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失衡的類型有哪些(試試分析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时间:2024-06-01 09:16:21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全球國際貿易失衡首先是由美國的三大經濟政策,即赤字財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的。在美國,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是孿生兄弟,更準確地說,它們是“父子關系”。財政赤字必然導致貿易逆差,且隨著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貿易逆差日益攀高。1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占GDP的1.94%,與此相適應,貿易逆差僅314.1億美元。而到2005年,美財政赤字高達4992億美元,占GDP的4%,因而貿易逆差也創新高,達8284億美元。一般地說,貿易赤字通常等于一國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所以,貿易赤字要么源于投資增加,要么源于儲蓄下降。美國既有投資增加,更有儲蓄下降,雙重推動貿易赤字急速膨脹,甚至狂飆。在美國,不僅政府靠雙赤字渡日,而且家庭也靠借債消費。美國居民家庭儲蓄率極低,難以支撐高消費,于是靠借債過日。

美國的家庭債務截至2005年第3季度已達11.4萬億美元。由于進口大大超過出口,美國每天必須從比較窮的國家借債20億美元,以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還必須指出,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之所以出現,同它的以雙重標準為基本特征的所謂出口管制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從美國的產業結構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是它的優勢,而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產業則是它的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可是,美國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必然造成貿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貿易失衡。 從發展中國家考察,有三種情況影響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其一,必要的外匯儲備是預防和解決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近20多年來拉丁美洲和亞洲發生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是首先從外匯短缺突破的,而最終又是靠外力注入外匯解決的。慘痛的教訓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明白,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外匯儲備,以備不測風云。因此,這些國家都力求出口大于進口,使外匯增加。這當然會影響貿易的平衡。其二,以貿易盈余作為投資和增長的引擎。許多發展中國家曾經希望引進大量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但這種愿望并沒有兌現。于是,不得已轉向自力更生,依靠本國的貿易盈余來積累資金。這就使出口多進口少而形成貿易不平衡。其三,產業轉移導致的赤字或盈余的轉移。從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至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歐美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保持貿易盈余。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美國和亞洲“四小龍”又把一些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并隨之也把貿易盈余轉移至中國。這是形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從表面上看造成全球貿易失衡的原因眾多,甚至千奇百怪,然而,從根本上研究與觀察,不難發現,它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由于科技、經濟、社會以及自然資源等諸多原因,各國經濟發展的快慢不等。原來一些后進的國家趕上來了,相反,原來先進的國家有的又落后了。于是,舊的經濟秩序和貿易關系必然被打亂,再形成新的秩序和關系。永遠不會停滯在一點上。在摩擦、矛盾與斗爭中前進。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聯系實際英國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條件手段有哪些

(一)國際收支的市場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指市場經濟各種因素與國際收支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國際收支失衡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引起其他經濟變量的變化,后者又反過來引起國際收支失衡縮小的趨勢。

1.在金本位制下,因際收支差額會引起黃金的國際流動,導致貨幣供應量相應變動

在金本位制下,存在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引起黃金的國際流動,導致該國貨幣供應量相應變動。這會改變各國的物價水平和商品國際競爭能力,并最終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

若A國出現逆差而B國出現順差,A國黃金流向B國,A國貨幣供給減少而B國貨幣供給增加。于是,A國物價水平下降而B國物價水平上升。與過去的情況相比,B國的出口會減少,進口會增加。另一方面,這種相對價格變化使A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這有助于A國增加出口和減少進口,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2.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持下,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它從戰后一直持續到1973年。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國際收支收入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影響國民收入,并通過進口的變化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若A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B國出現相應順差,A國國民收入便會減少,B國國民收人相應增加,這會使A國減少進口而B國增加進口,并促使兩國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第二,國際收支貨幣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影響貨幣供應量,引起利率和價格的變化,從而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若A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B國出現相應的順差,A國國際儲備減少而B國國際儲備相應增加,于是A國貨幣供給減少,B國貨幣供給增加。這首先會引起利率的變化,即A國利率上升,B國利率下降。于是,資金會由B國流向A國,促使兩國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其次,它會引起物價的變化,即A國物價水平下降,B國物價水平上升。于是,A國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并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3.在浮動匯率制下,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

在浮動匯率制下,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匯率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引起匯率的變化,并通過后者調節國際收支。如果A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且B國出現相應的順差,A幣匯率便會下降且B幣匯率相應上升。首先,在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的情況下,這會使A國出現貿易順差,并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其次,A幣對外貶值在未誘發貶值預期的情況下,有助于外資流入,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二)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

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采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1.財政政策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通過稅收乘數或政府支出乘數成倍地提高國民收入,由于邊際進口傾向的存在,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其次,需求帶動的收入增長通常伴隨著物價水平上升,后者具有刺激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價上升的過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后者會刺激資本流入。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超過它對資本項目收支的影響,因此它有助于一國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于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3.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并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為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

4.直接管制政策

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它們采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并使其他國家采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為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后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1)通過各種國際經濟協定確定國際收支調節的一般原則。關貿總協定規定了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和關稅減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禁止傾銷和限制出口貼補原則、磋商調解原則等。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了多邊結算原則、消除外匯管制和制止競爭性貨幣貶值原則等。這些原則以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為核心,通過限制各國采取損人利己的調節政策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

(2)建立國際經濟組織或通過國際協定向逆差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以緩解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發放多種貸款用于解決暫時性國際收支困難,并創設特別提款權用于補充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借款總安排和互換貨幣協定要求有關國家承諾提供一筆資金,由逆差國在一定條件下動用以緩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和穩定匯率。

(3)建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以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收支調節。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主要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共同體等類型。其中最為成功的是歐盟。它已經實現了商品和要素國際流動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農業政策,統一了貨幣。

(4)建立原料輸出國組織以改善原料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等價交換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為了反抗原料消費國壟斷集團對原料價格的操縱,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原料出口國建立了許多原料輸出國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銅礦業出口政府聯合委員會、可可生產者聯盟等。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限產提價等斗爭手段,顯著地提高了石油價格,對扭轉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5)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

各國的經濟政策可以相互影響,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國領導人通過國際會議進行政策協調,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國首腦定期舉行最高級會議,對財政、貨幣、匯率等多種政策進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它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的效力。

中國穩定貿易順差、貿易順差的商品有哪些?

1.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我國貿易的快速增長增了可能和條件。

2.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

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占我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3.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

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我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征。

4.是我國生活成本比較低,決定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5.是外貿企業的國際貿易順差比重激增。

6.是國內消費外貿企業產品替代了進口。

7.是先進技術進口的限制,降低了中國進口額。

8.是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

9.是公、私國外旅游,純資金流出。

10.是實物走私,減少了進口額。

11.是跨國公司全球范圍內的內部關聯交易來轉移利潤。

跨國公司利用他全球范圍的內部關聯交易,通過實物的國外提價\降價,在實物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轉移利潤,從而影響貿易順差。

所以,我國外貿順差最大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