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析元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中國古代長途貿易史?)

时间:2024-06-02 14:15:50 编辑: 来源:

元代商貿為何空前繁榮

元朝的商業貿易具有鮮明的世界性的特點

馬可波羅以親歷其境的感受,曾高度稱贊元朝的大都(漢八里)是13世紀后期世界上最富庶的國際大都市,“百物輸入之眾,如有川流不息”、“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與比”(《馬可波羅行記》)

由于商業活動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商業稅收就成為國家極為重要的財政收入

史載元代1270年國內商業稅銀只有四萬五千錠左右,而到1289年就達到四十五萬錠,不足10年,商稅收入增長10倍,其商貿繁榮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有如下數端: 一、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海陸交通便利,這是商貿活躍的前提

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建立了許多政權,這就使交通上減少了許多障礙

蒙古政權以政治為目的開設的官道、宿驛、置守備等,減少了商人來往的危險和困難

我國西北陸路從天山南路可以達到中亞西亞和印度等地,由天山北路經由西西伯利亞可以達到歐洲

波斯、印度以及歐洲商人來華者不絕于道,中國商人循此道而散居撒馬爾罕(注:原蘇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中部古城,撒馬爾罕為首府)等 *** 國家的也不在少數

東南沿海交通也很發達

元 *** 曾設立沿海站,“自泉州至杭州立海站十五,站置船五艘,水軍二百,專運番夷貢物及商販奇貨,且防御海道為便”(《元史》卷十五),當時的泉州、杭州、溫州等都成了人煙稠密的大城市,在泉州居留的波斯、大食商人約一萬多人,其商稅占元朝收入極為重要部分

二、元政權對外商特加保護,鼓勵發展商業貿易是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

早在鐵木真西征以前,蒙古商人和西方各國的貿易是相當頻繁的

鐵木真征服花刺子模(注:在今里海東、咸海西、錫爾河南)這個中亞大國,主要就是為開辟商路,保護商人

在滅金、滅宋的過程中,在軍事戰爭期間,蒙古軍隊對商人也加以保護

忽必烈建立元朝,完成統一后,就馬上與中原封建地主以及胡商高利貸資本相提攜,建立封建地主商人政權,以適應宋朝以來已經高度發展的社會經濟,又利用政權來保證重商政策的實施,招諭番商來華,并在貿易過程中對他們加以保護和優待

“往來客旅、斡脫、商賈及貴擎財物之人,必須于村店設立巡防弓手去處止宿,其間若有失盜,勒令本處巡防弓手立限根捉”(《元典章》卷五一),商人所損失的財物,令當地人按價賠償,并頒發拘雇商船商車的禁令,以防止權勢者對商人的侵害

商賈可以佩虎符、乘驛馬,凡西域商賈皆不當雜泛差役,官給飲食,遣兵防衛

這些措施,對國外貿易影響甚大,所以歐洲與西南亞及南洋諸國商人紛至眾來,雜聚我國的各大城市,更加繁榮了元朝的商業貿易

三、元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商貿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工商業的發展,一般來說,是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因為封建社會工商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

蒙古族作為一個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以后,首先是對土地的掠奪,而這種掠奪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特別是黃河以北,昔日的糧田都變成了牧場,蒙古貴族企圖用自己從事畜牧業的生產方式取代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方式

但是由于中原人民的斗爭,也由于蒙古貴族中一些明智者逐漸認識到農業生產的優越性,所以忽必烈完成統一事業中,實行勸說農桑的政策,并于1270年設立了司農司,專門管理農桑水利,還派出勸農官巡視各地農業生產情況

為了推廣當時先進的耕作技術,司農司組織農業專家,參閱古今各種農書,研究和總結13世紀前的農業耕作經驗,于1273年編成了《農桑輯要》一書,在全國頒行

元初一度出現了“戶口增,田野辟”的景象

黃河以南還保存了南宋以來的租佃,加上元政權組織興修許多水利工程,下令減輕佃戶私租,不僅糧食產量不斷提高,而且棉花種植得到有力的推廣

因而元人代的農業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如果沒有農業生產發展這個基礎,商業貿易則不可能達到空前的繁榮

元朝發達的中外交通有何積極作用?

元代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驛站的建立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了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

元代與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交往頻繁

cdn

bcebos

買粉絲/8644ebf81a4c510f97f526fb6e59252dd42aa51a" />海路交通情況上,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指南針的普遍使用,人們普遍掌握了潮訊、信風、氣象規律等等,這些原因導致了海上交通異常發達

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通往亞洲各國,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沿岸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外國進行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這條路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cdn

bcebos

買粉絲/43a7d933c895d143409a21c27df082025baf0767" />

評析中國古代貿易概況

中國的海洋貿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早在東漢時期,中國就開辟了經云南西部到緬甸出海和從廣東經南海到印度、斯里蘭卡的兩條海上航道。但由于中印雙方貿易的需求不大,且當時中國南方經濟尚未發展起來,該航線的貿易作用并不大。

在唐代之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貿易基本上都是通過陸上的絲綢之路進行的。而到了唐代,隨著阿拉伯人開辟了從西亞到中國南方的航線后,東方與西方的海上貿易蓬勃興起。從此之后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從陸上向海上轉移,陸上絲綢之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本文主要討論此后的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

一、 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貿易

中世紀,西亞的阿拉伯人創建了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由于阿拉伯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以及阿拉伯人崇尚經商的習俗。阿拉伯商人在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10世紀,阿拉伯商人蘇萊曼(Suleiman)與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與希拉(Siraf)經海路駛進中國的廣州港。通過該條航線,大量阿拉伯商人到東南亞和中國經商,該航線上海運的逐漸興起,并替代了陸上的絲綢之路,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新通道。 這條航線也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為另一個主要的貿易商品, 陶瓷的貿易量甚至超過了絲綢。所以, 這條航線又被稱為海上絲瓷之路。

唐朝曾在廣州設官職市舶使,主理海外貿易,接待來到中國經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國經濟中心南移, 南方經濟興起帶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到宋朝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已經十分繁榮。為加強對日益擴大的海上貿易的管理,宋朝不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擴大為主管機構市舶司,而且還把市舶司的設置從廣州一地,擴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溫州和江陰等地設市舶務。繁榮的海外貿易也給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據記載,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萬貫左右,約占南宋每年財政總收入的5%。由此可見當時海外貿易的繁榮程度。

在這段時期,中國海外貿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絲綢,陶瓷,紙張,和其它手工業產品。而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二、 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貿易

1258元,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勁旅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滅完,從此阿拉伯人在這條航線上退卻,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外貿易。當同時,阿拉伯人的退卻也為中國人在海外貿易中發揮更大作用創建了條件。因此在元初,中國的海外貿易仍然保持相當繁榮的局面。14世紀,西亞的奧斯曼帝國興起,由于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使得東西方的交通不時受阻。并且奧斯曼帝國實行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的政策。受此影響, 全球的海洋貿易走向衰落。元末開始,倭寇擾邊,在中國沿海大肆打劫。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外貿易。

也有些人認為這段時期的中國對外貿易的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這個觀點是不大正確的。因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發現,這個海禁政策僅在洪武年間和嘉靖年間(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實行海禁)的實行過,而大部分時間,中國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元末明初,整個世界的海外貿易已處于低潮。這時中國海外貿易衰落正是受整個世界環境的影響。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中國的海禁政策出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并非明太祖首創。

在這段時期,由于皇宮和中國官僚階層對東南亞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種由官方主導的與海外各國的朝貢貿易逐漸興起。朝貢貿易就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明初的鄭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國與海外國家的這種朝貢貿易,推向了高潮。朝貢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間海外貿易衰落帶來的損失。

三、 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貿易

明代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明代工商業較之以前有了長足的發展。當時的中國手工業品生產在世界上仍居于領先地位,在國際市場享有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元朝的社會(歷史問題)

蒙古征服中國全國后,將其政權下的人民劃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4個等級,并且規定這4等人在做官,打官司、科舉諸方面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乃是整個元朝施行民族壓迫政策的鐵證。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國姓”。

色目人繼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

漢人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大理)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南人為第四等,也叫蠻人、新附民,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淮河以南的人民)。

元朝統一全國后,強盛時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一說到達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元朝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千米;若到達北冰洋,則超過2200萬平方千米。

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

中央機構: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樞密院,執掌軍事。

御史臺,負責督察。

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的簡稱,后面會詳細介紹。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馀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于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由于蒙古的勢力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