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球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報告2020(“服貿會”等利好下,無比艱難的“入境游”還會有機會嗎)

时间:2024-05-05 04:12:03 编辑: 来源:

《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布,我國呈現了哪些趨勢?

《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布,我國呈現了上升的趨勢。

一、《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布

第五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發布了《世界開放報告2022》,并且國際研討會也在日前舉行。

報告顯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開放指數由2012年的0.7107上升到2020年的0.7507,上升5.6%,由第47名上升到第39名。

二、我國的開放呈現了上升的趨勢

我國的開放呈現了上升的趨勢,表現為:第一,持續穩定地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

中國的商品貿易總量和服務貿易總量都位居全球首位。目前,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的自貿協定19項。

第二,雙邊合作的水平不斷提高。從2017年開始,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已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二,對外投資合作持續增長,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40,000家,分別來自世界189個國家和地區。

第三,建立新型的開放經濟制度。中國《外商投資法》2020年開始施行。

到2021年,中國建立了21個自貿區,并在海南自貿區內推行“負面清單”,實現了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第四,中國對外開放,促進全球經濟開放,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就生產鏈中端和中間產品而言,中國品類齊全且規模巨大的制造鏈依然不可替代。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推動全球開放,以諸如進口博覽會等國際展會、“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等務實舉措推動全球開放。

全球貿易加速復蘇,數字人民幣將迎來發展機遇?

是的,在經過了2020年衛生事件的影響之后,全球大多數經濟體的對外貿易都是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給各國的經濟狀況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如今隨著各國的衛生事件逐漸得到了控制,全球貿易也是煥發出了嶄新的活力,進入了復蘇的進程當中。

根據相關報告數據顯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全球的貨物和服務貿易出現了同比10%的增長。不僅如此,如今全球貿易的復蘇正在不斷加速,該報告中預測到:預計在今年的第二季度中,全球貿易額將增長至6.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2萬億元)。

基于我國如今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性,數字人民幣也將因此迎來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數字人民幣“紅包雨”降落長沙:

近日,湖南長沙向市民發放40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成為了國內第五個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的城市,積極支持國家區塊鏈相關戰略。

近年來,以區塊鏈技術為紐帶,長沙在工程機械、民生消費等領域涌現出一批應用案例,長沙已經成為區塊鏈服務網絡的重要節點城市。

在《2020年中國城市區塊鏈綜合指數報告》中,長沙區塊鏈綜合指數排名中西部城市第一,政策環境分指數排名全國第一。以三一重工、唐人神、佳沃股份等為代表的湖南公司積極擁抱區塊鏈技術,產生了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

振奮!報告稱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超過日元、英鎊

7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的“2021國際貨幣論壇”在北京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4日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為5.02,同比大幅增長54.20%,創下 歷史 新高。人民幣使用程度超過日元和英鎊,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2020年四個季度,RII分別為4.10、5.19、5.14、5.02,呈現出大幅攀升、高位震蕩特點。

同一時期,主要貨幣國際化指數的變動情況為,美元從49.52到51.27,歐元從29.84到26.17,日元從3.34到4.91,英鎊從4.00到4.15。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在2020年上半年超過日元和英鎊,并連續三個季度在主要國際貨幣排名中位列第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張杰表示,要看清楚人民幣的國際化或者國際使用,我們需要轉換角度,那就是著眼于大國貨幣視角。大國貨幣有些基本的條件,幣制統一、幣值穩定、幣制獨立、國際使用或國際化,國際化只是人民幣成為大國貨幣的一個條件,或許還不是最重要的條件。從理論邏輯看,人民幣要成為大國貨幣,似乎要步英鎊和美元后塵,需要照樣學樣。但若著眼 歷史 邏輯,人民幣要成為大國貨幣,必然走自己的路。

RII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

報告指出,RII大幅增長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民幣國際貿易計價結算職能繼續鞏固:2020年,經常項目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達到6.77萬億元,同比增長12.09%,占我國對外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的18.44%;全球范圍內,國際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份額為2.91%,較上年提高了18.40%。

第二,人民幣金融交易職能顯著增強:在全球直接投資持續低迷之際,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達到3.81萬億元,同比增長37.05%,創下近五年內最快增速;2020年底,由直接投資、國際信貸、國際債券與票據等共同決定的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綜合占比達到9.89%,同比增長84.23%,成為RII攀升的主要動力。

第三,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顯現: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類機構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資產份額達到2.25%,同比增長14.80%;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的相對份額為10.83%,較上一年度小幅回升,與初始權重基本持平。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主要挑戰

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更加激烈的國際貨幣競爭。

一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美元、歐元的激烈競爭。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經濟下行壓力越大,國際金融市場越恐慌,作為主要避險貨幣,美元的網絡外部性就越強。美元指數時隔4年后再次攀升至103高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歐元也在抓住機遇鞏固自身的貨幣地位。歐盟退出數字鏈,加快數字歐元建設,旨在未來5年內提升歐元國際化程度。

二是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與守住風險底線。國際貨幣對自由使用有很高的要求。人民幣國際化初期側重于跨境貿易結算,對資本項目可兌換要求相對較低。雖然貨幣國際化并不必然以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為前提,但是目前金融交易已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有必要解決利弊取舍、項目匹配、政策協調的問題,加速開放金融市場、進一步減少資本項目管制。立足“十四五”時期我國新發展格局和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目標,亟需探討與之相匹配的資本項目可兌換目標、次序、風險和路線,重新評估金融管理框架,針對跨境資本流動,建立常態化管理體系與應急處置機制。

三是人民幣流入流出以及投資融資功能失衡。2020年,在疫情海外蔓延疊加全球貨幣“大放水”的情形下,巨額外資單向流入我國,大量增持人民幣金融資產。此類資金流動具有短期性、波動性,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出現外部環境惡化,或是遭遇國際政治經濟博弈的特殊時點,大規模集中性資本外逃必然會沖擊人民幣匯率、危害經濟金融穩定、打擊人民幣國際化信心。

與人民幣資產備受國際投資青睞以及全球債務規模快速膨脹形成鮮明對比,人民幣在國際融資領域遇阻。根據BIS統計,2020年人民幣計價國際債券余額較2015年高位萎縮了約30%。人民幣資金流向以及功能上的非平衡發展,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中長期發展不利。

報告提出,要站在經濟金融安全的高度重新審視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和價值。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在十四五期間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報告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拓展人民幣跨境使用場景。應高度重視跨境人民幣交易的零售端和個人支付,提升資金流動便利化水平,發揮數字技術、數字貨幣的彎道超車功能,促進服務貿易領域人民幣跨境使用。應深入挖掘人民幣國際金融交易功能的現實可行性,繼續優化和完善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制度、簡化境外機構入市流程、整合入市渠道,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資環境,擴大熊貓債券發行規模。要打破部門利益,鼓勵央企、國企在國際貿易和投融資活動中帶頭使用人民幣,盡快解決阻礙企業使用人民幣的制度和政策障礙。

暢通雙循環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報告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貨幣國際化”這一主題,從世界與中國、 歷史 與現實、機遇與挑戰等多個維度,全面深入地探討了雙循環與人民幣國際化等重要問題。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如何依托國內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金融新體制,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IMI副所長王芳指出,面對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緊張,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同比大幅度提高。人民幣穩定躋身于主要國際貨幣行列。理論分析和 歷史 經驗表明,高水平的經濟內、外雙循環才能支撐起主權信用貨幣的高水平國際使用。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為人民幣國際化再上新臺階創造重大 歷史 機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部署,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增強人民幣硬實力與軟實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瞄準問題,抓住關鍵,重點突破。

首先,暢通國內大循環要選準生產端和市場端突破口,抓住提升供給創造需求能力和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兩個關鍵問題,釋放國內大市場的潛力與魅力,保障人民幣資產盈利性和安全性。

其次,暢通國際大循環要以立足中國本土的高水平開放為突破,保障人民幣供給充裕和使用便利。通過多種形式貿易創新重塑中資企業和機構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提高話語權。

最后,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和離岸人民幣市場對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基于制度規則和市場使用加速形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網絡效應。

中國資本市場再往前看必然具有中國特色

張杰表示,中國既往40多年的政策中,實際上資本市場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它的宏觀責任,就是給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經濟高增長提供金融支持。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理解為什么不能一味強調中國的資本市場要與國際接軌。實際上從金融角度看,中國的資本市場過往具有中國特色,再往前看必然也具有中國特色。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指出,雙循環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轉型,這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經濟戰略目標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結構的變化,而做出的重要決策。在雙循環發展戰略中,金融如何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際上面臨著重要的問題。要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中國金融的結構性變革,從而推動中國產業轉型,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圍繞資本市場,建立一個生態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金融的變革主要是通過構造新的金融業態來完成在雙循環發展戰略中的產業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其次,要著眼于未來,建立現代金融理念。圍繞資本市場發展,形成新金融業態和新資本業態。要深刻理解這種新金融業態主要是著眼于未來,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金融業態。它看起來有點脫實向虛,但是它和未來的“實”是有緊密的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