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國際貿易體系的介紹)

时间:2024-06-02 06:36:24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體系的演變過程

聯合國貿發會議為第55屆貿發理事會準備的文件談及國際貿易和貿易體系及區

國際貿易體系

域貿易安排的發展演變。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體系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發展和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等國際議定發展目標都是如此。到2015年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已過半,全球經濟當前現實,即經濟衰退初顯端倪、金融危機、糧食危機和能源與初級商品價格高漲、氣候變化及移民,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景以及國際貿易體系均提出了挑戰。成功的多哈回合可在這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在貿易新版圖內,充滿活力的南方的出現要求國際貿易體系作出相應調整。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崛起成為區域和全球生產與貿易的發動機,成功地從基于自然資源和勞務的生產轉向基于資本和技術的生產,并成為全球需求支柱。盡管此類發展引起了世界某些地區的一些不安,但充滿活力的南方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機遇。這還給南南機構和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潛力,以促進南南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此類演變極大地改變了國際貿易和貿易體系的動態發展,要求調整心態、政策和貿易體系,并要求拓寬經濟治理體系,以便更好地反映不斷演變的現實。多邊進程進展緩慢,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安排卻繼續增加,帶來國際貿易體系分割的風險。區域貿易安排加強了境內覆蓋范圍的深度。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多邊貿易體系之下可用的靈活性與特殊和差別待遇在區域貿易之下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包括了低收入國家的區域貿易安排是新興現象。此外,亞洲和其他地區的新興較大發展中國家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制訂與發達國家的區域貿易安排。區域貿易安排不僅帶來收益,而且還對多邊貿易體系具有內在的體制性影響。然而,討價還價能力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可能無法實現充分發揮作用的多邊貿易體系所提供的可能利益。

世貿組織授予歐盟科托努優惠的豁免到期以來,締結了一些全面和暫行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35個非加太國家草簽了協定,其中包括加勒比區域草簽一項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保留現有市場準入條件是這些國家的主要動機之一,其中許多國家嚴重依賴于容易受到科托努優惠損失影響的出口產品,包括牛肉、砂糖和香蕉。暫行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通常規定非加太國家在15-25年內對80%左右的進口和產品逐漸實行自由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方對《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4條中“實質上所有貿易”要求的理解,盡管這一措辭尚無議定定義。非加太集團長期以來一直呼吁改變該條款的參數,以便允許在更長的期限內實行更低的市場開放程度。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的第三方最惠國待遇條款對南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可能威懾作用提出了關注。巴西在世貿組織質疑該條款是否與授權條款的精神相容。其他大多數區域尚有待在2008/09年談判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一時間限制以及問題的復雜性,凸現了能力方面的限制,尤其是非加太集團的非洲國家。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將規定一個綜合范圍,涵蓋服務、電子商務、投資、競爭、政府采購、知識產權和個人資料保護。服務條款可能要求作出更深的承諾,包括非服務業投資的自由化。以真正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方式,將現有雙邊和次區域暫行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轉為全面的區域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國際貿易體系的介紹

國際貿易體系是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構成的二元結構體系,發達國家控制技術密集型產業,放開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價格剪刀差,獲取占本國GDP15%以上的貿易收益。世貿組織所有成員國有必要堅持并重申其在世貿組織內所作的承諾,推動建立一個運作良好、基于規則、開放、公平、可預測、無歧視和能夠促進發展的多邊貿易體系。

分析關貿總協定成立的背景經濟規則的制定與完善對世界貿易有何影響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西方國家的貨幣信用制度危機與國際收支危機加深,希望有更強大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組織來提供長、短期貸款,以期恢復經濟和發展生產

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為爭奪世界市場而導致的“貿易戰”對各國恢復經濟的阻礙越來越大,各國對貿易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而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雄厚實力,對外擴張的欲望極為強烈,試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穩定的、多邊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秩序

另一方面,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獨立的國家,急需大量資金發展民族經濟,平衡國際收支,但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援助”存有戒心,希望通過國際經濟組織的貸款來獲得所需資金

此外,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還有賴于世界經濟內在發展所提供的基礎,由于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不斷發展,需要各國共同干預經濟活動,并進而產生了要求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傾向,使國際經濟組織應運而生

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1944年7月,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等44國參加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旨在穩定國際金融、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

此后,美國又提出《擴大世界貿易與就業方案》,建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以補充布雷頓森林會議,該建議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贊同,并于1947年最終形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這樣,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后發展為世界貿易組織),就發展成為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和世界市場的三大國際協調組織

(1)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WorldBank)的全稱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BankforRe買粉絲nstructionandDevelopment,IBRD),簡稱世行

它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

世界銀行于1945年12月宣告成立,并于1946年6月25日開始正式運營,1947年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屬聯合國專門機構,在國際金融領域緊密聯系,相互配合,對穩定各會員國貨幣、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世界銀行的宗旨是:對各會員國用于生產目的的投資提供便利,協助會員國的復興與開發,并鼓勵欠發達國家進行生產與資源開發;通過參與私人貸款和私人投資方式,或對私人部門進行上述活動提供擔保等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通過鼓勵國際投資以開發會員國生產資源的方式,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發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在提供貸款擔保時,世行積極尋求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銀行的合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行開始有計劃地參與了各會員國國際支付和金融危機的救援工作,發揮了有益作用

世界銀行從其誕生之后不久,通過組織國際上各種來源的資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和投資,援助那些對受援國經濟發展有特別重要意義的項目和行業,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也保證了發達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世界銀行的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債務問題上,世界銀行較好地發揮了它在南北之間的“斡旋”作用

通過提供調整貸款和技術援助等方式來幫助債務國實施以緊縮為特點的經濟調整計劃;以促進經濟增長為核心向債務國提供新貸款;敦促發達國家通過多種方式減輕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承擔為債務國還本付息提供資助;以及為低收入債務國建立減債基金等

其次,蘇聯解體后,世行接納了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為世行成員國,并向它們提供美元支持,幫助它們實現經濟的順利轉軌,以確保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穩定

最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世行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為危機爆發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在穩定亞太金融市場、平息亞洲金融風暴以及緩和各國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世行從戰略的高度履行著它維持和穩定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以及國際經濟秩序的職能

但是,作為世行主要業務活動的貸款在政策引導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例如,就結構調整貸款而言,隨著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結構調整貸款的重點轉向了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

為此,世行要求借款國政府必須與之“對話”,承諾并制定結構調整計劃,內容包括調整進出口政策、修改國家投資計劃以及改革機構體制等,并要說明長期目標和短期措施,確定時間表,接受世行的定期檢查

這種調控盡管有效地幫助借款國從經濟結構上扭轉國際收支的嚴重逆差,但卻有干涉內政之嫌

此外,由于世行的領導權基本上由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所掌握,因而世行的業務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所左右

但發展中國家的壯大及經濟崛起,正在改變、影響著美國的絕對統治及影響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買粉絲aryFund,IMF),簡稱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根據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擬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的

它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同年11月5日成為聯合國專營國際金融業務的一個專門機構

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巴黎和日內瓦設有代表處

該基金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金融機構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為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問題上進行磋商和協作提供所需要的機構,促進國際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均衡發展,借以提高會員國的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并增強會員國的生產能力;促進匯率穩定和會員國間有條不紊的匯率安排,避免競爭性的貨幣貶值;為會員國經常性交易建立一個多邊支付和匯兌制度,并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管制;在有適當保證的條件下,向會員國提供臨時融資,使它們在無需采取有損于本國和國際經濟繁榮措施的情況下,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衡;爭取縮短會員國國際收支失衡的持續時間,并減輕其程度

總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根本任務是,通過對會員國提供短期信用來減緩各國由于國際收支危機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競爭和外匯管制的加強,以維持匯率的穩定,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提高就業水平和增加國民收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1947年成立以來,在加強國際貨幣合作、建立多邊支付體系、穩定各成員國貨幣匯率波動、促進國際收支調整、維持貨幣制度的運行、促進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基金組織通過建立各種貸款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外部沖擊”和“內在因素”所造成的困難,如創立“緩沖庫存貸款”,幫助發展中國家穩定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從而穩定國民收入;通過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國進行經濟調整,一度使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有所緩和;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歷次金融危機中,通常以低息貸款的形式幫助有關國家克服貨幣、金融危機

但是,由于基金組織的貸款是按份額分配的,因而主要發達國家占據了份額的絕大部分,但實際上,目前貸款的主要需求者均為發展中國家

經過九次增資后,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在總份額中的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普遍有所下降

這種狀況長此以往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同時,基金組織貸款的某些附加條件也不符合受款國的國情

由于基金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準確和全面,無論對哪個國家提供貸款,均開出幾乎同一付“藥方”,這給受款國的經濟帶來了不少消極影響

<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