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凡爾賽條約德國海外殖民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影響是什么)

时间:2024-06-10 06:12:11 编辑: 来源: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殖民地怎么規劃?

瓜分德國的全部殖民地

按委任統治制,德國的非洲屬地由英、法、比利時和英國自治領南非統治

所屬太平洋島嶼、赤道以北諸島歸日本統治,赤道以南由英國自治領澳大利亞、新西蘭統治

取消德國在中國、埃及、摩洛哥、利比里亞等國的特權

凡爾賽條約中瓜分殖民地的部分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凡爾賽條約后的德國領土形勢

凡爾賽條約后的德國領土形勢

·承認波蘭獨立,并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采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并。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后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于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并于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喪失13%的領土。

凡爾賽條約后德國的殖民地被哪些國家分割

喀麥隆被英國接收,西南非洲(納米比亞)被英國自治領南非接收

西薩摩亞和俾斯麥群島等赤道以南的德屬太平洋島嶼被托管給澳大利亞

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和賈羅林群島等被托管給日本

青島在巴黎和會上轉讓給日本,但是中國拒絕承認,后來在華盛頓會議簽署【九國公約】后,于1924年,日本被迫將青島和膠濟鐵路歸還中國

德國曾經有沒有海外殖民地,又是從什么時候失去的呢?

德意志帝國在十九世紀的時候也在海外開始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大部分都在非洲,還有就是參與列強瓜分清朝時期的中國,在中國的青島。如果與德意志帝國其他的歐洲鄰居法國、英國以及曾經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等相比,可以說是規模小,且建立的時間比較晚了。這當然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但是并不是這里討論的主題。

非洲:1884年4月24日,現今納米比亞境內一段曾被不來梅煙草商人購置的海岸,被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宣布為德國的第一個海外保護區,從此德國開始對西南非洲的殖民擴張。幾個月后,剛果和喀麥隆也淪為德國保護地區。1884年11月15日,15個國家在柏林召開“剛果會議”瓜分非洲,德國一舉成為第四大殖民國家。

1885年,現今的坦桑尼亞、布隆迪和盧旺達淪為德國殖民地,當時這些國家被統稱為德國的東非,隨后太平洋上的新幾內亞、薩摩亞和馬紹爾群島以及一些小島嶼也都淪為德國殖民地。20世紀初期非洲很多德國殖民地發生暴動,但均被血腥鎮壓。1911年11月4日,法國將自己在喀麥隆東部和南部與德國殖民地接壤的部分轉讓給德意志帝國,這是德國在海外獲得的最后一塊殖民土地。

中國:1898年3月6日,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租借青島99年。德國開始在青島按德國風格大興土木,除了總督府,還修建了醫院、兵營、學校和火車站,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拔地而起,連“日耳曼啤酒廠”也落戶那里。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隨即迅速波及各個殖民地地區,在剛果和南太平洋地區的德國人很快投降。德國駐青島總督決心死守膠州灣,在青島和附近地區發生德軍和日軍間的激戰。結果卻是包括總督在內的2300名德國人被俘。1915年南非的軍隊占領西南非洲,1916年喀麥隆屈服于法國和英國。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條約》簽訂,從此德國喪失所有殖民地,它的殖民夢想徹底破滅。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影響是什么?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影響是:

1、德國失去八分之一領土和十分之一人口。

2、德國所有殖民地被戰勝國(英法日比)過分。

3、德國受軍備限制。

4、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并賠款。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并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5、刺激了德國國內的民族激進意識的膨脹,為軍國主義的滋長埋下了種子,為希特勒的上臺鋪平了道路。

條約規定,德軍陸海空三軍加起來最多只能有10萬人。由于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德國在歐洲徹底淪為了三流的國家,在希特勒上臺之前,連波蘭這樣的效果都敢去欺負德國。

由于德軍的由于被限定了軍隊人數,德軍只能加強軍隊的素質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終于成就了日后威震天下的德國陸軍和德國空軍,十萬陸軍對德軍影響深遠。

當然,條約的內容也使得德國在戰后經濟能夠迅速恢復,而德國強大的教育后備力量也使得德國有足夠的科技人才,使德國在希特勒上臺之后不久重新回到了歐洲強國之列。

凡爾賽條約的影響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落下了帷幕。

德國作為戰敗國將喪失13%的領土,賠償32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產品被征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海軍主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LloydGeorge)曾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但私下里,他承認:“我們所起草的文件(和約)將為20年后的戰爭埋下伏筆。

當你們把這樣的條件強加在德國人民的身上,這只能導致德國人要么不遵守條約,要么發動戰爭。”英國外相柯曾(LordCurzon)持相同的看法,他說:“這不會帶來和平,這只是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美國總統威爾遜看到這份協議后,也皺著眉說:“如果我是德國人,我想我絕不會簽署這份協議。”

問題不在于政治家們是否都意識到了問題的本質,問題在于他們背后的“師爺們”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陪同威爾遜來到巴黎的銀行家有:首席金融顧問保羅·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師弗蘭克、摩根公司的高級合伙人托馬斯·萊蒙、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巴魯、杜勒斯兄弟(一個是后來的CIA的頭頭,一個是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

英國首相的身后是菲利普·沙遜爵士(SirPhilipSassoon),他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嫡系子孫。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的高參是喬治斯·曼德爾(GeorgesMandel),他的真名是杰洛波·羅斯柴爾德(JeroboamRothschild)。德國的代表團首席代表就是保羅的大哥麥克斯·沃伯格。

當國際銀行家們齊集巴黎的時候,后來的“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羅斯柴爾德男爵作為東道主提供了熱情的接待,他將美國代表團的頭面人物安排在自己在巴黎的豪華莊園里。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場國際銀行家們的狂歡節,在大發戰爭橫財之后,他們隨手播下了下一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巴黎和會,理應收回戰前德國在中國攫取的一切特權和利益,但和約卻規定將德國霸占中國山東省的鐵路、礦山、電訊設備,膠州灣地區的租借地及其他權益轉讓給日本。

這一屈辱性規定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引發了“五四運動”,迫使當時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條約德國由英法日瓜分,為什么后來被英法俄美瓜分?

首先瓜分是不存在的,頂多是海外殖民地丟掉了,另外當時俄國已經變成蘇聯了,不存在蘇聯和他們一起瓜分,日本取走的青島,英法瓜分了德國在非洲的幾小塊殖民地,法國拿回了被德國搶走了兩塊地,瓜分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一戰時期,協約國的軍隊從未打過入德國本土,同盟國的軍隊也從未打近乎俄羅斯本土(注意是俄羅斯,白俄羅斯什么的不算)至于英國我們就不說了,所以大概就是這樣,當然如果你所說的后來指的是二戰結束后的話,那是因為,戰勝國瓜分戰敗國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