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能源貿易是什么(由于本國能源資源極度匱乏什么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貿易國之一)

时间:2024-06-03 03:52:08 编辑: 来源:

由于本國能源資源極度匱乏什么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貿易國之一

全球能源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和水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

LNG是液化天然氣(LiquefiedNaturalGas)的簡稱,主要成分是甲烷。

LNG,即液化天然氣的英文縮寫。天然氣是在氣田中自然開采出來的可燃氣體,主要由甲烷構成。LNG是通過在常壓下氣態的天然氣冷卻至-162℃,使之凝結成液體。天然氣液化后可以大大節約儲運空間,而且具有熱值大、性能高等特點。

LNG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由于進口LNG有助于能源消費國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而出口LNG有助于天然氣生產國有效開發天然氣資源、增加外匯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因而LNG貿易正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新熱點。

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青睞,很多國家都將LNG列為首選燃料,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正以每年約12%的高速增長,成為全球增長最迅猛的能源行業之一。

近年來全球LNG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LNG已成為稀缺清潔資源,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新的熱點。為保證能源供應多元化和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一些能源消費大國越來越重視LNG的引進,日本、韓國、美國、歐洲都在大規模興建LNG接收站。國際大石油公司也紛紛將其新的利潤增長點轉向LNG業務,LNG將成為石油之后下一個全球爭奪的熱門能源商品。

中國天然氣利用極為不平衡,天然氣在中國能源中的比重很小。從中國的天然氣發展形勢來看,天然氣資源有限,天然氣產量遠遠小于需求,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盡管還沒有形成規模,但是LNG的特點決定LNG發展非常迅速。

可以預見,在未來10-20年的時間內,LNG將成為中國天然氣市場的主力軍。2007年中國進口291萬噸LNG,2007年進口量是2006年進口量的3倍多。2008年1-11月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為314萬噸,比2007年同期增長18.14%。

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為保障經濟的能源動力卻極度緊缺。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國家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引進LNG將對優化中國的能源結構,有效解決能源供應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問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對LNG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中國正在規劃和實施的沿海LNG項目有: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遼寧、寧夏、河北唐山等,這些項目將最終構成一個沿海LNG接收站與輸送管網。

什么是能源國際合作制度?

標題:國際能源合作國際能源組織法律制度國際經濟法法律原則法律組織

學會做大國:中國的能源國際合作視角

◎ 王建

中國人口多、石油資源少.無法依賴世界資源完成能源結構從以煤為主到以石油為主的轉變。同時中

國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生產的產品要供各國消費,因而對能源的需求量比其他國家大得

多。這種全球分工結構導致中國在開發新能源方面有更強烈的迫切性。大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們

要把能源問題納入國家未來總體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做好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安排.

從現在開始為長遠鋪路。

中國無法依賴世界資源實現能源結構以石油為主

我們說工業化有三個要素,能源、材料和信息。能源是工業化的一個基本動力,因為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那么多產品,依靠的主要不是人力,而是通過科技手段召喚出

來的自然力。

在工業化進程中,人類依賴的基本能源是化石能源。一般來說,發達國家進入重工業

化階段以后,能源消費結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工業化后

期,發達國家六成以上是靠非煤能源。但是對于中國來說,由于人口太多、石油太少,我們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辦法走上以石油為主的工業化道路,直到今天,能源供應的七成還

是靠煤炭。從總量上看,中國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即使是按照日本這種最節能、能

效最高的國家的標準,世界的石油資源也無法支撐。日本完成工業化的時候,人均消費石

油l7桶,我們要達到這個標準,以現在的人口規模,每年的石油總消費量將是36億噸;而

● 王建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 研究員。

現在國際上每年的石油貿易量才20多億噸,2009年世界石油總產量才35億多噸。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其弊端主要是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中國每年的石油進口

還在增加,煤炭也是凈進口,在當前這種消費規模下,我們還能買得到油和煤,但是環境

已經承受不了了。所以在工業化進程中。中國首先碰到的瓶頸不是能源短缺,而是環境的

壓力。

而從長遠來說,我們也必然面對化石能源不足的問題,這不光是中國~ 個國家的事

情,也是全人類的事情。全球以石油為主的工業體系還能維持多長時間?有人說是30年,

有人說是50年,甭管30年、50年,石油資源是用一點就少一點。然而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

發展,特別是人口最多的亞洲的工業化速度加快,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多。石油儲

備在減少,消耗在增多,這就必然帶來競爭。

近年來中國的石油消費迅速上升,20l0年原油消費可能達到5億噸,而我們自己的生

產能力也就2億噸左右。前兩年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是50% ,看來很快就會上升到60% 。

目前世界石油的可貿易量中,2/3以上已經被工業發達國家所占有,如果中國的進口量不

超過國際石油貿易的新增量,沒有影響發達國家已經占有的貿易份額,他們還可能接受;

但是一旦全球的石油生產過了頂峰,產量減少,而中國的進口需求量還在增加,那么與發

達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恐怕就要來了。

現在中國的企業在世界各地投資能源資源,實際上就已經遭遇到了這種矛盾沖突。比

如說我們去非洲參與能源開發,非洲傳統上是歐洲人的殖民地,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如德、

法、英等,都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他們在19世紀就已經基本上把非洲大陸瓜

分完了。現在中國要去那里爭取資源,等于是要從人家手中分一杯羹,自然就會產生經濟

的、政治的、外交的糾紛。像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由于其中涉及到中蘇的石油合作,因而被

國際社會渲染得特別復雜。其實這里邊就有法國人的背景,因為蘇丹西南部鄰國如乍得、

中非、剛果都是傳統的法語區。中國是工業化的后來者,當我們為獲取資源而闖入了老牌

殖民主義國家的勢力范圍,他們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為我們設置障礙。

海外能源合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運輸通道安全的問題,因為不管是原油,還是我們在

當地煉成了成品油,都得運到國內來消費。一旦發生國際爭端,海上通道被封鎖,怎么辦?

即使不考慮以上這些約束因素,假設將來我們把國際上能拿到的石油都拿到,也遠遠

不夠我們使用,因為中國未來面臨著巨大的能源缺口。走到今天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可以

看得很清楚:203O年中國要基本完成工業化,到時我們是15億人口;日本完成工業化的時

候,人均能源消費按標煤折算是5噸,照這個標準,中國基本完成工業化時,能源消費將達

到75億噸標煤。這75億噸標煤的需求怎么分配?現在中國每年能源消費總量是近30億噸

標煤,今后新增的40多億噸標煤的需求缺口,從哪里獲得資源來填補?

在開發新能源方面,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具有迫切性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給我們帶來了日益艱巨的環境挑戰,而未來的工業化還存在很

大的能源缺口。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中國必須考慮怎樣去開發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一一這個

問題實際上更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

能源消耗主要在工業,生活和服務產業的耗能比較少。從中國的能源平衡表中我們可

以看到,工業耗能占了七成以上。而且中國特殊的地方在于,我們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

的國家。金磚四國里面,巴西、俄羅斯主要生產礦產資源和初級產品;印度是搞軟件,以服

務業為主。與印度相比,我們的制造業規模是它的十倍。

要說工業規模,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作為世界工 我們所生產的產品要供世

界各國消費。而中國之所以出現能源不足的問題,也就是因為我們的工業規模太大,需要

的能源太多,供給跟不上。

現在,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不發展物質產業了。例如美國,1990年它的制造業在GDP

中的比重還占28% ,現在則下降到了】0% 。發達國家讓自己的制造業比重不斷下降,同時

從中國大量進口物質產品,中國對美國有超過200o 4L美元的貿易順差,對歐盟也有超過

200oI'L美元的貿易順差一一只要有中國給他們提供產品,他們花錢能買到就行了。

由于很多國家是靠中國的制造業來滿足他們的消費,所以這些國家不必過多地考慮

物質產業對能源的需求,節能、開發新能源對他們而言,迫切性自然也就沒有我們這樣

強。正因為如此,在開發新能源上,如果我們因為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先進,而寄希望于

他們開發出新能源之后供我們來使用,這恐怕就太一廂情愿了。人類未來開發新能源的重

擔,可能得由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一一中國來承擔。

這樣的情形對中國來說是不是很不公平?也不能這樣說。中國之所以能從世界政治

場和經濟場的邊緣走向中央,不就是因為我們生產的東西被別人所需要嗎?美國在二戰

結束的時候,它的生產在最高峰時期差不多占了全球的3 0% ,出口占了全球的50%。如果

役有新的全球化給中國這樣一個機會,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態勢。作為一個大國,

中國正是由于占據了世界物質生產的頂峰,才能夠走到今天的位置,有今天的影響力;同

時,這種全球分工結構也迫使中國在尋找新能源、開發新能源技術方面,必然有比其他國

家更強烈的迫切性。因此,開發新能源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任務。

要把能源問題納入國家未來總體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

中國的經濟總量現在位居全球第二,已經是真正的大國。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學會做

大國。

而大國所要考慮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能源問題。農產品我們夠嗎?有色金屬礦石我們

夠嗎?都不夠。同時,我們的生產能力這么大,產品需要往外走,人家的市場接受不接受?

現在我們有那么多貿易摩擦發生,這些問題實際上都跟能源問題有同質性。

一個大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們需要考慮到中國作為大國的未來發展遠景,從現

在就開始做一些為長遠鋪路的事情。~J2030年、2050年,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發展狀況?

2030年我們的人均GDP可能達到1萬美元,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2050年人均GDP可能

達到5萬美元,中國步入了發達國家行列。人均GDP5萬美元,按1 5億人口算就是75萬億,

這是什么概念?比現在全球GDP總和50萬億還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