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經濟學外貿乘數(美國經濟學類的分支專業及就業方向分析)

时间:2024-06-02 22:53:27 编辑: 来源:

國際經濟學中吸收法的理論模型有哪些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當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的西德尼·亞歷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它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人手,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國際收支調節的相應政策主張。

吸收論的基本理論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1)國民收入(Y)=國民支出(E)

在封閉經濟的條件下:

(2)國民支出(E)=消費(C)+投資(I)=國民收入(Y)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把對外貿易也考慮進去,則:

(3)國民收入(Y)=消費(C)十投資(I)+(出口(X)-進口(M)。

移動恒等式兩邊,得

(4)X-M=Y-C-I=Y-(C 十I)

上式中,X-M 為貿易收支差額,以此作為國際收支差額的代表。C+I 為國內總支出,即國民收入中被國內吸收的部分,用A 來表示。由此,國際收支差額實際上就可由國民收入(Y)與國內吸收(A)之間的差額來表示。設國際收支差額為B=X-M,則有:

(5)B=Y-A

當國民收入大于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順差;當國民收入小于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當國民收入等于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平衡。

吸收論的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

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于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于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于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

第一,物價上漲先于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

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

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

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貿差額的改善。

吸收論的政策主張

根據上述理論公式,吸收論所主張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無非就是改變總收入與總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當國際收支逆差時,表明一國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這時,就應當運用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對貿易商品(進口)的過度需求,以糾正國際收支逆差。但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在減少進口需求的同時,也會減少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總收入,因此,還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消除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使進口需求減少的同時收入能增加。這樣,使貿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貿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減少的同時收入增加;就整個經濟而言,總吸收等于總收入,從而達到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論特別重視從宏觀經濟的整體角度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它認為,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閑置資源的存在。只有當存在閑置資源時,貶值后,閑置資源流入出口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

其次,出口擴大會引起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同時增加,只有當邊際吸收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長小于收入的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比如,出口擴大時,出口部門的投資和消費會增長,收入也會增長。通過“乘數”作用,又引起整個社會投資、消費和收入多倍地增長。所謂邊際吸收傾向,是指每增加的單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當這個百分比小于1 時,整個社會增加的總收入才會大于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

對吸收論的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并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對吸收論的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對吸收法進行以下幾點歸納:

第一,吸收法是從總收入與總吸收(總支出或總需求)的相對關系中來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的,而不是從相對價格關系出發,這是它與彈性論的重大差別。就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彈性論則是建立在馬歇爾等人建立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貨幣貶值的效應來講,吸收論是從貶值對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的相對影響中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而彈性論則是從價格與需求的相對關系中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

第三,吸收論含有強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當國際收支逆差時,在采用貨幣貶值的同時,著國內存有閑置資源(衰退和非充分就業時),應采用擴張型財政貨幣政策來增加收入(生產和出口);若國內各項資源已達充分就業、經濟處于膨脹時,應采用緊縮型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吸收(需求),從而使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同時達到平衡。

第四,吸收論的主要缺點是假定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貿易收支代替國際收支,因此,從宏觀角度看,它具有不夠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過,吸收論在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彈性論的缺點,吸納了彈性論的某些合理內容,是在彈性論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國際收支失衡的宏觀原因和注意到國際收支失衡的貨幣方面。因此,吸收論成為70 年代出現的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的先驅。

2014年4月全國自學考試真題《國際經濟學》

全國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國際經濟學試題

課程代碼:00140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1953年,經濟學家在用投入—產出法分析美國出口品與進口競爭品的要素含量時,得

出一個與生產要素稟賦論相悖的結論,這就是

A.里昂惕夫之謎 B.吉芬難題

C.特里芬難題 D.阿羅不可能性定理

2.無差異曲線上的每一個點的切線的斜率都反映同一效用水平下兩種商品的

A.邊際效用 B.邊際技術替代率

C.邊際替代率 D.邊際轉換率

3.下列國際貿易理論中,屬于古典貿易理論的是

A.幼稚工業理論 B.規模經濟理論

C.相互需求貿易理論 D.絕對技術差異論

4.相互傾銷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企業采取傾銷戰略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利潤率 B.擴大市場份額

C.多元化經營以分散市場風險 D.提高進口國消費者福利水平

5.下列選項中,能反映規模經濟本意的是

A.規模報酬遞減 B.規模報酬遞增

C.規模報酬不變 D.規模成本遞增

6.如果一國既希望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又希望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的追求,解決途徑是

A.國際投資 B.技術轉讓

C.國際融資 D.國際貿易

7.在分析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過程中,有一系列的假設條件,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其假設條件的是

A.生產要素充分利用

B.生產要素在國與國之間自由流動

C.不存在貿易障礙和運輸費用

D.生產要素在一國范圍內的各部門間自由流動

8.提出“國際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觀點的經濟學家是

A.菲利普斯 B.克拉維斯

C.李嘉圖 D.羅伯特遜

9.下列不屬于出口補貼政策的是

A.對出口商品采取減免國內稅收 B.對出口商品提供低息貸款

C.限制出口商品的出口數量 D.向出口商品提供現金補助

1O.如果征收關稅的商品的供給彈性很小,則意味著

A.外國出口商要承擔較多關稅 B.本國進口商要承擔較多關稅

C.本國進口商要承擔較少關稅 D.外國出口商要承擔較少關稅

11.共同市場的重要特點是

A.商品、資本、勞動力均限制流動

B.商品、資本、勞動力均自由流動

C.商品自由流動、資本和勞動力限制流動

D.商品限制流動、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

12.壟斷組織最終控制的目標是

A.壟斷價格 B.壟斷市場份額

C.壟斷供給量 D.壟斷利潤

13.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根據自己的實際在貿易與經濟發展戰略方面,選擇的戰略是

A.進口替代 B.出口導向

C.擴大初級產品出口 D.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相結合

14.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中談判的第一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A.建立世界貿易組織 B.非關稅減讓

C.進口關稅減讓 D.一攬子解決多邊貿易體制

15.世界銀行衡量一國債務負擔及償還能力時采用的指標是

A.償債率 B.凈債務額

C.每年還本付息額 D.凈債務額與GDP的比值

16.若歐元對美元的匯率由EURl=USD1.2053變為EURI=USD1.1876,則說明

A.美元升值、歐元貶值 B.美元貶值、歐元升值

C.歐元不變、美元升值 D.歐元不變、美元貶值

17.在國際收支統計中,若經常項目借方總值大于貸方總值,則經常項目為

A.順差 B.逆差

C.出超 D.收支平衡

18.一國貨幣貶值后,該國的貿易收支將會

A.改善 B.惡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