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时间:2024-06-02 05:21:27 编辑: 来源: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是什么關系?

首先,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

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其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且還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內容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

在這個時期,由于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出現了許多新產品,如紡織品、船舶、鋼鐵和棉紗等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了國際分工的世界體系,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首先是糧食貿易大量增加

其次,農業原料和礦業材料,如棉花、橡膠、鐵礦、煤炭等產品的貿易不斷擴大

此外,機器、電力設備、機車及其他工業品的貿易也有所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特點

這主要表現在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新產品大量涌現,技術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

再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地理分布是與它們的經濟發展及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分不開的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分工,使英國在世界貿易中居于壟斷地位

此后,法國、德國、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顯著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因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它們同發展中國家問的貿易則是下降趨勢

最后,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狀況如何,是各個國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依據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國工業力量雄厚,其產品競爭能力強,同時它又需要以工業制品的出口換取原料和糧食的進口,所以,當時英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

而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工業發展水平落后于英國,它們為了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便采取了保護貿易的政策

第二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在對外貿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資本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

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以貿易自由化政策為主導傾向;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貿易保護主義又重新抬頭

西方國家貿易政策的這種演變,是和世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分不開的,也是與各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為什么談國際貿易理論時,突然冒出一個”國際分工“來?各位如何想的呢?

書上先是談國際貿易的概況,然后突然說到分工?那個編輯是如何想的呢?這其中的”思想基礎“又是什么呢?

事實上政治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并不是特別為國際貿易來寫的。那么國際貿易的理論依據在哪里呢?

據我的理解,國際貿易與普通貿易的特點就是國家或政府參與到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分配,因此,國家的政策非常重要,而國家政策在不同方面有不同導向。例如為什么過去中國是出口退稅的政策,而現在這個退稅正在逐年下降?為什么中國過去關稅高,而現在逐年下降?

另外,為什么退稅每年下降”這么多“而關稅又下降”這么多“?

我認為這些背后才是真正的的國際貿易理論。這些理論指導政策或為政策提供依據,而學生理解了這些理論,然后就能夠指導將來的工作。

如現在的國際貿易教材應該更加注重進口方面的內容,而我們的教材仍然是以出口為導向。

現在的國際貿易教材應該更加注重國際市場研究和產品的sourcing內容,但是我們教材里根本沒有!

從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世界市場三者的關系如何?

①分工與貿易和市場之間的基本關系:

分工是指勞動分工,即各種社會勞動的劃分和獨立化,社會分工是整個社會內部創造使用價值的各種有用勞動發展起來的多支分工體系.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和市場的基礎, 沒有分工,就沒有商品交換,沒有商品交換也就無法形成市場.分工的發展水平不僅決定著交換的深度,廣度和方式,也決定著市場的規模和發育程度.

②國際分工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而形成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在國際分工形成的前提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流更加頻繁,往來更加密切,于是國際貿易逐漸形成,并且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而加速發展.

③當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時,國家之間的貿易需要一個平臺進行,于是世界市場作為世界各國交換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場所,將世界范圍內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內部以及各國之間的市場綜合連接在一起。

④三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國際分工加速了國家貿易的發展,使國家貿易中的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紐帶,制約著國際分工功能的實現,他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制約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可以協調參與國際分工主權國家的分工利益,引導國際分工的發展方向.

其次, 世界市場是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分工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產業革命中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總之,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反之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貿易的日益增長,也強有力的推動著國際分工的發展。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世界市場之間的關系?

一、國際分工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是國際志工。國際專業化可以從各個方面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從而導致單位時間內成品的增加,這間接導致了國際交流的必要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有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細化程度決定了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也可以從側面決定國際表彰的結構和內容。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國際分工也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發展,使得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技術貿易得到迅速發展。

擴展資料:

各國的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以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密切相關。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發達國家的工業部門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這導致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而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呈現下降趨勢。

如果國際分工的地位是確定國際貿易政策的基礎,那么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和細化,誰占主導地位,誰在國際貿易中就會有更大的話語權。

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發展速度的影響\x0d\x0a從國際貿易發展來看,在國際分工發展快的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快;相反,在國際分工緩慢發展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較慢或處于停滯狀態

因此,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

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由于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系,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對外貿易出現高漲,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貿易的增長還超過了生產的增長

相反,在]913—1938年間,世界生產發展緩慢,國際分工處于停滯狀態,國際貿易量在這個時期年平均增長率極低,只有0

7%

二次戰后,國際分工又有了飛速的發展,國際貿易量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并快于以前各個時期

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長率為7

8%

\x0d\x0a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x0d\x0a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國際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由此確定—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x0d\x0a國際分工對于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有直接的影響

國際分工發展的過程表明,在國際分工處于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

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英國—直處于國際分工中心國家的地位,它在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中一直獨占鰲頭

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1820年為18%,1870年上升到22%

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國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國際貿易中仍占15%

從19世紀末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為60

8%,1980年為62

5%,1985年又上升到69

9%

\x0d\x0a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影響\x0d\x0a各國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與各國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變化

19世紀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國同殖民地等落后國家之間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業品,后者出口農礦產品,我們叫它垂直型分工

這種分工形式決定了當時國際貿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國這兩類國家間進行

\x0d\x0a二次大戰后,國際分工發生了變化,從出口制成品、進口原料為主變為工業部門生產專業化協作為主了,即從垂直型分工變為水平型分工

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變為以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居主導地位,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變為次要

從1913—1984年,前者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43%上升到52%,而后者從52%下降到17

1%

\x0d\x0a四、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的影響\x0d\x0a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國際商品結構與各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

二次大戰后,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x0d\x0a(—)上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超過初級產品所占的比重次大戰前

由于殖民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落后國家的國際分工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故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

從1953年起,工業制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超過初級產品貿易所占比重

\x0d\x0a(二)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制成品增長\x0d\x0a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制成品不斷增加,所占比重從1970年的16

3%提高到1987年的49

6%

發展中國家出口制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也從1970年的5

5%提高到1987年的14

5%

\x0d\x0a(三)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提高\x0d\x0a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強,工業內部、公司內部貿易增加,中間性機械產品在整個機械工業制成品貿易中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