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糧食貿易現狀(世界糧食問題的成因和現狀?)

时间:2024-06-18 01:37:16 编辑: 来源:

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如何?

(一) 在全球經濟社會日益一體化的背景下,審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能脫離全球環境

總的來看,我國糧食安全面對的全球環境是不安定的

首先,解析近年來國際上糧食價格高漲的起因,除了長期積累的供需基本面因素外,氣候因素、金融資本和信息操縱因素沖擊國際糧食市場,導致全球糧食危機在短期內凸顯

其次,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約束,決定全球長期存在巨大的糧食安全壓力

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新增23億,僅此一項就需要全球糧食供應量增加70%

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對動物源性食品需求強勁增長,繼而畜牧業的強勁增長會持續到21世紀中葉之后,這就導致飼料糧的需求量巨大

此外,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人口壓力下,加強了生態系統對糧食生產服務的利用力度,所導致的土地荒漠化、淡水資源耗盡等,已經嚴重制約全球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

總之,全球糧食供求難以長期平衡,糧食安全存在長期壓力

再次,國際糧食市場與資源調控能力建設進展緩慢,不利于全球糧食危機的預防與治理

特別是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糧食供求狀況、國際貿易角色、地緣政治利益及國家發展方針與戰略重點不同,在面對全球價格急劇變動時,很難形成協調一致的行動,容易加劇全球糧食市場的供求矛盾

因此,為避免全球糧食危機出現,迫切需要加速構建全球協調一致的危機預防與治理機制,有效調控全球糧食市場與資源

(二) 全球環境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球氣候變化對全球所有國家都有不可預知的不確定性影響,極端氣候有在我國和其他主產國境內同時發生的概率,屆時我國糧食國內短缺而且國際市場短缺同時發生,我國將面臨最大的糧食危機;二是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傳導,已有研究指出國際糧價波動在相當大程度上傳導到國內,這會拉升國內通貨膨脹指數,影響居民生活消費;三是國際糧價暴漲抑制中國飼料糧進口,影響我國畜牧業發展,導致畜產品供給減少甚至短缺;四是全球糧食價格暴漲導致糧食生產所需投入品價格上漲,影響我國糧食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導致農民比較利益下降;五是存在全球資本在我國境內沖擊糧食產品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環境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程度并不會很大

就以上幾大影響途徑分析,這些影響發生的概率很小或者影響程度確實有限

比如,發生全球大范圍極端氣候災害的概率很小

再如,國際糧食價格暴漲的價格傳導只影響我國糧食價格波動走勢,但是波動不會同幅度,畢竟我國糧食儲備水平比國際安全水平高出一倍,而且我國國內糧食供給比較穩定

此外,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在國家給予糧食直補的情況下影響幅度有限;國際資本壟斷我國糧食產業的可能性很微弱,不值得過分擔憂,等等

分析起來,我國糧食安全主要由內因決定

如,我國長期堅持的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緩解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土地資源約束;我國長期堅持的高庫存糧食儲備政策,有效避免了糧食價格暴漲暴跌和糧食危機;建國以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有效解決了糧食的流通安全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進程有效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具備足夠的收入解決家庭糧食安全問題

在這些前期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我國糧食生產的科技水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農的生產積極性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決定了在糧食播種面積不變甚至減少的情況下,通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農業資源是否可以得到可持續利用,農業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從而決定糧食產量能否得到提高

糧農生產積極性是決定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供給層面的主觀能動性因素

近年來,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穩定提高,確實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積極性,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增長

(三) 應對全球環境的不確定性,要立足國內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合理、有度、高效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調劑糧食豐歉和品種,同時我國要積極參與治理和完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立足國內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內因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導因素,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根本

必須依靠國內生產確保可以滿足100%口糧需求,90%以上的全部糧食需求;全面保護耕地,守住農田,力爭到2020年建設好10億畝高標準農田,提升農田質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培育糧食良種,優化栽培技術,提高糧食單產;扶持優勢糧食產區,培育種糧大戶,激勵農戶種糧積極性,從而從內因上有效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其次,面向國際市場調劑糧食品種余缺

要統籌國內外糧食市場,通過國際貿易適度調劑糧食豐歉和品種,以有效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統籌利用國際國內糧食生產資源,積極實施糧食“走出去”戰略,實施負責任的農業投資,積極在東道國傳播糧食生產技術,有效協助東道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再次,積極參與治理和完善全球糧食安全環境

一要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全球糧食安全相關協議和制度的起草、討論和制定,實現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有序治理;二要積極參與建立全球糧食資源與市場調控機制,確保各國在糧食危機預防和應對政策措施方面保持一致

國際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是什么

國際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是指通過關稅和各種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商品競爭的國際貿易理論或政策

關稅、進口配額、外匯管制、繁瑣的進出口手續、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等都是國際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數據顯示目前有9億畝海外土地給中國生產糧食,中國糧食安全現狀如何?

中國目前的糧食安全能夠實現95%的大宗糧食自給率,這在國際社會上屬于非常安全穩定的范圍。

隨著民眾越來越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的糧食安全就成為了民眾非常關心的話題,而據相關媒體透露,中國目前有9億畝海外土地生產糧食,所以中國民眾并不需要擔心糧食安全危機會發生在中國。

一、中國的糧食安全目前處于全球最頂級的水平。

雖然很多媒體和網友喜歡拿大豆安全來說事,但實際上,大豆在整個糧食安全范圍內,只占極小的比重,由于大豆有非常強的可替代性,所以大豆并不會引發中國的糧食安全危機,而除了大豆以外,中國在其他大宗糧食上,都有著多年的儲備,所以中國民眾并不需要擔心中國會因為糧食安全,引發糧荒的情況出現。

二、中國的糧食安全非常穩定,是因為中國有著多年的糧食儲備。

由于國際局勢非常不穩定,這導致國際糧價一直處于飛速增長的態勢,但是中國的糧價在這種情況下,卻并沒有出現飛速增長的趨勢。而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中國擁有多年的糧食儲備。就算中國所種的糧食一年都無法收獲,中國也不會出現斷糧的情況。

三、中國的糧食安全非常有保證,是因為中國能夠實現95%的自給率。

雖然中國每年都會進口一些國外的糧食,但是這并不是因為中國的糧食無法實現完全自給自足,而是為了增加糧食的多樣性,改善一下糧食的口感。要知道在多種大宗糧食的自舉率上,中國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正是由于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有著很強的底氣,所以中國在面對國際糧價增長時,才敢于維持低價。

世界糧食問題的成因和現狀?

就公開資料進行分析,目前世界糧食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世界及中國國內的糧食價格上漲幅度明顯,資料顯示從2006年9月份開始全球糧食價格到了28年以來的最高點。用2008年3月份數據與2005年數據相比,玉米價格的漲幅為134%;大米價格漲幅為96.6%;小麥為191.2%;大豆為112.6%......總之在這一時間段內,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都有大幅度的上漲,而且上漲勢頭不減!

2.世界范圍的糧食庫存減少

據權威專家分析,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美國的小麥庫存在2008年底將跌至60年以來最低水平,將從3.12億蒲式耳降至2.8億蒲式耳。英國《衛報》年初報道,目前世界糧食庫存儲備只有57天,和1962年的歷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

3.糧食總產量的增長速度降低

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氣候顯得更加變化無常,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自2003年以來,全球主要產糧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烏克蘭等國連續遭受自然災害,糧食產量急劇下降。此外持續的旱災還波及了歐盟、美國、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國、南部非洲等其它世界糧倉。加上因各種原因造成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世界的糧食產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雖然因科技的發展與應用,糧食單產的潛力被不斷挖掘,目前資料顯示的數據說明世界糧食總產量仍然處于不斷提高的階段,但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已經無法跟上糧食消耗速度的增加了。

4.糧食消耗快速增長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慧麗對全球糧食低儲備和高消耗的碰撞作了詳細分析。她在分析中指出,整個冷戰期間,全球大規模糧食危機僅發生一次,而冷戰后卻已發生5次。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的糧食產量是一直處于增加狀態,且其增加速度明顯高于人口增加速度,但是糧荒仍然不可避免。究其原因,人均糧食消耗的瘋狂增長是罪魁禍首。據權威資料統計,在過去的45年里,世界糧食消耗從每天230萬噸增加至每天560萬噸,增幅達149%。造成人均糧食消耗劇烈增長的最大元兇是生物燃料的開發與使用。

以上四點是目前全球糧食問題的具體表象,四點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關聯的。下面逐項進行簡單分析:

1.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成因

我們都知道,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著商品的價格。當市場供求關系相對平衡時,商品價格也相對穩定。供求關系失衡的時候,商品價格便會產生波動。供大于求,價格下降;供小于求,價格上漲。目前全球糧食產量雖然仍處于不斷增長趨勢,但糧食消耗的增長遠遠大于糧食增長,從而產生了嚴重的供求失衡,導致糧食價格急劇上漲。這是本輪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導致供求失衡的根源并不是糧食產量的的減少,而是糧食消耗的大幅度增加。這種糧食消耗的增加也不是來源于糧食作為食品消耗的增加,而是糧食作為新能源原料而消耗的增加。這是近幾年因能源緊張,美國及歐洲諸國把大量糧食轉化為燃料造成的。

除了大量糧食轉化為燃料造成糧食供求失衡外,糧食生產成本的增加、通貨膨脹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等對糧食價格都有一定影響,但來自這些方面的原因對本輪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2.世界范圍糧食庫存減少的成因

造成世界范圍糧食庫存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糧食生產總量的增長速度放慢;二是糧食消耗速度的加快。盡管目前世界糧食生產的增長速度放慢了,但其增長比率仍然高于人口增長的比率。如果單從糧食作為食品的角度考慮,即使是現在的糧食生產增長比率也不至于造成糧食的短缺,糧食庫存減少的根源仍然是糧食向燃料的轉化消耗。

3.糧食總產量的增長速度降低的成因

造成世界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環境的惡化致使自然災害明顯增加,對糧食生產造成惡劣影響;全球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與退化;糧食種植成本的增加對糧食生產者積極性的影響等都是造成世界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降低的原因。

4.糧食消耗快速增長的成因

造成糧食消耗快速增長的原因也來自于幾個方面,一是許多國家和地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