他們都是如何面對朝代交替的?

大家好,說起各朝末代宰相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一、唐朝末任宰相楊涉

楊涉出生于官宦世家,生卒年已經實考,祖上出過好幾任宰相。其本人性格淳樸,善于書畫,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官員。

904年9月22日,唐昭宗李曄被權臣朱溫所弒,由李曄第九子李柷繼位,視為唐哀帝。唐哀帝是由朱溫一手扶持起來的傀儡,手上沒有實權。

為了便于掌握軍政大權,朱溫指示唐哀帝罷免了稍微有點膽識謀略的宰相柳璨、獨孤損,拜老實人楊涉為相,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涉聽聞自己拜相,嚇得半死,留著眼淚對兒子楊凝式說:“吾不能脫此網羅,禍將至矣,必累爾等”。為了避禍,楊涉以朱溫馬首是瞻,整天提心吊膽的混日子,這宰相當得實在是窩囊。

907年3月,朱溫逼著唐哀帝禪位于自己,建立后梁政權,盛極一時的李唐王朝正式滅亡。唐朝是滅亡了,但是朝廷大事總還得有人來打理,于是亡國宰相楊涉繼續當他的后梁宰相。

910年,梁太祖朱溫嫌棄楊涉沒有主見,碌碌無為,將其貶為左仆射,知貢舉,不久讓其致仕。楊涉運氣不錯,安安穩穩的過了幾年好日子后病逝。

二、北宋末任宰相張邦昌

張邦昌出生于1081年,河南南陽人,哲宗朝進士。為人處世圓滑無比,善于拍須溜馬,是徽宗朝權相蔡京的黨羽。

1126年,宋徽宗禪位于太子趙桓,是為北宋欽宗皇帝。時任宰相王黼可倒了大霉了,趙桓繼位以前他就極力阻止其當太子,金兵攻打汴京時他又帶頭逃跑,新賬老賬一起算,宋欽宗暗示主戰派大臣李綱將其處死。王黼死后,因為對金議和有功的張邦昌就被任命為宰相。

1127年,金人攻破汴京城,俘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張邦昌身為宰相,竟然主動降金,殊為可恥。金人雖然滅了北宋,但是沒有完全控制中原王朝的局勢,南方依然有強大的忠于趙宋王朝的軍隊在結集待命,對遠離后方的金國軍隊構成了巨大威脅。為了擺脫這種局面,金國將北宋投降宰相張邦昌推到了前臺,冊立其為偽楚政權皇帝。張邦昌知道這個皇帝的位子不好做,先后以生病、自殺來推脫,但是金人威脅不登基就屠城,張邦昌硬著頭皮當上了皇帝。

1127年6月,康王趙構在大臣的擁戴下,于紹興建立南宋政權,是為南宋高宗皇帝。張邦昌收到消息后,趕緊宣布退位還政于宋高宗,并請求治罪。宋高宗本來念在張邦昌主動還政的情面上,將其貶為節度副使,留其一條性命。可是主戰派大臣不同意,天天彈劾張邦昌,加上宋高宗也怕留下張邦昌夜長夢多,找了個調戲皇妃的借口,將其賜死。

三、南宋末任宰相陸秀夫

陸秀夫,1238年出生,江蘇建陽人,南宋理宗朝進士,與文天祥同榜。

陸秀夫進入官場時,南宋政權已經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1274年,宋度宗趙禥英年早逝(34歲),大臣擁立其次子趙顯繼位,視為南宋恭帝。趙顯繼位時才3歲,朝廷軍政大事由太皇太后謝道清(宋理宗皇后)和權臣賈似道把持。次年,師臣賈似道在魯港之戰中一敗涂地,損失朝廷精兵10余萬,南宋從此無力與蒙古軍隊決戰。

1276年,蒙古軍隊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太皇太后謝道清偕宋恭帝投降。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等人擁立宋恭帝之兄趙昰(宋度宗長子)繼位,是為宋末三帝之一的宋瑞宗。宋瑞宗拜文天祥為宰相,陸秀夫為簽書樞密事,繼續與蒙元軍隊抗衡。

1278年3月,文天祥戰敗被俘,陸秀夫繼任宰相。同年4月,宋瑞宗病逝,由其弟趙昺繼位,是為宋懷宗。

1279年3月中旬,元蒙軍隊發動崖山戰役。19日,崖山戰役正在膠著,宰相陸秀夫見戰事不利,羞于被俘受辱,背起宋懷宗赴海自殺。共同追隨宋懷宋跳海自殺的南宋軍民不計其數,單單崖山戰役結束后元軍打撈上來的尸體都超過10萬具。故歷史學家嘆稱:崖山之后無中國。

四、元朝末任宰相慶童

慶童,蒙古族,康里氏,出生年月不詳,蒙元開國功臣明里帖木兒之后。

慶童是一個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蒙古族官員,年輕時跟隨名相脫脫鎮壓漢族農民起義運動,頗有戰功。

1355年,因為得罪了元順帝,宰相脫脫被革職,流放云南。百萬元軍六神無主,四散潰逃,江南諸省從此不再為蒙元所有。慶童對此局面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1360年,慶童升任中書平章政事,行宰相之職。不久因為他的兒子參與宮廷政變被殺,引咎辭職。

1368年,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明朝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元都北京。元順帝嚇破了膽,準備帶著家小向外蒙逃竄。慶童直言諫阻,元順帝不聽,任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輔之,共同保衛北京城,自己則帶著家小和近臣向北逃去。元順帝一走,元軍兵無戰心,逃跑者比比皆是。

1368年8月2日,北京城被明軍攻破,監國帖木兒不花、宰相慶童皆戰死,元朝在中國歷史上滅亡。

五、明朝末任宰相魏藻德

魏藻德,字師令,1605年出生,直隸(北京)通州人,1640年狀元。

魏藻德進入官場時,大明王朝已經是四面楚歌。能說會道的魏藻德將大明朝王朝元老大臣挨個奚落了一遍,獲得崇禎皇帝的好感,四十歲不到就越級提拔為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輔政。

1644年,內閣首輔(宰相)陳演因為貪污腐敗加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無能,被撤職罷官,由魏藻德繼任內閣首輔一職。魏藻德無治國之才,道理說得天花亂墜,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就一塌糊涂。他否定了崇禎皇帝向臣子強行征收財物充實軍餉的建議,提議由臣子自愿捐獻。崇禎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眼巴巴的等著這些忠臣賢士救急。結果首輔魏藻德帶頭捐了幾百兩銀子,其他官員加起來也就捐了數萬兩,還不夠吳三桂的開拔費(吳三桂要求崇禎皇帝必須提供現銀50萬兩才從山海關回援北京)。崇禎皇帝問魏藻德怎么辦,魏藻德跪在地上把屁股翹得高高的,一言不發。崇禎皇帝無奈,一腳踢翻了龍椅,自己想辦法去了。

1644年4月,李自成的大順軍將北京城圍得水泄不通。山海關那邊吳三桂十余萬大軍按兵不動,北京城內餓殍遍野,私自出城投降者絡繹不絕。崇禎皇帝苦苦支撐到4月25日,眼見戰事毫無轉機,萬念俱灰,斬殺皇妃女兒后,帶著親信太監王承恩到煤山歪脖子樹上吊自殺殉國,大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軍將領劉宗敏不相信大明朝內閣首輔家里只有幾萬兩銀子,加重對魏藻德的酷刑。整整五天五夜,魏藻德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哀嘆道:“之前沒有為主盡忠報效,有今日,悔之晚矣!”不久,魏藻德就因腦袋被獄卒夾裂而死于非命,其子也被大順軍斬殺。

漢 唐 宋 元 明 清各朝是怎樣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包括具體措施

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并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

萌芽:理論上,韓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實踐: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 “ 燔詩書而明法度”,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1、建立于秦朝:

內容:秦統一后,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并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權利高度集中成為秦朝統治的最基本特征。

2、鞏固于西漢:

內容:西漢改革管制,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僚的控制。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特點:強化了皇權。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3、完善于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從而消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不易 形成將帥用兵的自重局面。

特點:用分權的辦法加強皇權。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考試成績取代了門第出身。

4、加強于宋元:

北宋: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并與樞密院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