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地中海貿易圈特點(寫出25個國家的地理位,氣候特點,政治律制以及主要經濟收入)

时间:2024-06-03 11:00:33 编辑: 来源:

古代世界的區域貿易圈主要有哪些

(1)地中海貿易圈

在古代世界真正稱得上是“國際貿易”的,應該是地中海國家之間的貿易。當航海技術有了一定發展時,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國家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環地中海貿易圈。地中海貿易圈包括整個地中海和黑海地區。在前古典文明時期,米諾斯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希臘人是活躍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人群體,控制著地中海的貿易。地中海貿易圈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為活躍的貿易圈。

(2)印度洋貿易圈(海上絲綢之路)

印度洋貿易圈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蘇美爾人文明區與印度河文明區的商貿交往。從這以后,隨著印度洋周邊經濟的發展,印度洋周邊的貿易逐漸活躍起來。在古典時代,航海者已經認識到了季風的規律,后來,人們建造更大的船只,用于遠洋航行,并定期往來于印度洋周邊。這就逐漸形成了印度洋貿易圈。進入后古典時期以后,東非地區、東南亞地區、阿拉伯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連接中國、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東非的航線的到了巨大的發展,印度洋貿易圈進入繁榮時期。

(3)西太平洋貿易圈

西太平洋貿易圈又可以稱為東亞貿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個貿易圈,它始終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個貿易圈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南洋地區和印度支那地區。西太平洋貿易圈的貿易量比起地中海貿易圈來說要遜色得多,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卻起到了地中海貿易圈無法起到的作用。

(4)歐亞內陸貿易圈(陸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陸上商路,以中國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而西域的包括玉石、汗血寶馬、石榴、苜蓿等的貨物又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

(5)撒哈拉貿易圈

公元4世紀左右,西非地區才逐漸興起加納、索寧克等小國;公元8世紀以后才興起加納帝國、塔克魯爾、蘇蘇、約魯巴小邦等國家;公元13世紀到16世紀末這段時間里興起的馬里帝國、桑海帝國、豪薩城邦、朱洛夫、莫西、卡涅姆、貝寧等國家。而在這些國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三大帝國。撒哈拉貿易圈在加納帝國時期趨于興盛,在馬里帝國、桑海帝國時期最為鼎盛。

(6)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

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也就是北歐貿易圈,是中世紀才開始形成的。從9世紀的維京人(諾曼人)南下開始,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才逐漸形成。而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圈的繁榮是14至17世紀漢薩聯盟時期。

地中海貿易圈時間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

地中海貿易圈時間指的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地中海沿岸地區和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達到了巔峰時期,也被稱為地中海文明時期

地中海是歐洲、亞洲和非洲之間的一片內海,北起歐洲南部的直布羅陀海峽,南至非洲北部的蘇伊士運河,東至小亞細亞南岸,西到摩洛哥

結合16~17世紀中國與歐洲的時代特點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16至17世紀是中國和歐洲都經歷了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時期。然而,這些變化的特點和原因卻有所不同。

在中國,16世紀是明朝時期,這是一個經濟、文化和科技都迅速發展的時期。在文化方面,明朝出現了像唐寅、文征明等著名的畫家,以及《水滸傳》等重要的小說。在科技方面,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這一時期完成,同時還有像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農業和工藝的進步。在經濟方面,明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顯著增長,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而在17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的洗禮。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藝術和文學的發展,而科學革命則推動了現代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誕生。在政治上,歐洲各國間的權力斗爭激烈,英國、法國等國家相繼實現了君主專制。在經濟上,歐洲的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也在英國等地展開。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因素。例如,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封閉,使得其社會和文化發展相對穩定。而歐洲則處于地中海貿易圈和漢薩同盟等貿易圈的交匯處,這促進了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此外,中國的政治體系相對穩定,而歐洲則經歷了不斷的王朝更迭和權力斗爭,這也影響了兩個地區的社會發展。

總的來說,16至17世紀的中國和歐洲都經歷了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但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卻有所不同。這些差異反映了兩個地區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寫出25個國家的地理位,氣候特點,政治律制以及主要經濟收入

一,中國

地理位置:位于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氣候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

政治體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主要經濟收入: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擁有最多外匯儲備.

二,法國

地理位置: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位于歐洲大陸西部。

氣候特點: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東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政治體制:半總統共和制

主要經濟收入:法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游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制造、造船、機械制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筑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于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占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筑為三大支柱。

三,美國

地理位置:美國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位于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

氣候特點: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于溫帶)

政治體制:聯邦制

主要經濟收入: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征。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制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制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藥研究、旅游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并且由于其薪資成本低于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制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動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于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占世界農業出口市場的一半以上。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游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四,英國

地理位置:位于歐洲,是由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和周圍5500個小島(海外領地)組成。英國本土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氣候特點: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主要經濟收入:英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制造地。英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煙草、紡織、造紙、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2009年英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8%;其中能源產業占有突出地位,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且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英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英國旅游業收入占世界第五位,僅次于美國、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旅游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運輸和商業服務等。2009年英服務貿易總額482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金融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并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五,德國

地理位置:德國位于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氣候特點: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政治體制: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

主要經濟收入: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三大商品進口國,同時在醫學研究、技術創新等多個領域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經濟總量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

工業結構及特點:(1)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制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占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其他如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2)外向型。主要工業部門的產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銷往國外。(3)工業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大約2/3的工業企業雇員不到100名。眾多的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較強,技術水平較高。(4)壟斷程度高。占工業企業總數2.5%的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占有工業就業人數40%和營業額的一半以上。

六,日本

地理位置: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

氣候特點: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1,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2,日本海側氣候--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于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3,中央高地氣候--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4,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臺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5,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