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經濟學貿易利益名詞解釋(速求自考《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名詞解釋及簡答)

时间:2024-05-14 08:51:47 编辑: 来源:

羅伯津斯基定理名詞解釋

雷布欽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雷布欽斯基定理概述

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要素稟賦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塔德烏什·羅伯津斯基(英籍波蘭經濟學家,Tadeusz Rybczynski),《要素稟賦與相對商品價格》中(1955)提出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羅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致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1]

H-O模型建立在一國擁有的要素總量固定不變的基礎上。但在現實中,一國的要素數量經常在發生變化,這將帶來什么樣結果?羅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致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

羅伯津斯基定理公式說明[2]

假設:資本供給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對價格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為了使新增加的資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證充分就業,則需資本密集型部門(X)來吸收新增的資本,但要保證X部門將新增的資本全部吸收,還需要一定的勞動來與其搭配,所以Y部門不得不縮小生產規模,以便釋放出一定的勞動(Δly)。但Y部門在釋放出勞動的同時,還會釋放出一定的資本(Δky),這部分資本也需X部門來吸收,最后達到如下狀態:

(1)

(2)

結果X部門的生產擴大,而Y部門的生產則下降。如果是勞動總量增加,資本總量不變,則同樣的道理,Y部門的生產將擴大,X部門的生產將下降。

羅伯津斯基定理圖示說明[2]

圖1羅伯津斯基定理圖示

羅伯津斯基定理實踐意義[1]

1.對資本存量相對增加的國家,可以預期到它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的規模會趨于萎縮

2.對勞動要素供給趨于增加的發展中國家,不適時宜地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則可能導致比較利益的喪失

3.一個國家的比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羅伯津斯基定理的結論[3]

生產可進口商品生產要素的增加,將會減少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從而使其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而生產出口商品所需的生產要素的增加,將會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給,從而導致其貿易條件惡化。

關于這一點對出口導向型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時,更要關注可能對貿易條件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做到趨利避害。

羅伯津斯基定理的應用[2]

羅伯津斯基定理的一個應用是說明要素積累對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影響效果。

1. 封閉條件下:

要素稟賦增加之后,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兩個端點所分別對應的X、Y的最大產出,都會增加,因此,整條邊界線將向外移動,但生產邊界外移的方向性則取決于要素稟賦變化的類型。

在圖-2 中,對應于一個不變的相對價格P,資本增加前,相對價格線P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于Q點,資本增加后,相對價格線P與新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于Q′點,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產均衡點Q′應位于原來的生產均衡點Q的右下方,這里,通過Q與Q′兩點的直線R稱為羅伯津斯基線(Rybczynski line)。由于相對價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對應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對價格,資本增加后,資本密集型產品(X)的產出增加,而勞動密集型產品(Y)的產出則減少,這意味著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相對偏向于X坐標軸,圖中在橫坐標上X產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縱坐標上Y產出增加的比例。

圖-2羅伯津斯基定理要素分析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對價格下,資本增加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供給相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供給要提高,在需求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意味著資本增加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勞動增加,資本不變,那么要素稟賦變化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要下降。

2.在開放條件下,如果一國某一要素增加,對方國家一切保持不變,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國際市場上密集使用該要素的商品相對價格要下降。

(1) 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出口商品,則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相應地,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改善;

(2) 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進口商品,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惡化 。

進一步經濟增長對增長國的福利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效果。一方面,經濟增長意味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民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可能惡化本國的貿易條件,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的凈福利效應取決于上述兩種影響效應的對比。

如圖—3-1、圖—3-2所示,偏向出口的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果可分解為兩部分。經濟增長前,生產和消費均衡點分別為Q和C;增長后,新生產和消費均衡點分別為Q*和C*。增長前后,A國的貿易條件分別為pw、p*w,其中p*w比pw更平坦,表示A國貿易條件惡化。

圖-3-1羅伯津斯基定理-貿易條件惡化

圖-3-2羅伯津斯基定理-貿易條件不變

經濟增長前,A國的福利水平由通C點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新用水平衡量,增長后,A國的通過C*點的社會無差異曲線表示增長后A國的福利水平。通過C*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位于通過C`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之下,所以貿易條件惡化,抵消了部分經濟增長利益。那么損失的部分增長利益去向何處?事實上,這部分利益以“轉移支付”的形式為他國所享有。

圖-4羅伯津斯基定理-悲慘增長

如果轉移至他國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長利益,那么A國的福利水平將低于增長前,這種情形就稱為“悲慘增長”(immiserizing growth),如圖—4所示。由于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導致增長后新的消費點(C*)位于原消費點(C)之下,所以,通過C*點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福利水平低于增長前的福利水平。

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門,則稱之為偏向出口的增長(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偏向于進口替代部門,則稱之稱偏向進口的增長(import-biased growth)。

3.“悲慘增長”的幾個前提條件:

(1) 經濟增長偏向增長國的出口部門;

(2) 增長國在世界市場是一個大國,即其出口供給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

(3) 增長國進口邊際傾向較高,即增長國對進口的需求會因經濟增長而顯著增加;

(4)增長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需求價格彈性非常低。

參考文獻

↑ 1.0 1.1 國際貿易.第八章,要素變動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理論.第一節,生產要素的增長與國際貿易.河南大學

↑ 2.0 2.1 2.2 國際經濟學.第三章,要素稟賦理論.第四節 要素積累與國際貿易.西北師范大學

↑ 國際貿易.第六章,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的變化.第三節,生產要素的增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

35

分享到:

試述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的主要內容并予以評價 國濟經濟學論述題,一定要詳解,網上復制粘貼的不要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有密切關系。

這一產品生產的國家轉移理論,假設國家間信息傳遞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產函數可變以及各國的消費結構不同,指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家具有的生產要素富饒程度決定了該國的產品生產階段和出口狀況。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比較優勢論與資源稟賦論動態化,很好地解釋了戰后一些國家從某些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的現象。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即介紹期(或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階段:介紹(引入)期

指產品從設計投產直到投入市場進入測試階段。新產品投入市場,便進入了介紹期。此時產品品種少,顧客對產品還不了解,除少數追求新奇的顧客外,幾乎無人實際購買該產品。生產者為了擴大銷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銷費用,對產品進行宣傳推廣。該階段由于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產品生產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廣告費用大,產品銷售價格偏高,銷售量極為有限,企業通常不能獲利,反而可能虧損。

(2)第二階段:成長期

當產品進入引入期,銷售取得成功之后,便進入了成長期。成長期是指產品通過試銷效果良好,購買者逐漸接受該產品,產品在市場上站住腳并且打開了銷路。這是需求增長階段,需求量和銷售額迅速上升。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潤迅速增長。與此同時,競爭者看到有利可圖,將紛紛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使同類產品供給量增加,價格隨之下降,企業利潤增長速度逐步減慢,最后達到生命周期利潤的最高點。

(3)第三階段:成熟期

指產品走入大批量生產并穩定地進入市場銷售,經過成長期之后,隨著購買產品的人數增多,市場需求趨于飽和。此時,產品普及并日趨標準化,成本低而產量大。銷售增長速度緩慢直至轉而下降,由于競爭的加劇,導致同類產品生產企之間不得不加大在產品質量、花色、規格、包裝服務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階段:衰退期

是指產品進入了淘汰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等原因,產品的銷售量和利潤持續下降,產品在市場上已經老化,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市場上已經有其它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新產品,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此時成本較高的企業就會由于無利可圖而陸續停止生產,該類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陸續結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場。

產品生命周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業制定產品策略以及營銷策略有著直接的聯系。管理者要想使他的產品有一個較長的銷售周期,以便賺取足夠的利潤來補償在推出該產品時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經受的一切風險,就必須認真研究和運用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此外,產品生命周期也是營銷人員用來描述產品和市場運作方法的有力工具。但是,在開發市場營銷戰略的過程中,產品生命周期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戰略既是產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結果,產品現狀可以使人想到最好的營銷戰略,此外,在預測產品性能時產品生命周期的運用也受到限制。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未能解答:為什么一些國家的某種產品在國內市場很小或發展緩慢的情況下仍能成為世界領先者?為什么許多國家的產業并沒有像該理論預測的那樣失去競爭優勢?面對這些新問題,邁克爾·波特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范式即“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能否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取決于該國的國家競爭優勢,而國際競爭優勢是由以下六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決定的,它們是要素條件、需求條件、市場結構與公司戰略、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政府以及機遇。波特的理論較好地填補了新貿易理論的空缺。當然,沒有一個絕對好的理論可以完全解釋所有的貿易現象,隨著國際貿易實踐的不斷發展,貿易理論也將隨之獲得完善與發展。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優點是:產品生命周期(PLC)提供了一套適用的營銷規劃觀點。它將產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時期,營銷人員可針對各個階段不同的特點而采取不同的營銷組合策略。此外,產品生命周期只考慮銷售和時間兩個變數,簡單易懂。

其缺點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