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形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的主要變化)

时间:2024-06-10 12:19:14 编辑: 来源:

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的主要變化

其一,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

商業革命的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和商路貿易中心轉移。 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上原來互相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個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于是,歐洲同非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世界市場的擴大也意味著新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特別是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傳播到歐亞大陸。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貿易的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維爾等城市。北海兩岸的港口更是后來居上,越來越占據海上貿易的中心地位。

其二,新航路開辟的另一個后果是引起“價格革命”。

價格革命的表現是: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后甚至流入奧斯曼帝國。在白銀向東流動時,所經地區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國家階級關系的變化。一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他們的實際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陷于貧困破產;二是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新貴族獲利很大。他們既能夠更廉價地購買勞動力,又有大量產品待價而沽。可見,價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價格革命對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卻不同。16世紀前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稱霸歐洲的政策,將巨額財富用于軍事和政治活動;西班牙貴族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揮霍,導致從美洲殖民地運回的金銀很快就轉到其他國家的供貨者和債權人手中的局面。西班牙進行的殖民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為他人做嫁衣。它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并未轉化為工業資本,而是輾轉流入英法等國后才轉化為資本。

其三。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

其四。新航路的開辟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世界由此開始打破以往孤立封閉的狀態,增強了聯系,逐漸開始了的一體化過程。

其五。早期的殖民活動與掠奪也新航路的開辟而開始。

以西班牙,葡萄牙為首的殖民帝國對亞非拉各國進行了早期的殖民擴張,西方殖民時代就此開始。

十八至十九世紀末國際貿易的顯著變化?

十八至十九世紀末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顯著變化,以下是一些主要變化:

工業革命: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后來其他國家也相繼進行了工業化進程,使得世界范圍內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商品大量生產,國際貿易也得到了極大的推動。

技術革新:十九世紀,許多技術革新不斷涌現,如蒸汽機、鐵路、電報等,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商品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商品貿易也因此得到了更加高效的推動。

自由貿易:十九世紀,許多國家開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取消了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使得國際貿易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動和發展。

資本主義發展: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逐漸崛起,資本家和企業家開始把目光放到海外市場,開拓新的商機,國際貿易也因此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殖民擴張:在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開始進行殖民擴張,開拓新的殖民地市場,大量的資源和商品被帶回本國,這些殖民地市場成為了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這些變化使得國際貿易得到了大幅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活動也變得更加密切和緊密。這些變化不僅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對各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際貿易形式發展新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于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

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

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

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于主導地位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并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

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

4%和20%

依據材料,概括新航路開辟前后國際貿易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

貿易內容豐富:商品流通數量、品種急劇增加,出現了黑奴貿易。

貿易范圍增大:從以亞歐貿易為主到全球性貿易。

貿易主導者轉化:由穆斯林、意大利商人轉為西歐商人。

貿易中心轉移: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

分類概括,能體現貿易前后變化的上述三個方面可得滿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