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貿易都與生產要素稟賦有關(要素稟賦學說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07:50:56 编辑: 来源:

如果兩個部門的要素密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稟賦差異還會引起國際貿易嗎

不會,因為如果連個部門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則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在這種情況下,兩國的要素稟賦差異導致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呈平行關系,所以封閉條件下,兩國相對價格完全相同,所以不會引發國際貿易。

拓展資料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產一個單位某種產品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在資本與勞動兩種生產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產一單位該產品所使用的資本-勞動比率。

1、要素密集度是一個相對概念,即使生產兩種產品時各投入的要素數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種要素的相對比率相同,那么這兩種產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

2、生產要素密集度逆轉是指,某種商品在資本豐富的國家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如小麥在非洲是勞動密集生產過程的產品,而在美國則是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即是大機器和高效化肥生產的產品。所以,同一種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國外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有可能在國內屬于資本密集型的產品。

3、

這種理論前提是要素之間必須可以相互替代;用來解釋列昂惕夫反論;國際經濟是實際中,并不是普遍現象,只是個別國家的個別現象。

資源稟賦又稱為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 、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一國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占比例大于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低于別國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豐裕;反之,如果在一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占比例小于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高于別國 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稀缺。

要素稟賦學說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要素稟賦學說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價格的國際差異。

1、資源稟賦又稱為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 、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一國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占比例大于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低于別國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豐裕;反之,如果在一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中某種要素供給所占比例小于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價格相對高于別國 同種要素的價格,則該國的這種要素相對稀缺。

2、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3、根據要素稟賦學說理論,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價格的國際差異,要素稟賦學說中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價格差別,是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不同國家不同的成本比例,源于各國國內生產要素的不同價格比例,而不同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生產要素價格的不同之比,是因為兩國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存在著不同之比。各國生產要素供給的不同,是因為各國所賦有的各種要素的數量、種類和質量的不同,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國各種生產要素不同和價格不同的基礎之上的。即使生產要素的供給比例是相同的,由于各國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同,也會出現生產要素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條件。

國際貿易:什么是生產要素稟賦?

生產要素稟賦論(Factor Endowmen Theory),是用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差異解釋國際分工的原因和結構的理論。各種產品的生產是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

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決定于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也正是基于這種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國的現實勞動力多,這樣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下使中國處在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力密集區段。同樣美國的現實也決定了她應該站到國內的比較優勢是資本力和創意力多的時間和空間的事實里而當發展資本和創意力密集型的產業中的資本力密集區段。

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國家勞動力比較豐裕,有的國家資本比較豐裕,一國要充分使用本國的全部生產要素,就形成了各國專門生產某種產品的傾向性。資本比較豐裕的國家傾向于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力比較豐裕的國家傾向于生產勞動密集性產品,結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比較完善的要素稟賦論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il Filip Heckscher 1879--1952)和他的學生瑞典經濟學家,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提出建立的赫克歇爾---俄林原理(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或簡稱赫---俄原理(H--O原理)。

要素稟賦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是()

要素稟賦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是()

A.各國的生產技術不同

B.各國的要素稟賦狀況不同

C.各國的消費者偏好不同

D.各國的生產周期不同

正確答案:各國的要素稟賦狀況不同

生產要素稟賦論是如何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的?

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國際貿易來源于貿易國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即各國要素存量比率的不同。在國際貿易中,一國應該出口相對豐富和廉價的要素密集型產品,進口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產品。不同國家之間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產品的相對差價由要素差價決定,要素差價由要素供求決定。在收入分配、消費偏好和生產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要素價格差異主要取決于要素供給,而要素供給則取決于要素稟賦。因此,不同的要素稟賦導致了國際貿易的出現。

要素稟賦理論是通過不同國家生產要素豐富度的差異來解釋國際分工的原因和結構的理論。各種產品的生產是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生產要素的豐富程度因國而異。一些國家擁有更豐富的勞動力,而另一些國家擁有更豐富的資本。如果一個國家想充分利用其所有生產要素,它就會有專門從事某一產品的傾向。資本較為充裕的國家傾向于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勞動力較為充裕的國家傾向于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國際分工是在要素豐富度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

要素稟賦:指一個國家擁有的生產資源。在新古典經濟中,對生產有重要影響的生產資源是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國家間要素稟賦的差異并不意味著兩國生產要素的絕對數量不同,而是意味著兩國生產要素的相對數量不同。一般來說,在要素稟賦差異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大于其他國家的要素稟賦,則稱之為(相對)資本豐富或(相對)勞動力稀缺的國家。另一方面,其他國家勞動力豐富或資本稀缺。

求助!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與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策略選擇

馮克亮

(男 1971-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對自由貿易理論的產生,發展,意義及理論缺陷作了簡要的分析,并對戰后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作了簡短的介紹。通過對這些貿易理論的回顧,期望對我國的國際貿易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另外本文在分析當今國際貿易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幾條發展對外貿易的可選策略。

關鍵詞:自由貿易 保護貿易 競爭 策略

一 自由貿易理論與實踐

(一)自由貿易理論的提出及其發展

自由貿易最先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8世紀60年代倡導,由于其理論模式的優美,及其在實踐中強大的生命力,使得該自由貿易理論為后世廣泛推崇。其理論產生的背景是當時重金主義學派的理論政策已不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對外貿易。于是亞當·斯密在其經典巨著《國富論》提出了以絕對優勢為基礎的貿易理論,強調貿易雙方各以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行貿易,雙方都能獲利。后經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進行完善,進一步強調兩國貿易時,即使一國產品不具有絕對優勢,只要有相對優勢,雙方也都能獲利。二十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創立了要素稟賦論,進一步充實了自由貿易理論。至此自由貿易理論為我們刻畫了一幅美麗的圖景,不但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貿易,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也可進行國際貿易,使雙方獲利。這就為落后國家發展經濟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通過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交往加速經濟發展,這也是一些發展經濟學家把貿易稱作增長的發動機的原因。

(二)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及理論分析

自由貿易理論提出以后,世界上并沒有實現完全的自由貿易,與之形成鮮明對本的是各國(地區)間保護貿易處處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自由貿易理論賴以成立的理論前提與現實世界存在較大差距。自由貿易理論的核心是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它通過對貿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實證分析和邏輯推論而得出。這是自由貿易理論獲得廣泛認同的主要原因。其理論前提是:一國的生產要素總量、生產技術水平、國民收入分配形態、居民消費偏好是既定的、不變的,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并且參與貿易的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市場完全自由競爭,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這顯然與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有很大差距。另外,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自由貿易利益的實現也成問題:在現實經濟中,在自由貿易理論所論述的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兩國各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能夠進入對方國家市場,分工是能夠實現的。而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劣勢的國家,其有比較優勢而沒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要在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進入對方國家市場是很難的。畢竟,劣勢產品占領強勢產品的市場是不符合成本和價格競爭法則的。相反,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可以完全占領劣勢國家的市場。除此之外,其暗含和內在其他前提:(1).因分工造成的各國產業調整無須成本。這顯然也不現實:若按自由貿易理論所述,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或比較優勢所在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么,原來投資于絕對劣勢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轉移到新選擇的產業上來,有些具有專用性的資產如生產設備則將被淘汰。而無論是轉移或被淘汰,作為國家范圍的產業調整,成本都是巨大的。(2).規模報酬不變。作為繼絕對優勢論和比較優勢論之后最有影響的自由貿易理論,其研究模型和假定與比較利益論基本一致,但相對于比較利益論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差異既定的假定,要素稟賦論假定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是不存在差異的,其另一重要假設是規模報酬不變,即廠商的生產函數不隨其規模的擴大而改變,因而擴大規模不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進而影響貿易的基礎。這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二 其它新貿易理論的提出

戰后,特別是70年代后期以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新的貿易理論紛紛被提出來對國際貿易新現象加以解釋。

(一).戰略貿易理論,也稱新貿易理論。其從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角度出發,反映了貿易理論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