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球貿易網絡的四個階段(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

时间:2024-06-02 04:47:46 编辑: 来源:

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

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

電子郵件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認為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信量以每年幾倍的電子商務速度增長。

第二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

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目前Inter買粉絲的主要應用。

第三階段:

EC(Electronic

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EC在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EC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筆者認為,是因為Inter買粉絲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同時反過來也可以很肯定地說,若干年后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Inter買粉絲傳遞。Inter買粉絲即將成為我們這個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

第四階段:全程電子商務階段

隨著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服務模式的出現,軟件紛紛登陸互聯網,延長了電子商務鏈條,形成了當下最新的“全程電子商務”概念模式。

第五階段:智慧電子商務階段

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以及云計算技術愈發成熟,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出現,i-Commerce(indivial

Commerce)順勢而出,電子商務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生搬上互聯網的現狀,以主動、互動、用戶關懷等多角度與用戶進行深層次溝通。其中以IZP科技集團提出的

ICE?最具有代表性。

文庫里面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求:經濟地理,哈坎遜的全球擴張模式具體的四個階段

該模型描述了公司從單廠、多廠,從本國向海外的擴張過程。一般來說,公司總部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區內。因而,在相當長時間內,該區在就業機會增長和生產多樣化上均會受益于公司的擴張。中心區以外代表全國性市場區,是公司從中心區外擴和大公司形成的地區。世界其它國家(地區)被分成4個部分(Ⅰ~Ⅳ),分別代表不同的外國市場。(Ⅳ)部分表明其具較低接近性,如運輸成本較高、文化差異、關稅壁壘或其它對貿易的限制等。

市場進入、市場拓展和生產發展是公司發展的基本策略。與此相關聯的地理軌跡是公司空間擴張的基本格局。公司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場特點。需求的增長速度和地理分布決定營銷活動向新區域擴延的速度以及相應的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有時,公司作為大公司的合同戶,可以在初始區位得到較大規模的銷售量。也有一些公司擁有者(管理者)將其公司的命運與當地顧主連為一體。但是,多數情況下,公司希望在當地以外地區發展以維持盈利性運作。為此,公司首先發展銷售網絡,使其涉足較廣的地理尺度。這種銷售擴張多數是漸進的,也有少數專業化很強的公司為保持一定的生產規模可迅速從當地擴至國際市場。以下的階段分析代表了漸進發展的一般情況。

階段1.公司建立早期,與當地環境關聯密切。與金融家、供貨商和雇主的人際關系常成為公司存在并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一般來說,新公司常建立于創立者生活或工作的地區。在決定進行該項生產經營之前,區位選擇已就。早期的擴張常常基于公司需求增加而帶來的生產能力增加。這樣,擴張常通過資本增加來實現。當這種增加受到場地的限制(或其它限制時),區位變化(搬遷或新建分廠)才會出現。這種區位變化只限于原始區位所在區域。

階段2.如果當地市場的增長速度落后于公司所渴望的速度,這樣,公司營銷活動會很快擴至區域外的國內市場。經營規模增加和經營目標的分化,帶來了組織機構的復雜化(由單廠變為多廠公司)。公司銷售渠道的選擇和批銷網絡的設計受多種因素影響。從一個極端看,它可以完全依賴中間商(批發、零售商)來批銷其產品;從另一個極端看,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縱向營銷系統,將批銷的各個階段均歸于其所有之下。當公司產品為大宗或易腐,或者這些產品缺乏標準化或者產品需要安裝或維修服務時,它們趨于采用后一種形式。與此相關的銷售機構(零售店、銷售部、維修車間、倉庫等)的區位選擇,則以接近顧主和消費者為準則。

階段3.有些情況下,公司增長速度受制于資金來源和管理規劃能力。隨著市場進一步拓寬(占領全國市場)和銷售量上升,公司具有進一步擴張的實力和能力,在此階段,由于已占領國內市場,公司會考慮向國外發展。一般情況下,公司會首先尋求在外國市場推銷產品。通常,先在一些出口看好的國家建立銷售代理商。代理商的不變成本較低,但隨著銷售量增加總成本上升迅速。與此比較,公司自己建立的銷售機構雖然不變成本較高,但總成本隨銷量上升較慢。因此,隨著銷售增加,公司在這些國家建立起自己的銷售部,或者購買以前的代理商并改換成銷售部。

階段4.公司生產能力不可能在其初始區位無限制地擴張下去。在公司增長過程中,區位限制因素不時迫使生產機構分散發展,導致建立分廠或合并它廠。隨著出口量上升,國外市場進入限制(如關稅壁壘和運輸成本增加),將導致公司在這些地區建立或獲取生產或裝配廠家。事實上,如果有可能,對其它公司的購買、兼并常是十分有吸引力的發展方式,因為它可使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并很快進入原公司已形成的市場。與此相反,建立分廠耗時且花費較高。只有在市場需求增長十分迅速且預計收益明顯情況下,公司會考慮此策略。隨著國外生產經營活動的發展,國內生產經營的重要性會出現下降。以英國的帝國化學公司(ICI)為例,1970年英國本土占有全公司就業人數的70%,1988年比例降到50%以下。

全球化有哪幾種

資本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 (課本上的)

買粉絲://ke..買粉絲/view/9593.htm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絡,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并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簡要介紹我國現有的四個互聯網絡?

下面的內容對樓主提出的問題會有幫助:

1.中國的國家信息化

中國沒有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國家信息化的構想。 中國的國家信息化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進程。

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和比較完整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到20l0年,將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先進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國家信息化體系由下列六個要素組成,即信息資源、國家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與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

可以看出,我國的信息化與外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有所不同。我國強調信息化體系六個要素之間的緊密關系,將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放在核心地位。近年來,中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八五期間、電子工業年平均遞增30%,電信業平均遞增40%以上。中國通信網基本上實現了數字化和程控化。全國己經初步建成以光纜為主,以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多種手段并用的網絡。

l993年底國家有關部門決定興建“金橋”、“金卡”、“金關”工程,簡稱“三金”工程。“金橋”工程是以衛星綜合數字網為基礎,以光纖、微波、無線移動等方式,形成空地一體的網絡結構,是一個連接國務院、各部委專用網,與各省市、大中型企業以及國家重點工程聯結的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可傳輸數據、話音、圖像等,以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EDI)為信息交換平臺,為各類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橋工程己在北京、天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等全國24個中心城市利用衛星通信建立了一個以VSAT技術為主體,己光纖為輔的衛星綜合信息網絡。

“金卡”,工程即電子貨幣工程。它的目標是用10年多的時間,在3億城市人口推廣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關”工程是用EDI實現國際貿易信息化,進一步與國際貿易接軌。

目前,全國部(委、辦)建立了信息中心114個,50%建立了計算機網絡,其中15%建立了覆蓋了全國的計算機網絡;省(市、區)建立了信息中心32個,40%建立網絡,其中l0%建立了覆蓋全省(市、區)的計算機網絡;1000家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50%建立了企業計算機網絡。這些網絡與公用網的連接的比率低于l0%。從INTEIWET在國內的發展來看,截止到1999年6月,我國四個互聯網間實現互聯。其中,用戶人戶超過400萬人,接入單位1600多家,連入計算機超過15萬臺,在CN下注冊的三級域名達12643個。預見到2000年,我國計算機的裝機量將超過l000萬臺,其中30%將接入各類計算機網絡,并以公用計算機網絡為主。同時,隨著高速互聯網絡交換中心和區域交換中心的建立,更將大大促進互聯網絡的信息共享。 到20l0年,我國的計算機網絡將超過l0萬個,30%的家庭能獲得網絡服務,多種信息媒體融合的網絡將會得到明顯的進展。

2.中國公用數據網

近年來,中國的公用數據通信網建設速度很快。電信部門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數字通信網絡,形成了我國的公用數據通信網。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

l993年9月開通,l996年底已經覆蓋全國縣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1)網絡狀況

分組交換網是郵電部門建設和發展最早的基礎數據通信網絡。分組交換網以CITTX.25建議為基礎,可以滿足不同速率、不同型號終端與計算機、計算機與計算機間以及計算機局域網之間的通信。分組交換網是一種基礎的數據通信網絡,在其網絡平臺上可以構架各種增值業務,如:電子信箱、電子數據交換、傳真存儲轉發等。

CHINAPAC由國家骨干網和各省(市、區)的省內網組成。目前骨干網之間覆蓋所有省會城市,省內網覆蓋到有業務要求的所有城市和發達鄉鎮。通過和電話網的互連,CHINAPAC可以覆蓋到電話網通達到的所有地區。CHINAPAC設有一級交換中心和二級交換中心,一級交換中心之間采用不完全網狀結構,-級交換中心到所屬二級交換中心之間采用星狀結構;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設有國際出入口,廣州設有到港澳地區的出入口,以完成與國際數據的聯網。

(2)網絡特點及業務功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