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

时间:2024-06-01 03:24:25 编辑: 来源:

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同一把“雙刃劍”,對我們生活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

正面影響:

②經濟全球化使一些國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國家能富裕起來。

③全球化意味著新的經濟增長,雖然在這期間存在著增長的風險,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財富在日益增長,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④由于世界范圍的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使每個民族和民族國家都在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自己應得的一份機會。

⑤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⑥經濟全球化使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

⑦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⑧推動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

負面影響:

①由于民族國家內部和民族國家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使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特別是擴大了南北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

②經濟全球化會造成全球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與破壞,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③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他們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沖擊著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例證。

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少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使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面臨挑戰。

舉例說明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答案1: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于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的不穩定狀況。

答案2: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也對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集中表現為“國內經濟政治國際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國內化”。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直接地推動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世界一體化,不僅是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且是一個國家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并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還沒有出現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既有功能性影響,更有結構性影響,是一個結構功能關系的整體互動或者制度化發展過程。總的表現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控制為核心、文化整合為歸屬,使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逐步達到制度化的發展格局。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的影響,既有破壞安定團結的不利一面,也有促進政治穩定的有利一面。總起來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存在。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如何全面與客觀的認識金融全球化的作用與影響?

要全面與客觀地認識金融全球化的作用與影響,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促進經濟發展:金融全球化可以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為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有助于縮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2. 加大風險和不穩定性: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劇烈波動可能會造成經濟危機、貨幣危機等問題,甚至可能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3. 增加就業機會:金融行業的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圍內就業機會更加廣泛,同時也提高了金融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

4. 深化金融市場改革:金融全球化也為各國加強金融監管提供了契機,有利于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和發展,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

5. 引發文化沖突和價值觀碰撞: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對當地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產生沖擊,加劇文化摩擦和矛盾。

因此,要全面認識金融全球化的作用與影響,需要綜合考慮其各種因素,既要看到其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需要警惕其帶來的風險和不穩定性。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后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弊端。

其一,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由此,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蕩甚至危機。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每個國家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臺,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激化。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于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

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當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①著眼于增強綜合國力,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競爭,既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商進來,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經濟舞臺,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

③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強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⑤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領域和更深層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堅持“引進來”的政策,還要采取“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

要發展我國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產業。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重點發揮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和共同發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既有矛盾斗爭,又要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警惕國際反動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科學的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美國環境外交政策的兩面性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有其兩面性,一方面由于美國未來的安全、繁榮和環境狀況同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美國人民的生活受到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迫于形勢,美國積極參與支持科學研究、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以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客觀上也推動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防止地球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始終是為其本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美國一直認為其歷史和實力已決定了美國必然充當“世界領袖”的角色。為此美國在環境合作方面,采取積極扮演國際領袖的政策以實現其全球政策,并利用生態環境問題來遏制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并試圖控制中東、中亞等具有政策價值的地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