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類書籍讀后感(【《國富論》讀后感3000字】國富論讀后感3000字)

时间:2024-05-20 02:58:25 编辑: 来源:

求文檔: 《國際貿易競爭優勢》讀后感

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完全改變了我們原來對財富在現代全球經濟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觀念。

——《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 扉頁

一 本書核心思想及其架構體系

在第1篇(理論篇)中,波特教授開篇便明晰了競爭力的含義和來源,指出生產率(每單位勞動與資金的產出價值)的提高是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緊接著,波特教授展示了增加國家競爭優勢的途徑和評價其地位的方法的模型工具“鉆石模型”。他圍繞國家競爭力的評價和構建,將“五力分析”和“價值鏈”框架中的重要概念有機地應用到本書最為核心的“鉆石模型”當中,并對四大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鉆石模型”的動態性、互相影響等特點進行了論述。

第2篇(產業篇),波特教授通過展示四個優勢國家、四個優勢產業的案例,分析了產業競爭力形成并提升的過程和原因。案例中值得借鑒之處包括德國印刷機產業中集群化、專業化的作用;美國醫療檢測儀器產業注重內需及其支持性產業的價值;意大利瓷磚產業發展中,國內市場競爭的意義;在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在改善國內市場需求狀況和刺激生產條件兩方面起到的恰到好處的作用等。在第2篇中,波特教授還專門提到了服務業與國家競爭優勢的關系和意義。

波特教授在第3篇(國家篇)中,綜合運用“鉆石模型”中的生產要素;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同業競爭;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四大要素情形和機會+政府兩個輔助要素扮演情況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八個國家競爭力消長的現狀、原因和前景。其中玩味的是,美國一方面由于其產業多樣化位列戰后贏家,(其他納入分析的戰后贏家還包括重視貿易的瑞士、重視科教和高標準化的德國、經濟重心集中的瑞典)同時由于其天然資源產業比重高、對產業集群表現不佳等原因,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位列衰落的大國行列。另外,在“鉆石模型”諸要素中都有上佳表現的日本、意大利和韓國位列新興國家行列。在這篇中,波特教授還提出了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劃分,并指出了四個階段發展、跨越、循環的過程和規律。

(1)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基本生產要素是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轉入下一階段難度大。

(2) 投資導向階段:基本生產要素和國內需求成長是優勢。

(3) 創新導向階段:國內需求開始國際化;相關和支援產業發展良好;企業海外拓展。

(4) 富裕導向階段:社會價值掛帥、經濟活力下降;兩極化問題。

波特教授在第4篇(應用篇)中,綜合討論了企業戰略和政府戰略并且依據鉆石模型的優劣分析和經濟發展階段評估方法,提出了10個國家的行動指南。

二 “鉆石模型”分析方法——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飛躍

《國家競爭優勢》一書的再版前言,就將“鉆石模型”為重要分析工具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做了區分和對比。比較優勢理論實際上也是一種競爭理論,不過它強調的是一國處于相對優勢的行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而不是一國的所有行業和產品都參與國際競爭,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波特的“鉆石模型”認為競爭力和國家繁榮不是一個零和游戲。作為一種理解國家或地區(包括省、市級別區域的)全球競爭地位的全新方法,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中心思想是一國興衰的根本在于國際競爭中是否贏得優勢,它強調不僅一國的所有行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國家整體的競爭優勢及其條件的促成和創建。而國家競爭優勢的取得,關鍵在于以下相互作用,動態連接著的四個基本要素和兩個輔助要素的共同作用(如下圖所示),這四大要素包括:

(1) 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如人工素質或基礎設施的良莠不齊。

(2) 需求條件: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如何。

(3) 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的相關產業和上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

(4) 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形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

除此之外,在國家環境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上,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輔助要素。產業發展的機會通常要等基礎發明、技術、戰爭、政治環境發展、國外市場需求等方面出現重大變革和突破,這些機會嘗嘗是能被企業政府所控。至于政府對“鉆石模型”的影響更是全方位的、間接的、深刻的。(政府政策的思考詳見本文第三部分)

全書的核心思想,即如何評價和提升產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方法和工具便是“鉆石模型”,同時它也貫穿始終,在實證分析中證明了它的獨特價值和魅力所在。綜合第3、4篇的作者論述,針對“鉆石模型”的各要素有如下一些值得強調說明的地方:

(一)需求要素:強調挑剔的國內消費者

第一,波特十分強調國內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國家競爭優勢中的作用。第二,波特認為如果一國國內的消費者是成熟復雜和苛刻挑剔的話,會有助于該國企業贏得國際競爭優勢,因為成熟復雜和苛刻的消費者會迫使本國企業努力達到產品高質量標準和產品創新。

波特強調國內需求而將國外市場放在“機會”要素中。一般說來,企業對最接近的顧客的需求反應最敏感。因此,國內需求的特點對塑造本國產品的特色,產生技術創新和提高質量的壓力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波特強調成熟復雜和苛刻挑剔的消費者而非僅僅追求需求數量,這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成熟復雜和苛刻的顧客促使本地兩大電信設備制造廠商——芬蘭的“諾基亞(Nokia )”和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早在其它發達國家對移動電話需求形成之前就開始大規模投資移動電話技術。結果,“諾基亞(Nokia)”、 “愛立信(Ericsson)”分別位列當今全球移動電話設備行業的三大巨頭之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寧向東教授在《領略波特的劍氣》一文中曾就此提出疑問: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手機消費群體,消費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比較苛刻,但為什么我們無法形成有持續競爭力的手機研發與制造行業呢?當然每個要素的作用只能解答問題的一部分。

(二)關于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

波特教授在全書中始終秉持“同業需競爭”的觀點,他斷言強大的國內競爭者是一項難以衡量的國家資產,并且強調國內同行業中的激烈競爭是該行業產生競爭優勢并強勁不衰的重要條件,他反對傳統理論有關“國內競爭是一種資源浪費”的觀念,認為必須拋棄政府提供的特殊關照,以扶持國內少數企業成長的政策,否則企業將走不出“政府保護——不思創新——競爭無力——進一步保護”的怪圈。誠然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在短期內可能會損失一些資源,但從長遠看,則利大于弊。國內競爭給企業帶來創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通過投資提升高級生產要素等一系列壓力,這一切都有利于產生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國內的激烈競爭,也會直接削弱企業相對于國外競爭者所可能享有的一些優勢,從而促進企業努力“苦練內功”,爭取獲得更為持久更為獨特的優勢地位,最后,也正是國內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向外部擴張,力求達到和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占領國際市場。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波特教授在書中對無序低效的同業競爭予以了警告,這種無序低效包括在缺乏核心競爭力時的簡單價格戰,這種粗糙低效的同業競爭不僅不利于提升產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力,相反是種損害。但遺憾的是波特教授在書中對這方面的著墨不多,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

(三)初級要素與高級要素及劣勢生產要素的功效

波特教授把生產要素按等級劃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兩大類。前者是指一國先天擁有或不需太大代價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人口統計特征,后者則指必須通過長期投資和培育才能創造出來的要素,如通訊基礎設施、復雜和熟練勞動力、科研設施以及專門技術知識。國家競爭優勢認為高級要素對競爭優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并且認為不利的生產要素,即劣勢,往往有刺激某些產業或企業通過持續地創新來予以彌補的功效,這會促進一國的經濟發展。而要素富足型的國家卻常常因為動力不足而并不能獲得競爭優勢。

波特教授與“資源之咒”理論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在書中用意大利鋼鐵制造商和荷蘭花卉產業的例子來佐證這一觀點,而日本企業受空間所困卻創造出了“即時生產”的競爭優勢的例子則為了強調學會不一味依賴充沛的資源和舒適的環境來發展競爭優勢的重要意義。

(四)“集群效應”的“溢出效應”

波特教授在論述相關與支持性產業要素時,提出了“集群”概念,認為產業集群就像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可以促進企業在縱向和橫向之間通過積極的互動和交流來推動和鼓勵對方進行持續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特別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時候,企業之間經常性的接觸和交流會幫助他們抓住機會、發現和應用新的技術方法,實現顯著的集群效應。

另外,波特運用瑞典在制造組裝金屬產品領域(得益于相關特種技術的領先技術)和美國的電腦產品的全球競爭優勢(得益于先進的半導體工業技術)的實例說明:在國內擁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和相關輔助性行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貿易能夠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相關行業和輔助性行業在高級生產要素方面進行投資的好處,將會在行業之間相互擴溢而產生“溢出效應”,從而有助于這些行業取得國際競爭的有利地位。

三 政府的作用及其邊界的原著闡釋與現實思考

波特教授在第3章介紹鉆石體系時,把政府作為的輔助因素最后做了介紹,在第12章則通篇論述了政府政策及其影響。他指出政府的政策的重要性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于它對鉆石體系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即政府的任一政策都會或多或少地對四個關鍵要素起到增強或削弱的作用。因此波特絕非認同政府無所作為的自由主義思想。但是政府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做到哪個程度就夠了,這些恰是值得深究的。具體分來,波特對于政府作為的探討集中在以下兩點:

一是針對政府產業扶持政策的探討,他認為針對某些指定產業的大力扶持,或是建立在補貼基礎上的投資對于國家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水平都是無益的,他寫道“環視各國,若是政府強力介入的產業,絕大多數無法在國際競爭上立足。在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響力,但決非主角。”波特認為針對某些產業的補貼恰恰是對其他產業的不公平,其效用是比較差的,搞不好還會走向反面。而他認為政府干預通知只在次級產業中才比較有效。

二是針對政府如何更有效地激勵“鉆石模型”中的四大要素發揮作用,繼而對提升競爭力發揮效用。他特別強調政府的“搭臺”角色,即如果能夠搭建起很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降低通信和交通成本、重視教育和研發這些基礎性工作,這將會對在不扭曲市場價值和發展、競爭規律的前提下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原著闡釋的邏輯通暢易懂的,但結合現實卻發現存有較大差距和可探討的空間。從政府產業扶持政策來看,以中國的例子,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從來是占主導地位的,持積極介入的。從金融危機后中央政府推出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到各地產業規劃,再到大飛機產業的上馬等等實例看,政府顯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認為政府對十大產業的扶持恰是對其他產業的不平等待遇,而也有人懷疑政府的舉措是否會產生相關產業的本身原動力,進而產生惰性和依賴,這或許與波特教授的觀點有些相近,而波特以為的政府更應側重于普適的制度、環境、基礎性架構的搭建或可規避這些困擾。不過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政府對產業的扶持在中國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中國從較多的初級元素向高級要素跨越的過程中,國家集中力量針對一些總量大、產業鏈條長、對于保障國家產業、金融、社會就業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具有顯著地位的產業,集中力量進行扶持和介入或者是資本積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