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时间:2024-06-09 07:43:47 编辑: 来源: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么作用

國際貿易促進一國經濟發展,是通過下述這些機制的作用而實現的。

1.開展國際貿易,必然使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貿易,實際上就是把本國的企業納入與外國企業的競爭之中。一方面,持續的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將促使本國的企業提高效率。競爭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同時促使高效率的企業達到合理的規模,從而優化本國的市場結構,改善本國企業的實績。即使本國企業在本國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出口企業不能不同外國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展開競爭。為了擴大在國外的市場份額,出口企業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生產出成本低、質量好的商品去參與競爭,并不斷按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按國際標準生產,按國際營銷慣例辦事。這無疑會刺激企業素質的提高。企業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和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無疑是一國經濟發展最本質的基礎。

2.開展國際貿易,必然帶來市場的擴大。國內外市場的不斷開拓,無疑會有力地帶動經濟增長。先看出口。出口企業往往是面對世界市場來組織生產,市場容量大,容易獲得規模經濟效應。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成本會降低,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事實上,許多工業部門要求有適度的初始規模,具有規模經濟的性質,如汽車、電冰箱、電子 計算機等等,采用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國的企業在為國內消費者提供這一類商品的同時,還能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同類產品,那就不僅企業能提高贏利水平,而且國內公眾也只需支付較低的價格。不僅如此,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一個工業部門的發展又可以帶動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以致各種各樣的從屬的工業部門都建立起來。因為在經濟運行中,各產業之間呈現出各種聯系。所謂“聯系”,是指一個部門在投入和產出上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有兩個方面:一是后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門之間的聯系;二是前向聯系,即某個部門同吸收它的產出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如果出口產業是“聯系效應”大的主導產業,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數效果”,帶動其他一系列部門的發展,從而循環反復地連續推動國民收入和就業量的增加,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再看進口。從國外引進國內沒有生產的產品,往往能起到開拓國內市場,引導新產業成長的作用。由于國內仍未生產,一時無法確定新產品會有多大的市場,即在一定的價格條件下社會需求量究竟是多少。當國內進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關稅壁壘也難以阻擋進口時,國內企業就得到了明確的生產信號,進口替代的工業由此發展起來。實踐證明,進口替代是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的第一步。這個過程就是進口商品刺激國內需求,進而導致進口替代工業部門的產生。如果條件具備,進口替代部門還能轉變為出口部門。進口國外的新產品還可促進一國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

3.開展國際貿易,必然會激發企業的創新機制,推動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從進口看,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將直接促進國內生產的發展和生產率的提高,其作用類似于創新對增長的刺激,而且還節省了創新的成本。從出口看,出口的擴大使得創新活動所能獲得的收益上升,從而反過來刺激本國企業的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帶動經濟增長。

4.開展國際貿易能加速資金積累,促進經濟增長。一般說,國際貿易從三個方面促進一國的資金積累。一是出口部門往往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能提高積累率,從而加速發展。二是外貿的發展為引進外資提供必要的條件。一個國家的償債能力,最終是由該國的出口能力決定的。出口越多,在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進口往往同國家之間的借貸關系聯系在一起,這又可利用外國的資金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等等。三是對進口競爭部門提供刺激。 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企業往往滿足于現有的市場,積累擴大再生產的動力不足。進口市場競爭的出現,使企業產生了提高積累率的巨大壓力。無論什么情況,積累總是擴大再生產、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有著怎樣的地位與作用?

我國的國際地位自然得從綜合國力看。綜合國力的版本很多,有早期的經典版,后期版和中國版,其版本很多,誰也說不服誰,沒有一個標準版的。早期版看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防、文化、科技、外交的能力。后期的則注重國家軟實力經濟和文化。中國版是怎么看不得而知,但我只知道在國際上得不到認可。

我國的綜合國力以早期某外國專家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以一九九零年為例:

一、經濟力。

我國經濟力排世界第八位,和當時的GDP總量是一致的。

二、政治力。

我國是五常之一,美蘇中世界大三角中的一個極,雖然弱于其它兩極,但的確起到一個極的作用。政治力排美蘇之后,世界第三。

三、國防國。

一九四九年建國之初就排第八位,一九九零年世界第三,居美蘇之后。

四、科技力。

龐大的科研力量,效率較低下,世界第九。

五、文化力。

東方文化的代表,現代文化產業不發達,世界第六位。

六、外交力。

除“鼻屎”小國和臺建交外,有一定影響的國家都和中國建交,第三位。

總的來說,我國綜合國力全于美國、蘇聯、法國、英國、日本之后,居世界第六位。其它的一些排法如以軟實力為主的一種排法中國居第十二位,中國某專家的排法我國居第十六為,認可度不高。

經過蘇東巨變和亞洲金融危機后,俄羅斯國力爭劇衰落,日本停滯不前,美國一占凱歌,中國迅猛發展,中美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輪子。綜合國力的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沒有質的變化,發達國家依然穩定,發展中國家依然在繞大圈,發展雖快,仍要被發達國家甩開,非洲依然動蕩。

以二零零一年為例,再談綜合國力:

一、經濟力。

從九零年來,我國GDP總量一舉超過了加拿大和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經濟為當居第六位。這一年,世界GDP排位前十拉為美國99007億美元,日本45742億美元,德國19480億美元,英國14514億美元,法國12422億美元,中國11310億美元,意大利11235億美元,加拿大6619億美元,西班牙5869億美元,墨西哥5505億美元。其它的重要經濟體依秩為巴西、印度、韓國、荷蘭、奧大利亞、瑞士、阿根廷、俄羅斯、比利時、瑞典。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一九八九年人均GDP增達到峰值8000多美元,總量仍居美、日之后為世界第三,十零零一年人均GDP下降到1750美元,總量居世界第十八位。

二、政治力。

俄羅斯政治力和前蘇聯無法相擔并論,但仍有很大的影響力,并積極參與世界各類事件的協調,并利用印度軍購上的依賴擴大對印度的影響,為上海合作組織極為重要的一員,六方會談中有極大的作用,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影響頗大。中國近年擴大了對東盟等周邊國家的影響,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政治影響上升很快,但仍居俄羅斯之后,居世界第三。主要政治大國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印度、加拿大。

三、國防力。

美國一超,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俄羅斯從前蘇聯時期衰落下來,作戰飛機從前蘇聯時期4000多架減縮到1000多架,坦克裝甲車從原蘇聯時期40000多輛減少到15000輛,主要作戰艦艇從700多艘減少到300多艘,潛艇從100多艘減少到60多艘。這些裝備數量都還將進一步縮減,并以提高質量為主,不管有多高的質量,必竟不能再現輝煌了。中國陸軍正在進行“緩慢的現代化”(美國的《中國年度軍力報告》用語),電子化、導彈化水平有一定提高,海空軍近年發展迅速,國防實力已超過俄羅斯而居世界第二位。大國國防力依次為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印度、意大利,這和前不久印度某學者提出的國家安全指數排名是一致的。

四、科技力。

近年我國科技力有很大提升,但并沒有取得質的變化,沒有產生突破性進展。世界科技發展并未因中國的發展而放慢腳步。就科技整體實力而言,中國并居第七。依秩為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加拿大。

九十年代以來,科技進展最快的國家當數韓國和愛爾蘭,俄羅斯下降三位,中國上升兩位。

五、文化力。

中國在文化領域仍沒有突破,俄羅斯依然下降。美國第一,法國第二,中國仍居第六。外交力。

和九零年沒有多大變化,美國、俄羅斯、中國居前三位。

二零零一年,綜合國力的發展上,俄羅斯下降最大,英法交換位置,近年英國發展穩健。所以,二零零一年世界影響最大的國家依秩為:

一是美國。

二是日本。

三是英國。

四是法國。

五是中國。

六是俄羅斯。

七是德國。

八是印度。

九是意大利。

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入世"可使我國積極參與制訂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變被動為主動;也可加大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發言權,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對于中國而言,國際貿易游戲的規則都是外生的,不是中國內部制定產生的,這就很被動。而且,別人決定了,我們必須服從。以往我們同美國談最惠國待遇時,他們就是用WTO的規則來壓我們。我們不參加WTO貿易規則的制訂,卻又要被迫接受別人制訂的結果,這就使中國的對外貿易很被動。比如,別人說,某產品的包裝規定變了,我們原來出口的產品的包裝就要跟著變;一個衛生檢疫的規則變了,我們出口的產品會被退回。因此,我們常稱中國的對外貿易是不確定的。我國貿易數額那么大,但又不確定,這就直接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規則的制定者注定是規則的受益者。如果中國沒有參與新的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參與新規則的制訂,那么新規則反映中國的利益就會很少,將對中國今后的競爭更加不利。因此,這也是中國爭取盡快加入世貿組織的很重要的原因。中國將會在世貿組織中擁有新協議的重要表決權。而表決權的意義在于:雖然我們看到世貿組織的大多數協議似乎是反映發達國家的利益的,但是在135個成員構成中,除29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外,其余全是發展中國家(地區)和不發達國家(地區)。世貿組織中重要協議需要四分之三通過;而且,世貿組織無論成員方大小,每一成員都只有一票,這個決策機制對中 國十分有利。而中國至少可以聯合到35個發展中成員和不發達成員,占世貿組織的四分之一多,從而有很多機會可以維護自己在世貿組織中的利益。這也是美國國會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持謹慎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特別說明的是,世貿組織是唯-一個美國沒有否決權的國際性組織。中國如果不抓住機遇趕快加入,依然猶豫不決,那么我們將會面臨重大挑戰。這是因為,任何一國要想成為經濟大國,無論它多么謹慎行事,肯定不可避免要和其他國家發生貿易摩擦。那么,在什么架構下解決摩擦就顯得特別重要。是按照雙邊的游戲規則解決,還是按世貿組織多邊的限制規則解決,這時何去何從就顯得相當重要。

在加入程序上,世貿組織與關貿總協定有一點很重要的區別,即申請加入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組成一個工作組,工作組向世貿組織所有成員開放。工作組一旦確定以后,申請加入國要與工作組成員完全達成協商一致,才能起草加入議定書,否則不能寫議定書,更不要說去投票表決了。很有意思的是,世貿組織沒有開除一個國家的機制,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