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資本主義競爭時期,對外貿易政策有(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勢特征有哪些?)

时间:2024-06-01 07:59:46 编辑: 来源: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對外貿易政策

法律分析:在17—18世紀英國、法國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勃勃興起時,由這些國家的知識精英以獻給國家(通常是國王)的政策建議的形式而提出的。他們的政策結論是:(1)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包括以關稅手段、配額手段、行政管理手段以及匯率手段)保護和發展本國的制造業。(2)要使外國不能利用與本國的貿易獲利,必須支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并借助國家力量保護本國市場,防止外來制造品的競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第一條 為了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維護對外貿易秩序,保護對外貿易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對外貿易政策

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

1、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的理論

① 形成:起始于法國的重農主義,完成于古典政治經濟學。

② 代表人物:魁奈、休漠、斯密、李嘉圖等

③ 理論要點:

第一、自由貿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

第二、自由貿易可以增加國民財富;

第三、自由貿易可以減少國民消費開支;

第四、自由貿易可以加強競爭,提高經濟效益;

第五、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

(2)英國實行自由貿易的原因

第一、產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從國外取得廉價工業原料和糧食;

第二、產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工業制成品能自由輸往國外;

第三、產業革命使英國機制產品具有無可匹敵的競爭力。

(3)英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措施

第一、廢除谷物法、航海法;

第二、逐步降低關稅率,減少納稅商品數目;

第三、取消特權公司;

第四、改變對殖民地的貿易政策;

第五、和國外簽訂一系列互減關稅的條約。

二、美國和德國的保護貿易政策

(1)美國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踐

① 漢密爾頓的撝圃煲當ǜ鏀

② 對外國商品征收保護關稅的理由

第一、政治理由:增加國稅收入,加強聯邦政府的地位;

第二、經濟理由: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

第三、關稅率逐步提高。

(2)德國的保護貿易政策

① 德國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踐;

② 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的主要內容:

第一、經濟發展階段論:

A 原始未開化時期;

B 畜牧時期;

C 農業時期;(實行自由貿易)

D 農工業時期;(實行保護貿易)

E 農工商時期。(實行自由貿易)

第二、保護的對象和時間

A 保護對象:是指處于發展初期并存在強有力外國競爭者的幼稚工業。(農業和一般幼稚工業不需要保護)

B 保護時間:最高限制為30年。

C 保護手段:用禁止輸入或征收高關稅來保護幼稚工業;以免稅或征收輕微進口稅的方式鼓勵復雜機器的進口。

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勢特征有哪些?

18世紀末,國際上出現了自由貿易的主張。19世紀初,隨著英、法、荷蘭等資本主義國家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建立,歐洲新興的工業資本階級開始鼓吹自由貿易。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提出的以自由貿易為前提的關于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理論,徹底摧垮了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重商主義理論。經濟上的發展與理論上的突破,使歐洲各國先后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但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一些發展起步較晚的國家基本上仍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作為工業革命先驅的英國工業在長達幾十年時間里一直處于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地位,這一地位直到19世紀后期,隨著法、德、美等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才逐漸削弱。與上述變化相適應,該時期大部分時間里,英國幾乎是惟一的傾銷國;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德等國也開始對外進行傾銷。比起重商主義時代,這一時期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開始反映各國工業的競爭實力,也為具有大規模生產優勢和一定壟斷地位的廠商或廠商聯盟提供了壟斷定價的機會。壟斷定價下的傾銷,已不僅僅是為國家爭取有利的貿易地位,而是明顯帶有廠商排擠競爭對手,以便占領或鞏固其銷售市場的動機,并使得后來的生產者無法進行規模生產和形成競爭。。英國廠商由于工業革命的先行優勢,尚未遇到其他國家廠商的有力挑戰;生產優勢和價格優勢能夠支持英國廠商在國際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因而無須實行更低的出口價格,傾銷還沒有成為國際競爭所需依賴的重要手段。

這一時期的傾銷還不具備“壟斷化”傾銷的特征,也沒有成為國家實施對外貿易政策與措施的主要內容。但傾銷成為英、法、美等殖民國家進行殖民擴張的重要工具。傾銷商品的范圍擴大,除傳統產品外,新興工業的產品如鐵、棉織品、五金器具等進入傾銷行列,并開始發揮阻礙進口國同類工業的建立與發展的作用。伴隨著殖民國家的殖民擴張,它們的廉價商品也潮水般向殖民地市場傾銷,導致殖民地手工業和民族工業急劇衰退,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19世紀上半期,英國商品向印度市場傾銷,沖垮了印度的紡織手工業,大批失業工人流落街頭,漂泊異鄉。

國際貿易政策可分為幾大類

我國國際貿易政策可以分為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服務貿易自由經營,也就是說國家對貿易活動不加或少加干預,任憑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在國內外市場公平、自由的競爭。自由貿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保護貿易政策:

從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考察,對外貿易政策可歸納為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兩大類型。所謂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放寬或是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對本國進口商品不給予特權或優惠,使商品能自由進口和出口,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采取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以保護本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國外商品競爭,并對本國出口商品給予優惠和補貼,以鼓勵商品出口,即獎出限入。

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具有以下四點作用:

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15世紀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階段

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外貿易的范圍空前擴大,西歐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使大量金銀流入西歐,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轉向金銀貨幣。

與此相適應,產生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義被稱為重金主義,即絕對禁止貴金屬外流。

為此,當時執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國家禁止貨幣出口,由國家壟斷全部貨幣貿易,外國人來本國進行貿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所得的全部款項,用于購買本國貨物。

晚期的重商主義也稱貿易差額論,認為:“一動不動地放在錢柜里的資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資本卻會不斷增值”所以,對貨幣不應過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銀進出口的政策變為管制貨物的進出口,力圖通過獎出限入,保證貿易出超,達到金銀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義思想的傳播使保護貿易政策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

對加速這一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紀至19世紀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并存階段

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的限制及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企業的各種優惠與特權,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竟爭。

而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法規與措施,限制外國商品與服務的進口,鼓勵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受外國商品與服務的競爭。

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1820年英國工業生產在全球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已達50%,因此,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銷售其工業產品。

而各國重商主義的保護貿易政策則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實現,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貿易政策。

于是出現了以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貿易學說。

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說”奠定了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它是以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為依據的,主張從絕對利益出發。

把國內分工擴大到國際分工,每個國家只發展那些具有絕對優勢條件的工業,并用這些優勢工業的產品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換,而不必發展那些不具備優勢條件的工業。

但這種理論在英國產業革命后,也不能適應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最大限度地擴大國外市場的需要,因此,繼亞當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又提出了“比較利益說”。

他認為:由于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上的優勢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有利程度較大或不利程度較小的商品,即“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然后通過對外貿易進行交換,這樣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流動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這種交易對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歷史時期,當產業革命在英、法等國深入發展時,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則需求 *** 保護其幼稚工業,實行貿易保護,減少外國商品進口,以保護本國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工業。

于是形成了與貿易學說相對立的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保護貿易學說。

美國第一項財長漢密爾頓主張保護貿易的依據是:新的工業在早期的發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經驗豐富的外國生產商進行競爭,而需要用關稅壁壘進行保護,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稅基礎上與外國同類商品進行競爭的水平。

因此,當時的貿易理論不適用于美國,因為英美兩國經濟情況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貿易,美國如實行貿易政策,將會嚴重損害其經濟。

漢密爾頓的保護貿易主張對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美國的產業革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美國以后的貿易政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德國歷史學派的代表李斯特認為,當一國工業尚無力和外國競爭的時候,如果實行貿易政策,則該國必然會因工業被擠跨而導致滅亡,一國應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確定自己的外貿政策,而不應固定不變。

他認為,國家的富強不在于現有財富的多少,而在于將來能創造多少財富,而能創造財富的是生產力,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戰至二戰期間的超保護貿易政策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經濟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竟爭的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壟斷代替了競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市場矛盾的尖銳化,壟斷資本主義不僅要求壟斷國內市場,也要求壟斷國外市場,因此,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干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制、進口數量限制、鼓勵出口,即實行以保護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