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際貿易有哪些特點,了解這些特點對我國企業(我國對外貿易分為哪些方面?)

时间:2024-06-02 09:48:16 编辑: 来源:

我國對外貿易分為哪些方面?

我國對外貿易主要分為:

1、對等貿易

(1)含義:賣方承擔向買方購買同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例如A國向B國出口價值100萬元的商品或勞務,必須同時從B國進口價值100萬元的商品或勞務。它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流行的一種貿易方式,1987年全球有120多個國家要求進行對等貿易,對等貿易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

(2)主要原因: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各國之間貿易發展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普遍下跌,外債增多,外匯匱乏。所以,發展中國家為了保持貿易平衡,紛紛要求對等貿易。

(3)范圍:對等貿易范圍十分廣泛,從初級產品到機器設備、飛機、船舶、導彈等,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石油。

2、展賣貿易

(1)含義:在本國舉辦和參加國外舉辦的各種國際性博覽會或集市,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進出口交易,采用這種貿易方式叫做展賣貿易。

(2)作用:可以進行商品購銷;展示各國經濟成就的全貌;交流經濟信息(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3)具體類型:在歷史上著名的國際商業城市舉辦的各種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商品博覽會和展銷會,如束比錫國際商品博覽會、巴黎國際商品博覽會等;在出口商品國舉辦綜合性和專業性的商品展銷會,廣泛邀請各國進口商前來看貨,洽談生意。例如我國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以及我國許多省利用各種形式的藝術節所舉辦的商品展銷會。

3、加工貿易

(1)含義:通常稱“三來貿易”,它包括來料加工貿易、來件裝配貿易、來樣加工貿易。

(2)特點和優點: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風險小。

(3)意義: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于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4)現狀: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迅速。1998年加工貿易出口已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7%,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方式。但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對加工貿易監管的難度也不斷增大,出現了利用加工貿易走私等一些違法行為。1999年,中國政府在維持加工貿易優惠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加工貿易管理制度,實行加工貿易商品和企業分類管理。

4、補償貿易

(1)含義:我方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后,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它也是一種利用外資的形式。

(2)優點:既利用了外資,也擴大了商品的銷售渠道,補償貿易與加工貿易結合,通常稱為“三來一補”。

我國市場有哪些特點及優勢900字

我國市場有哪些特點: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的基礎是企業,潛力巨大,競爭激烈的開放的市場;是民眾消費水平上升和消費結構轉變將帶來轉型升級。

一、中國市場的優勢分析:

1、勞動力優勢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來自于三方面。其一,中國勞動力資源總體上非常豐富。2011年,我國勞動力資源已在10億左右,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11億以上。與此同時,我國還有1.2億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會提供一個長期的人力資源優勢保障。

其二,勞動力成本優勢存在“和誰比”的問題。我國勞動力絕對價格與越南、印度相比,的確要高一些。但和歐美以及多數東南亞國家相比,仍然“質優價廉”。一項測算顯示,在制造業,我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約為香港的1/10、美國的1/20,即使再漲一倍,還很便宜。其三,近年我國勞動力價格增長明顯,但同時勞動力素質、勞動效率也在提高。

僅去年一年,我國就有1232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新生勞動力中80%以上接受過正規培訓。很多地方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速大大高于職工平均工資增速,高技術人才不斷增加。所以不能簡單地說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可能在某些領域還下降了。

2、市場優勢

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國內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熟悉中國國情,了解國內市場的消費心理,加上中國產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使中國企業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

3、國際競爭力優勢

一些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特別是在我國開放較早的一些競爭性行業及企業,他們在長期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技術、人才和資本優勢,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較強的研發能力,掌握相關產品的關鍵制造技術,品牌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個別企業如海爾等企業,通過堅持走國際化經營的思路,使企業發展成為世界級跨國企業集團。

海爾集團憑其實力與魄力,選準美國、德國等高度發達國家作為主攻目標,并在美國安營扎寨,建立生產制造基地,打開美國、德國市場,隨即趁勢開拓一般國家的市場。在福布斯雜志的最新統計中,全球白色家電海爾集團綜合實力排到了第6位。

目前,海爾已經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2家海外工廠,56個貿易中心,15個設計中心,營銷網點53000個,產品銷往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海爾的總銷售額為406億元,而出口創匯2.8億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海爾集團在2003年就能列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中興通訊集團最近向南斯拉夫提供價值總額達2.25億美元的GSM移動通訊設備,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成套設備出口零的突破。

4、行業的優勢

大致來說,我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如紡織服裝、文教體育用品、毛皮羽絨制品等多數紡織輕工行業,以及部分建材產品、部分家電產品、部分機電產品、部分化工產品及部分鋼鐵產品也是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的,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

加入世貿組織,短期內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企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可以利用國外市場配額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消除,使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產品大多數已屬于發達國家不生產或很少生產的。

我國的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它占我國工業增加值的8%,是中國傳統的支柱產業,是我國38個行業中的第二大行業,又是我國最大的創匯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纖維加工總量達到了一千萬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出口國,出口額占世界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的百分之十三,同時,也占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三。

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近幾年在產品的結構,出口的附加值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展,中國紡織行業在加入WTO后,中國有相對勞動力和資源的優勢,有比較齊全的行業加工基礎,這些均為中國參與競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5、制造業的優勢

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基礎。無論今后科學技術如何發展,制造業將永遠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產業。但21世紀的世界,制造業正進行著一場深刻的戰略性重組,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著新一輪制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由于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加之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很多跨國公司逐步將制造基地移往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中心。這就為我國的制造業帶來了相當大的比較優勢,而我國的制造業也有一定的基礎。

國際貿易是什么意思?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

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專業屬于經濟學學科范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托,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既然是經濟學類的,自然離不開對數學的學習了。

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必須要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從事國際貿易,英語應當是相當好的,不僅僅是書面英語,比如外貿英語函電,口語也是相當重要。

學習完上述全部內容之后,還要學習譬如工科類的知識,即行業知識,作為對專業知識的補充,為日后進入工作崗位提供便利。

雖然各行各業有各自的專業知識,但掌握了國際貿易理論知識之后,就可以比較方便的學習行業知識了,從事專職工作也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想要在國際貿易領域取得較好的成績和長遠發展,必須學好英語和經濟學知識,了解國內外相應的法律法規。

擴展資料:

綠色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主要推動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愈加頻繁、關系愈加密切。同時,各國間的貿易競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一些國家為了達到保護本國產業與市場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其中綠色貿易壁壘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使用最頻繁的一種,也是當今國際貿易領域主要的貿易壁壘之一。

隨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斷發展,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s , GBs)已經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在國際文獻中并沒有“綠色壁壘”一詞,綠色壁壘也稱為環境壁壘。“綠色壁壘”可以說是我國自己創造的一個新詞。在國際上并沒有權威的定義。我國有些學者提出的綠色壁壘概念,大多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立場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認為,綠色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通常,綠色壁壘應由進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設置的各種環境保護措施、法規標準等,是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①

2、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背景

綠色壁壘的產生是環境保護的國際需求以及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產物。從國際背景來看,下列因素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

(1)全球環境問題使環境保護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世界二次大戰后,各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全球環境問題也日益加重。在生態環境的承受力達到極限時,開始對人類進行可怕的報復。全世界每分鐘有28人死于環境污染,每年有1500萬人因此而喪命;有8億人因飲用污染水而患病,每天有2.5萬人因此而死亡。②面對自然環境日益嚴厲的報復,國際社會掀起了強勁的環保浪潮。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必須采取共同的行動。

(2)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使綠色壁壘的實施找到了合理借口。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資源已成為新的國際焦點。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增長的代價之一即是環境惡化,特別是自由貿易,則被看作是加速環境惡化的因素。各國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環境法規和貿易政策,希望通過政府對貿易進行一定的干預,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事實上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化二者之間本不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甚至沖突,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合理的貿易自由化不僅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相反在環保方面,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可以發揮關鍵的作用。同時,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可以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不斷擴大的貿易市場提供必需的生態環境資源。

(3)GATT和WTO中的有關規定為綠色壁壘的實施提供了合法性。在關貿總協定成立之初,環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