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球貿易體系(世界三大經濟體系是什么?)

时间:2024-06-10 08:49:06 编辑: 来源:

世界三大經濟體系是什么?

世界三大經濟體系分別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1、歐洲聯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目前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

2、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之初是一個區域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它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4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正式成員和三個觀察員。

3、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三國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并減免關稅,而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仍然維持原關稅及壁壘。

擴展資料

三大經濟體系成立的宗旨

1、保持組織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促進組織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

3、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

4、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

請問什么叫做“貿易格局”,當今世界貿易格局有哪幾種?

貿易格局就是貿易形勢、貿易局勢的意思,表示貿易往來的形勢和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貿易格局:

(一)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愈加凸顯

雖然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世界貿易增長明顯加速,

已緩慢進入增長期。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信息業的發展、科技進步的共同作用縮短了產品生命周期,使新一輪產業轉移加快周期縮短,國際間投資購并的增長速度加快,使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加大美、

日、歐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于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然而,發展中國家在近年國際貿易增長中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十分顯著。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由于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樣、

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而以區域貿易安排(R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由于比多邊貿易自由化更具有現實性和可行性,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加速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托,從其變化趨勢看有以下

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二是高技術產品在制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與此同時,由于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

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絡,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并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

二是國際貿易基礎已由比較優勢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的競爭優勢;

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

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

(六)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1.基于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

2.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

3.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

4.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者。

國際貿易體系的演變過程

聯合國貿發會議為第55屆貿發理事會準備的文件談及國際貿易和貿易體系及區

國際貿易體系

域貿易安排的發展演變。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體系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發展和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等國際議定發展目標都是如此。到2015年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已過半,全球經濟當前現實,即經濟衰退初顯端倪、金融危機、糧食危機和能源與初級商品價格高漲、氣候變化及移民,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景以及國際貿易體系均提出了挑戰。成功的多哈回合可在這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在貿易新版圖內,充滿活力的南方的出現要求國際貿易體系作出相應調整。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崛起成為區域和全球生產與貿易的發動機,成功地從基于自然資源和勞務的生產轉向基于資本和技術的生產,并成為全球需求支柱。盡管此類發展引起了世界某些地區的一些不安,但充滿活力的南方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機遇。這還給南南機構和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潛力,以促進南南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此類演變極大地改變了國際貿易和貿易體系的動態發展,要求調整心態、政策和貿易體系,并要求拓寬經濟治理體系,以便更好地反映不斷演變的現實。多邊進程進展緩慢,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安排卻繼續增加,帶來國際貿易體系分割的風險。區域貿易安排加強了境內覆蓋范圍的深度。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多邊貿易體系之下可用的靈活性與特殊和差別待遇在區域貿易之下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包括了低收入國家的區域貿易安排是新興現象。此外,亞洲和其他地區的新興較大發展中國家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制訂與發達國家的區域貿易安排。區域貿易安排不僅帶來收益,而且還對多邊貿易體系具有內在的體制性影響。然而,討價還價能力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可能無法實現充分發揮作用的多邊貿易體系所提供的可能利益。

世貿組織授予歐盟科托努優惠的豁免到期以來,締結了一些全面和暫行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35個非加太國家草簽了協定,其中包括加勒比區域草簽一項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保留現有市場準入條件是這些國家的主要動機之一,其中許多國家嚴重依賴于容易受到科托努優惠損失影響的出口產品,包括牛肉、砂糖和香蕉。暫行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通常規定非加太國家在15-25年內對80%左右的進口和產品逐漸實行自由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方對《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4條中“實質上所有貿易”要求的理解,盡管這一措辭尚無議定定義。非加太集團長期以來一直呼吁改變該條款的參數,以便允許在更長的期限內實行更低的市場開放程度。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的第三方最惠國待遇條款對南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可能威懾作用提出了關注。巴西在世貿組織質疑該條款是否與授權條款的精神相容。其他大多數區域尚有待在2008/09年談判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一時間限制以及問題的復雜性,凸現了能力方面的限制,尤其是非加太集團的非洲國家。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將規定一個綜合范圍,涵蓋服務、電子商務、投資、競爭、政府采購、知識產權和個人資料保護。服務條款可能要求作出更深的承諾,包括非服務業投資的自由化。以真正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方式,將現有雙邊和次區域暫行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轉為全面的區域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WTO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于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一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御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于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并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后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于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于多強不利于“一超”、有利于發展中國家不利于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