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中國貨物貿易存在的問題)

时间:2024-06-01 11:24:46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中存在哪些風險

我之前整理了十大風險,希望對您有用~

1、不接收風險

當貨物不被接收時,貨物被滯留在國外港口,這可能會產生大量的滯期費。由于距離遙遠、法律制度不同等原因,這可能會是一個漫長且困難的過程。

2、財務風險

由于資不抵債導致的付款緩慢的風險。買方在收到貨物后在銷售協議規定的日期無法正常付款。

3、運輸風險

在進出口交易中,貨物的運輸可能面臨污染、卡死、事故、故意破壞、盜竊、丟失和破損等問題的風險。受到疫情波及導致的運力不足也可能會導致運輸風險增大。

4、政治風險

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戰爭、內亂或革命導致的風險;

(2)不能立即獲得外匯、賣方需要等待外匯的分配;

(3)政府可能會采取一些意想不到的臨時行動來阻止付款。

5、質量風險

出貨之后,交議付行的單據沒有做到單單相符、產品屬性與合同規定的產品相違背,單證質量差都有可能產生風險。

6、書面文件風險

賣方沒有認真準備和完成所需文件可能會導致貨物通關的延遲和取得外匯的延遲甚至重罰。書面文件可能包括運輸、包裝和標識需求,進口許可證和進口前外匯批準等。

7、外匯風險

賣方收到本國貨幣以外的貨幣時,就可能產生因匯率貶值帶來的風險。

8、不付風險

延遲付款甚至不付款,導致壞賬發生。

9、信息不對稱風險

買家不愿意分享企業信息,或者信息不準確。

10、供應鏈變動風險

對賣家來說,原材料穩定是貨物穩定的基礎,供應鏈上游的原材料變動直接影響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價格。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問題: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2、外需改善不明顯;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措施:培育品牌、營銷網絡和研發設計,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拓展資料:

中國對外貿易: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但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制約,對外貿易發展相對緩慢。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后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貨物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外貿經營主體除了國有企業外,還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后二者的進出口總額目前均已超過國有企業。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成為外貿的半壁江山。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改革開放后,中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貿易伙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新世紀以來,中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服務貿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規模迅速擴大,結構逐步優化,排名也進入世界前列。旅游、運輸等領域的服務貿易增勢平穩,建筑、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買粉絲等領域的跨境服務以及承接服務外包快速增長。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消費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外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中國貨物貿易存在的問題

中國貨物貿易存在的問題

1、較高的貿易依存度

外貿依存度是一國的經濟依賴于對外貿易的程度。其定量表現是一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其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外貿依存度不僅表明一國經濟依賴于對外貿易的程度,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

2、不斷惡化的貿易條件

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一直在惡化,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對此進行了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發現實際匯率、初級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出口和貿易收支在長期內都不同程度地惡化著我國的貿易條。

3、工業制成品競爭力不強

工業制成品出口競爭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縱觀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都把發展強大的制造業作為立國強國之本。

 擴展資料:

中國貨物貿易問題的解決

1、黨的十四大召開后,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我國對外貿易管理逐漸轉向以法律手段為基礎,經濟調節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外貿法制手段,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借助法律規范的作用對進出口活動施加影響的一種手段。

2、具有權威性、統一性、嚴肅性和規范性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法制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制定了以《對外貿易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規,使法制手段在對外貿易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強。 經濟調節手段,是指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調節經濟利益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施加影響的間接調控方式。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宏觀調控方式,應以經濟桿杠為主要手段。為此,我國在外貿管理中要不斷強化經濟調控手段,充分運用匯率、稅收、進出口信貸、價格等來調節進出口活動。 行政管理是指各級政府憑借其職權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決策、組織、監督、調節。它具有強制性、義務性和直接性的特點。

4、它可以修正市場自發機制的缺陷,有效地維護對外貿易秩序。 因此,我國對外貿易管理也要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根據國際貿易規范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手段主要有,配額管理、進出口許可證管理、對設立外貿企業的管理。

5、對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常駐代表機構的管理、對出口商品商標的協調管理、對利用普惠制的管理、對進出口商品原產地的管理、海關管理、外匯管理、進出口商品檢驗管理等。

簡析我國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水平,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為1:9,遠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國這一比例為1:2.6)。

(1)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偏小,整體水平差。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920億美元,進口額1008億美元,貿易逆差88億美元,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3.6%,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的13.02%,是我國的3.6倍。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門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部門。②服務貿易的國別(地區)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區、歐盟、美國和日本,合計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③服務貿易的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列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務貿易占到全國服務貿易總額19%。

(3)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后,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改觀。服務貿易的立法未成為體系,相當一部分領域法律處于空白狀態,已頒布的一些關于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層次低、缺乏協調,影響到我國服務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規定與國際經貿規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務管理體制落后。目前,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在行業劃分標準、服務標準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國際慣例。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

(1)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

(2)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訟訴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

(3)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涉及4000多種商品。美國的特別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相繼把保護的范圍由一般商品擴展到勞務、投資和知識產權等,其可訴的范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采取臨時措施,征收300%的反傾銷稅;秘魯1996年立案的中國鞋,最高征收的反傾銷稅達到903.92%;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中國與歐盟國家的貿易條件分析(轉)支持作者:金陵強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惡化一國的貿易條件,而貿易條件的惡化又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近年來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高速增長,為了探討中國從中歐雙邊貿易中的獲益情況,本文實證研究了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德國、英國和法國)1993年到20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