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實務信用證案例分析(國際貿易實務案例分析題)

时间:2024-06-02 23:27:53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實務案例》案例分析

6,從中國運輸貨物的國家達10天以上,那么90天見票后付款交單(D / P在90天以后的視線),這樣的規定不使感 - 因為D / P付款交單單,也就是說,付款人必須支付可以得到的文件。 D / P長期(如30天或45天等),一般在海洋運輸,該文件的貨物到達之前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人,但早在占壓資金,D / P遠期付款交單條件等貨物到港后,影響支付給銀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運輸時間10天左右,但文件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到達,甚至比銀行在貨物到達后,D/P90天的付款條款不適用,并能可謂是多余的,毫無意義的。

因此,賣方接受并不排除 - 后10天貨到香港,買方肯定需要的文件傳送,D / P付款的原則,無論是轉發的天數,為了帶走文件時,一定要 - 這是主要的區別D / P和D / A

7,賣方應負責的損失 - 因為合同條款是FOB賣方將貨物裝后,風險轉移給購貨方,并在合同規定的裝運貨物的合同檢驗機構檢驗,符合質量的條件下。貨物在航行中,由于海浪過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導致質量受到影響。因此,賣方的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8,我發現這樣做合理的線 - 因為信用證是獨立的處理開證行以外的合同文件提交的受益者,表面一致的資信證明文件支付,沒有實際的商品。所以,我注意到拒絕發卡銀行,該行是有道理的。

(1)開證銀行的差異符合UCP600的規定。

(2)該業務的一個錯誤是誤解信用證的,的信貸不明白的只是數量和裝運的字母是不允許分批和允許轉船條款和改變的意義后的信用證后,作為開證行指出:允許分批裝運總量為500噸。一個公司,因為它錯誤500噸400噸和100噸的船舶,因此,不符合的。記錄在轉運的話,提交的提單,這也是違反信用證的規定,開證行拒絕支付。

正確操作:8月31日500噸的貨物一次性的船直接安裝到目的港,如何交單的談判。

國際貿易實務信用證案例分析

1. 不符點成立,

因為800M/Tons±5%可以對quantity 有一個變化,但是不能對信用證的總額有相應的波動. 其實買方開信用證的時候,你們就應該讓他們寫成"Amount: USD 1,200.00(±5%)".

應該說Shipment should be effected before Sep. 15th, 2006.因為你們合同上明確規定“交貨期2006年9月15日之前”, 況且immediately到底是怎么個立即法呢,這些都太模糊了,

這兩點足夠形成不符點,是屬于你們審證的時候不小心造成的。

2. 合同上規定“交貨期2006年9月15日之前”, 而你們9月7日裝運,買方卻在9月10日要求索賠,明顯這個買家是不安好心的。而當時銀行建議部分辦理托收的時候,你們就應該要與買方達成協議,并立即要求買家修改信用證。

但是,買方索賠從理論上講是合理的, 因為信用證收到是8月1日的,但是裝運是在9月7日日,相差37天,怎么也不能算是“立即”。 按照06年當時的UCP500來說, 按慣例“立即”應理解為開證日起30天。 所以,你們確實是“延遲裝運”

3. 我覺得不能說是“開證行失誤”,因為開信用證之前,買方一定要讓賣方審核信用證申請書后才能去開證,而開證后,賣方也會收到信用證副本,當時如果賣方看出有哪里不對的,立即讓買方修改信用證就可以了,因此,不存在開證行失誤這種說法。

國際貿易實務案例分析題

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個案例中顯然當事人錯誤理解了倉至倉條款的含義。

“按FOB貿易術語進口時,在國內投保了一切險,保險公司的保險責任起訖應為’倉至倉”顯然是錯誤的。

解釋如下:

雖然一切險確實采用倉至倉原則,但如果使用FOB或者CFR一類的裝運類術語,由買方負責投保。則風險劃分以裝運港越過船舷為界。

如果想向保險公司索賠,應滿足以下條件:

1、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

2、是保單的合法持有者或受讓人。

換句話說,第一個案例的當事人忽視了這種情況:如果貨物在從賣方倉庫到裝運港之間的地段發生了保險險種所承保的風險事故(比如一切險下的暴風雨,屬于海上風險的自然災害),保險買方投保的那個保險公司是拒賠的!!!為什么呢?

賣方不能向保險公司索賠——因為,雖然此時他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利益以風險劃分為界,越過船舷前賣方具有),但是賣方不是保單的被保險人或合法受讓人,所以保險公司會拒付。

如果買方向保險公司索賠,雖然買方是保單的合法持有者,但是出險時買方對貨物不具有保險利益,所以保險公司同樣會拒賠!!!

所以實際上FOB和CFR術語只能實現船至倉(或者像某些國內教材所說的稱之為“港至倉”),而不是倉至倉。

第二個案例:銀行是有權拒付的。

解釋如下:

信用證是一種獨立的自足文件換句話說,雖然他是依據買賣合同開立的,但是信用證業務中銀行是第一債務人和付款人,其付款義務不受其他合同履約順利與否的抗辯與制約!

案例中賣方雖然發了貨但是單據日期不符合信用證的要求,屬于典型的單證不符,“買方回電表示同意,但未通知開證銀行。”決定了買方那個修改的是買賣合同,二信用證并未修改。所以開證行不可能接受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更不能付款。

賣方應當如何處理?

我認為就2個辦法:

1要求買方重新申請開證行開立新的信用證(必須在提單簽發日21天之內),然后按照新證的要求議付貨款并交單。

2放棄信用證支付手段,使用其他方式,比如托收業務或匯付業務,前者可以考慮DP即期,后者可以考慮TT或DD,但是樓上pisophie說的第三種方法是不行的,不僅僅是危險的問題,而是實際操作中根本行不通。

希望對樓主有用。

最后我要對樓上那位clairazhang表示12分的“敬意”——您直接把人家1樓和2樓的解釋粘貼過來也不臉紅????堂而皇之的忝居末位,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光屁股上街,膽大不嫌寒磣。

國際貿易實務案例分析題(在線等答案,回答的好加分重謝!)

第一題:1、銀行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本案中,信用證條款規定“匯票付款人為開證行/開證申請人”,該條款改變了信用證支付方式下,開證行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的性質,使本信用證下的第一付款人為開證行和/或開證申請人,只要開證申請人不同意付款,開證行就可以此為由拒絕付款。因此,銀行的拒付是有道理的。2)我方的失誤在于在收到信用證后,沒有對信用證進行認真審核,導致未發現該條款,使我方喪失了修改信用證的機會。

第二題

答案:1)雙方的交易已經達成。因為,根據我國的《合同法》規定,我國與國外當事人訂立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必須采用書面的形式,書面形式包括電報和電傳。此案中,我某技術貿易公司與國外某客戶之間的交易是經過雙方多次的函電往來達成的,盡管雙方未簽訂正式的書面合同,但雙方函電往來的內容已構成了合同的內容,所以,雙方的交易已經達成。2)就此案例,我方應責成對方履行合同,按雙方約定盡快向我方提供技術貿易的出口。另外,我方仍保留索賠的權利。

國際貿易實務案例

不正確

信用證是銀行信用,在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情況下,開證行承擔第一付款人的責任

以開證申請人倒閉為由拒付貨款,是故意曲解信用證本義,逃避責任

國際貿易實務信用證案例分析

1.合同的付款條款確定的不明確。開給買方的即期匯票,并沒有說明白到底是何種付款方式。應該明確到底是哪一種。

2.銀行沒有失誤。D/P45天,目前國際上銀行業有兩種操作方式:

a.先拿單據,45天付款

b.按D/A45天操作

所以,銀行在這件事上,沒有什么過錯。托收本來就屬于商業信用。

拒付利息,這個事情,應該是你們和客戶自己商量吧,看誰來承擔,誰付都OK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