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環境服務貿易作用(綠色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

时间:2024-06-02 07:29:20 编辑: 来源:

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可能產生的影響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與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經濟方面的,也有非經濟方面的。它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減少對服務進口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導致進口大量增加,造成國際收支惡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自由化的國際環境設法擴大自己的服務出口。由于能夠采用優質價廉的進口服務,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降低其物質產品的成本,提高質量,增強貨物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同時,適度開放金融服務市場還將有利于外資的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3.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1)服務貿易本身可以成為技術轉讓的渠道。由于技術進步往往首先發生在服務領域,這樣就可以使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買粉絲、培訓及其他技術服務形式獲得先進技術和其他信息。同時,服務業的外國直接技術投資也往往伴隨著某些技術轉讓。(2)國際競爭的壓力會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加快技術進步,以提高競爭力,并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的技術進步。當然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可能對技術進步產生消極影響,例如,一國過分依賴于外國的高技術服務就可能抑制本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但一般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影響是積極的。

4.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密集程度高,勞動力素質差,向其他部門轉移較困難。因此,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使本國服務業和與之相關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狀況惡化,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尚未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服務部門,如遠程通信服務、法律專業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信息買粉絲服務等等可能造成損害,從而影響這些服務業的發展與國內就業。但是隨著服務進口與出口的擴大也可能增加一部分就業,特別是通過擴大勞務出口,能夠緩解國內就業的一些壓力。

5.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對國家的經濟獨立性與經濟主權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性,其原因在于,首先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部分經濟決策的自主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服務行業,如通信、金融和交通運輸業等可能受到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控制和支配而損害東道國的主權。其次,外國服務的競爭可能會抑制發展中國家弱小的新興服務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生產性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它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產業結構,從而在高技術服務上依賴發達國家。(2)對經濟發展穩定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是與獨立性相聯系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高度的對外依賴都會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服務貿易自由化還通過以下兩方面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一方面,服務貿易自由化鼓勵一國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自身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業,這就有可能增強某些發展中國家對某一單一服務部門的依賴,不利于這些國家形成對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銀行業等金融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市場聯系在一起。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強烈動蕩,將難免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沖擊。例如,1997年7月從泰國開始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快就造成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

6.制約因素的影響。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益的影響是利大于弊,對經濟安全的影響卻是弊大于利。需要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權衡時不僅要做理論上的推理與分析,也要考慮到實際的制約因素,因為這些因素對發展中國家在自由化過程中的命運起著實質性的影響。

(2)發展中國家自身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的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刺激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提高競爭力,減少貿易壁壘,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自身相對優勢的服務進入國際市場。但是,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從勞動力成本、地理環境優勢的競爭轉向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相對落后恰恰是發展中國家現實經濟中最大的障礙,表現為技術層次和管理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物質生產基礎等。在自由化中受惠最大的信息技術服務,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能力的制約,如無有效的措施,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發達國家的競爭力對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發展的抑制作用可能大于促進作用。

(3)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內部產業結構的制約。發展中國家服務產業結構的最大弱點是生產性服務不發達,因此最需要從國際市場引進生產性服務,而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恰恰是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最大的領域。發展中國家如果完全任其自流,就難免在這方面依賴于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上依賴于發達國家的危險,不僅在于壓抑本國高技術服務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難以改革落后的服務產業結構,而且還在于這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信息資源的再分配系統中處于不利的地位。當發展中國家在數據處理方面依賴于進口時,就可能形成由發展中國家提供未經加工的原始數據,而由發達國家進行處理的格局。在這種交換中,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支付數據處理費用,另一方面無償輸出了原始信息資料,而發達國家則在賺取信息加工附加值的同時還獲得了無償的信息。信息的無償外流不僅使發展中國家損失寶貴的經濟資源,而且還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

綠色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主要推動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愈加頻繁、關系愈加密切。同時,各國間的貿易競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一些國家為了達到保護本國產業與市場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其中綠色貿易壁壘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使用最頻繁的一種,也是當今國際貿易領域主要的貿易壁壘之一。

隨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斷發展,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s , GBs)已經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在國際文獻中并沒有“綠色壁壘”一詞,綠色壁壘也稱為環境壁壘。“綠色壁壘”可以說是我國自己創造的一個新詞。在國際上并沒有權威的定義。我國有些學者提出的綠色壁壘概念,大多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立場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認為,綠色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通常,綠色壁壘應由進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設置的各種環境保護措施、法規標準等,是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①

2、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背景

綠色壁壘的產生是環境保護的國際需求以及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產物。從國際背景來看,下列因素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

(1)全球環境問題使環境保護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世界二次大戰后,各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全球環境問題也日益加重。在生態環境的承受力達到極限時,開始對人類進行可怕的報復。全世界每分鐘有28人死于環境污染,每年有1500萬人因此而喪命;有8億人因飲用污染水而患病,每天有2.5萬人因此而死亡。②面對自然環境日益嚴厲的報復,國際社會掀起了強勁的環保浪潮。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必須采取共同的行動。

(2)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使綠色壁壘的實施找到了合理借口。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資源已成為新的國際焦點。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增長的代價之一即是環境惡化,特別是自由貿易,則被看作是加速環境惡化的因素。各國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環境法規和貿易政策,希望通過政府對貿易進行一定的干預,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事實上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化二者之間本不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甚至沖突,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合理的貿易自由化不僅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相反在環保方面,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可以發揮關鍵的作用。同時,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可以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不斷擴大的貿易市場提供必需的生態環境資源。

(3)GATT和WTO中的有關規定為綠色壁壘的實施提供了合法性。在關貿總協定成立之初,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問題尚未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的日益嚴懲人們的環保意識才逐漸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設立了一個“環境措施與國際貿易工作組”。進入1990年代后,隨著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的日漸激化。為了爭奪國際市場,保護國內市場,一些國家用國內環境法規或措施作為保護的手段;另一方面,環境污染的加劇,公眾對環境保護的強烈呼吁,國家不得不制定涉及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包括進出口貿易在內的各個環節的環境標準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決定成立一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協調貿易措施與環境措施之間的相互關系。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發展上的差距是綠色壁壘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生產力水平的差異,特別是出于資源保護和經濟利益上的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和貿易問題上存在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和競爭的不斷加劇而日趨尖銳化。發達國家利用這種由于經濟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環境標準,一方面,加緊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初級產品,同時把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更加惡化;另一方面,又極力將環境問題與貿易條約機制緊密掛鉤,把環境問題作為新的貿易壁壘,從而抵消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保持其在國際多邊經濟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這種以“環境保護”名義在國際貿易中引入所謂“環境條款”,借以歧視乃至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產品的市場準入的做法使綠色壁壘迅速發展。

3、綠色貿易壁壘的表現形式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有以下形式:

(1)綠色關稅制度。進口國對可能造成環境威脅及破壞的進口產品征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

(2)綠色市場準入制度。進口國以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以及違反有關國際環境公約或國內環境法律、規章而采取的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措施。如1994年美國環保署規定,進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質必須低于有關標準,否則禁止進口。③

(3)“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以及環境貿易制裁。一國懷疑進口產品的低價是由于接受了來自于出口國政府的環境補貼或未將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內在化,對進口商品采取的一種限制措施或給予相應的制裁。

(4)推行國內PPMs標準及其他環保標準。PPMs是'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的縮寫,是對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所制定的特定環境標準。有的國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這些國家制定了較為嚴格的PPMs標準以及其他一些近乎苛刻的環保標準,要求進口商品必須達到。

(5)強制性綠色標志(簽)、強制要求ISO 14000認證等。綠色標志(簽)、認證制度本身是非強制性的,各類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而決定是否申請,但是如果進口國政府把通過認證規定作為進口商品的必要條件或國內企業對外合作的必要條件,對于想要出口到對方國家的產品來說,就必須選擇通過認證,取得標簽這條路。

(6)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綠色貿易壁壘有很多是針對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而設置的,為了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進口國政府不惜重力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嚴密的檢驗制度和繁瑣的檢驗程序,利用其先進的檢驗設備和條件對進口貨物實施檢驗,使進口貨物難以通過。

(7)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