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談判案例百度文庫最新(企業為什么要進行網絡營銷)

时间:2024-05-28 05:18:47 编辑: 来源:

高中學科概要

語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中語文學科新的課程理念,其核心即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課程的工具和人文教化作用,在實施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和學兩個方面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促使他們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努力開發和科學使用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課程,它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其中必修課程由“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都綜合體現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一般安排在高一至高二兩個學期半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地完成,完成后可取得10個學分,達到高中階段的最低要求。

選修課程設計為“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和“文化論著研讀”共五個系列,每個系列設計若干模塊。學校可以按造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任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個學分,加上必修課的10學分,共計可獲18學分;也可以鼓勵對語文學習興趣濃厚并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再選修3個模塊,這樣一共可獲得24學分。選修課一般安排在必修課完成后的高二至高三的三個學期半的時間內完成,也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去探究、體驗;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外語: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紀的每一位高中畢業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語語言素養,也就是具備共同的語言能力基礎,使他們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具有終身學習所必備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這一共同的語言能力基礎應該成為普通高中教育為每個學生未來發展所創設的平臺和機會。同時,高中課程還應在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語言能力的基礎上,使他們能夠按照個人的能力、潛力、特長與志趣,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和長遠發展的目標來學習適合自己的課程,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選擇,從而使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為具有體現基礎性學習、擴展性學習、提高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特點的課程。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改變傳統的被動記憶、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采用積極主動的、參與式和合作式的英語學習方式,通過接觸與社會、科技和比較真實和自然的語言材料,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人文視野下,重視形成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標準》對數學的認識是“新”的,但并沒有拋棄數學最本質的東西去趕時髦,而是在繼承中創新,站在多元的角度,從教育立場出發,從育人思想出發,結合時代特征提出的新的數學觀。繼承傳統能保證課程保持基礎扎實、學風嚴謹的特點,而注入新觀念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全社會的發展,為全中國的未來。數學課程體現數學學科發展的趨勢,突出數學的人文價值,重視并增加了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等內容,將數學置于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中,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新高中課標下的高中數學應該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既學習數學知識,又學習數學思想,學習用數學知識和思想表達與解決現實世界一般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在學習中,學習者既要重視掌握基礎知識,還要重視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注意理解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關聯性,以形成較完整的數學思想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思想政治: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

思想政治課程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提供具有拓展性和應用性的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

必修課程圍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設置三個模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為主要內容,設置生活與哲學模塊。這四個課程模塊的建構,貫徹了整體規劃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德育課程體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題為基礎的系統聯系,又體現內容目標的遞進層次。對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常識,將成為本課程的重要內容。

選修課程是基于必修課程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課程模塊的設置,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既著眼于學生升學的需要,又考慮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需求;既體現本課程作為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又反映本課程在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中的特有價值。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恰當運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要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社會參與能力,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歷史:讓學生用全球化的視角去認識歷史

歷史課程標準富有新思路、新內容、新視角。采用了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歷史知識專題編寫體例,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從新世紀全球化的視角了解和認識歷史;有利于立足中華,放眼世界;有利于進一步拓寬歷史知識的內容。

依據時代性和基礎性原則,歷史課程在內容上作如下調整:1、增強了與社會進步聯系的課程內容,如“國企改革”。2、增加了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內容,如增加了世界古代史。3、增強了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4、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如超越了傳統的馬克思經典著作中的“勞動創造人”的觀點。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政聯系,系統地培養自己從不同層面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培養負責任的地球公民,關注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地理課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現了時代特色和要求,重視現代地理技術與方法的學習和應用,并與區域發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培養青少年關心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了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是地理教育責無旁貸的任務,也是提高我國國民素質、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瞄準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常見問題以及國民利益和民眾興趣所在;瞄準當今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終生發展需要,在保留經典地理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大量引入了現代地理學的最新知識、觀點和理論。

課程標準體現了以下的教育理念:1. 全面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強調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思想,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2. 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突現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增強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學的地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現代公民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3. 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文化觀,突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地理學科特點,既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4. 民主化的課程政策觀和締造取向的課程實施觀,大幅度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既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又給地方、學校、教師留下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余地。

學習中應特別重視案例的學習,課標要求教材通過典型的案例來說明基本的概念、規律、原理等,所以透過案例呈現的具體內容,并將從案例中獲得的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這是學習地理的重點。

物理:經典和現代的結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物理課程改革力度大,既強調物理科學的基礎性,又照顧到不同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為學生的發展拓展了空間。物理課程標準科學、合理、明確,內容開放、多樣,既注重對經典概念和規律的掌握,又注重物理科學的最新發展,注重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重視物理與技術的結合,注意引導學生從人文和社會的發展來審視、理解科學、認識科學與人類的關系,積極探索高中物理教育與提高科學素養的關系,為學生終身學習、適應社會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結構設計合理,按照模塊組織教學,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空間。

有專家建議,高中生要把經典物理學好,應當看到經典物理與現代科學的密切聯系,處理好學科基礎與學科前沿的關系,學習者既要打好扎實的基礎,又要具有廣闊的視野。

化學:以興趣為導向,培養學生探究化學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改變了以物質結構為基礎,以元素周期律為主線的高中化學學科體系;改變了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過于統一的狀況,構建了必修+選修的課程模式。6個選修模塊的主題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改變了不同志趣和不同需要的學生必須學習相同內容,達到同一要求的傳統模式。這種多元化的課程模塊,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需要,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這將有利于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培養。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注意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更加重視化學實驗的教學,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并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實驗和科技活動內容,力求培養學生具有學習和探究化學問題的能力。標準中選入了較多的實驗,只有將學校的實驗室按標準配備好,才能有效地進行化學教學的難點突破。

學源于疑,疑源于思,思源于趣。學習新的高中化學時候,學習者欣賞化學,熱愛化學,是學好化學的前提和保障。

生物:重視實驗能力的培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將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核心任務,較好地把基礎的生物學內容穿插安排為“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3個相關的模塊,全面涵蓋了高中學生應掌握的內容,在微觀與宏觀方面體現了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非常強調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生物實驗作為最重要的課堂教學形式,貫穿于整個過程,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自然科學的特點,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標準設計了觀察、調查、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討論、實驗、探究等活動,如培養液中酵母種群數量動態變化,讓學生嘗試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安排了“生物技術實踐”模塊,讓學生制作“果酒和果醋”、“提取植物芳香油”,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加工的簡單方法和技能,體驗生物技術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學習中,學習者要努力將一個模塊的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弄清楚核心概念及概念間的相互聯系;在進行實驗和探究等學習活動的時候積極參與;追求自身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使自己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技術:技術為人類生活服務,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技術課程擺脫了原有的“單純勞動”或“勞動技能”的模式,著重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創造力的開發”,加強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科學之間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