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進程(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01:00:54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是什么?

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初始發展階段、高速發展階段、全球競爭階段。

每個階段的特征如下:

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階段 國際化經營的階段,可以從歷史發展和企業發展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1.歷史發展的角度 從歷史發展來看,國際化經營經歷了一個不斷向更高層次演變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疑分為三個比較典型的階段。

(1)初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865年,德國拜爾化學公司在美國紐約州投資開設了一家苯胺工廠;1866年,瑞典制造炸藥諾貝爾公司在德國漢堡開設了炸藥廠;1867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縫紉機裝配廠,從而拉開了跨國經營活動的帷幕。但是企業國際化經營活動的主要特點是,活動方式主要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跨國投資的方式較少且所涉及的國家和行業也十分有限,此時的跨國投資主要被當作各發達國家的企業保衛各自海外市場的防衛手段。

(2)高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各國企業紛紛以主動的姿態開展國際化經營。這一階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國際化經營的產物——跨國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組織者和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主體。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主導方式,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在這一階段,雖然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但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紛紛崛起,并成為國際化經營中的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

(3)全球競爭階段。 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各國經濟相互聯系與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到國際分工體系中;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革命和各國市場的日趨開放,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當今,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化經營活動最主要的載體。通過國際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實施全球戰略并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經營活動。

2.企業發展的角度 從企業的發展來看,國際化經營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喬納森和威施米普爾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分為五個階段:國內經營階段,零星出口階段,經常性出口階段,國外銷售階段和直接投資階段。鄧寧認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可以被區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間接、被動地參與國際貿易階段,直接、主動地參與國際貿易階段,非股權安排階段和國際直接投資階段。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是對外貿易政策演變

資本主義方式準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策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二戰后。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

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于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準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后,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

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絡,在商業伙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于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

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采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 *** 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15世紀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階段

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外貿易的范圍空前擴大,西歐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使大量金銀流入西歐,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轉向金銀貨幣。

與此相適應,產生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義被稱為重金主義,即絕對禁止貴金屬外流。

為此,當時執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國家禁止貨幣出口,由國家壟斷全部貨幣貿易,外國人來本國進行貿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所得的全部款項,用于購買本國貨物。

晚期的重商主義也稱貿易差額論,認為:“一動不動地放在錢柜里的資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資本卻會不斷增值”所以,對貨幣不應過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銀進出口的政策變為管制貨物的進出口,力圖通過獎出限入,保證貿易出超,達到金銀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義思想的傳播使保護貿易政策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

對加速這一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紀至19世紀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并存階段

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的限制及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企業的各種優惠與特權,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竟爭。

而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法規與措施,限制外國商品與服務的進口,鼓勵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受外國商品與服務的競爭。

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1820年英國工業生產在全球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已達50%,因此,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銷售其工業產品。

而各國重商主義的保護貿易政策則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實現,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貿易政策。

于是出現了以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貿易學說。

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說”奠定了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它是以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為依據的,主張從絕對利益出發。

把國內分工擴大到國際分工,每個國家只發展那些具有絕對優勢條件的工業,并用這些優勢工業的產品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換,而不必發展那些不具備優勢條件的工業。

但這種理論在英國產業革命后,也不能適應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最大限度地擴大國外市場的需要,因此,繼亞當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又提出了“比較利益說”。

他認為:由于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上的優勢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有利程度較大或不利程度較小的商品,即“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然后通過對外貿易進行交換,這樣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流動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這種交易對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歷史時期,當產業革命在英、法等國深入發展時,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則需求 *** 保護其幼稚工業,實行貿易保護,減少外國商品進口,以保護本國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工業。

于是形成了與貿易學說相對立的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保護貿易學說。

美國第一項財長漢密爾頓主張保護貿易的依據是:新的工業在早期的發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經驗豐富的外國生產商進行競爭,而需要用關稅壁壘進行保護,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稅基礎上與外國同類商品進行競爭的水平。

因此,當時的貿易理論不適用于美國,因為英美兩國經濟情況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貿易,美國如實行貿易政策,將會嚴重損害其經濟。

漢密爾頓的保護貿易主張對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美國的產業革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美國以后的貿易政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德國歷史學派的代表李斯特認為,當一國工業尚無力和外國競爭的時候,如果實行貿易政策,則該國必然會因工業被擠跨而導致滅亡,一國應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確定自己的外貿政策,而不應固定不變。

他認為,國家的富強不在于現有財富的多少,而在于將來能創造多少財富,而能創造財富的是生產力,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戰至二戰期間的超保護貿易政策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經濟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竟爭的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壟斷代替了競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市場矛盾的尖銳化,壟斷資本主義不僅要求壟斷國內市場,也要求壟斷國外市場,因此,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干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制、進口數量限制、鼓勵出口,即實行以保護壟斷資本利益為目的的外貿政策。

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即保護本國幼稚工業,也保護國內高度發展的工業或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