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外文文獻(能給我發一份網絡營銷相關的英文文獻和翻譯么?)

时间:2024-06-12 04:08:14 编辑: 来源:

急求一篇汽車出口的外文文獻,要3000字以上的

【論文摘要】 隨著中國汽車產銷量不斷的提高,一些實力不斷壯大企業不再滿足把眼光只停留在國內市場,紛紛摩拳擦掌欲在國際市場上大展拳腳。本文引入SWOT分析法,從戰略管理角度對我國汽車產品出口競爭力進行分析。通過對我國汽車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分析,以及對外部環境存在的機遇和挑戰的分析,以此來提示我國汽車生產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時既不能盲目冒進,也不能裹足不前,應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本企業的出口發展戰略。

【論文關鍵詞】 汽車 出口 優勢 劣勢 機遇 挑戰

2006年是中國汽車產品出口的豐收年,中國汽車企業產品出口相比2005年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出口量較上年增長一倍,達到創紀錄的34萬輛。其中轎車超過9萬輛,3倍于2005年的數字,各種利好消息也不斷出現,如華晨汽車與歐洲HSO汽車貿易公司簽訂了3000輛中華轎車出口歐洲的協議,HSO汽車貿易公司將在未來幾年內為華晨贏得5萬歐洲用戶、吉奧1000輛皮卡出口到伊拉克、奇瑞公司接到美國一家公司采購的5000臺發動機的訂單等等。如此高的產品出口勢頭,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供應海外汽車市場的潛力,以及中國對全球汽車制造商構成的潛在競爭壓力。雖然我國汽車產品出口呈現出如此可喜局面,但在出口過程中,亦暴露出諸多問題,需要我們進行客觀、系統地分析與思考。

一、優勢分析

1.低成本優勢巨大

中國出口產品的低成本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事實,其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大大低于國外,幾乎所有的本土企業都享用著這樣的廉價資源。據統計吉利造車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每小時3.5美元,而如果把醫療衛生福利、退休金等考慮進去,通用汽車的平均每小時勞動成本是73.73美元。即使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一倍,吉利的每小時勞動成本也只有7美元,仍不到通用汽車的十分之一。” 在俄羅斯,長城賽弗SUV售價比同類亞洲產品要低35%左右,陸風SUV在歐洲市場的售價僅為1.5萬歐元,奇瑞曾宣稱,其將要進入美國市場的產品會比同類產品的價格低30%。

2.企業產品出口意識在不斷加強

中國汽車企業的出口意識正在不斷地加強,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國家的政策支持,由于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多數企業采取低價競爭策略,所以導致產品利潤日益降低,而出口可以得到可觀的出口退稅和國家給予的出口創匯獎勵,通常出口所獲利潤要高于國內銷售利潤;另一方面由于各汽車生產廠家紛紛增添新設備、新生產線使得各生產廠家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要消化這些過剩的產能,就必須采取出口策略。

二、劣勢分析

1.產品質量、安全性的差距

我國汽車產業在加入世貿后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與世界知名汽車制造企業的產品相比較在質量和安全性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些差距很多是基礎層面上的,比如說原材料、特殊工藝的水平、安全性、制造設備和產品設計。國產汽車的質量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就可見一斑,在出口產品沒有大的改進和提高的情況下,投放國際市場與洋品牌一較高低,更是相形見絀。如陸風在出口歐洲200臺汽車后,在經過歐洲—民間汽車組織以時速64公里對陸風汽車進行正面碰撞試驗后得出的結論是:駕駛人員將受到嚴重損傷,甚至“有可能威脅生命”。華晨公司在歐洲的BS6產品介紹會上就承認,BS6型轎車按歐洲標準進行撞車試驗時僅達到五星中的二星標準。

2.缺乏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是近來比較流行的詞語,即擁有多方面專業知識和多種技能的人才,具體到汽車出口領域,是指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外語、精通國際貿易業務、對汽車產品和業務鏈有相當了解的人才。由于我國汽車出口是從近幾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很多企業從2003年才正式啟動“走出去”戰略,將國際市場提到與國內市場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人才儲備不足,缺少獨當一面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制約出口業務大發展的主要因素。

3.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中國汽車在世界汽車市場上的品牌認知度與日本和歐美汽車在當地多年經營已確立的品牌知名度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從國際汽車品牌競爭力的綜合指數看,我們僅僅是美國的41.7%,日本的42.4%,德國的47.3%,韓國的61.6%。我國汽車產業要想大舉進軍國際市場,只能依靠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來擔當重任。有一句話說得好,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品牌。中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必須加強品牌

建設的力度。售后服務和廣告宣傳等工作則是其中必須花大力氣解決的重要問題。

4.售后服務網絡不健全

我國大部分汽車出口企業尚未建立售后網點和體系,很多企業根本就談不上售后服務,而出口量較大的企業在海外所謂售后體系離方便、快捷、多網點、高標準等要求還相差甚遠。以豐田公司為例,他們開發市場,先以售后服務開始,前期運行的是配件和服務的準備工作。我國汽車出口達到了40個國家和地區,但是我們目前尚無一家出口企業的客服系統設置了中東、非洲等國家語言的專職服務人員。再反觀一下,上海大眾的客中心設置了德語服務,北京現代設置了韓語服務。我國相當多的汽車企業抱著出口一輛是一輛的心態,根本不考慮售后服務問題,結果造成了只管“生”不管“養”的局面,一旦車子出現問題,消費者根本找不到相應的維修站。這樣不僅損害了自身的利益,也影響了整個中國汽車業在海外的聲譽,限制了中國汽車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

5.市場開發工作顯得薄弱

我國汽車產品出口,給人的印象就是說的多做得少。諸如一些企業象放衛星一樣的出口計劃根本沒有實現,一些企業的出口計劃中途擱淺。這說明,我們企業在國外市場開發工作方面,缺乏系統的規劃。我們對國外市場真正的需求還是缺乏針對性的了解。我們前期的市場調研工作也沒有深入。如果把國外市場看作一個大的細分市場對待,把4P、4C、4R等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出口自會有別樣的天地。

三、存在的機遇

1.中國汽車產品的海外需求不斷增長

中國汽車的海外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輕型載貨汽車,而本土生產的高端車型正在逐漸取代某些進口。另外,一向被認為缺乏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轎車已經批量地進入國際市場,雄心勃勃的中國汽車企業正在積極嘗試海外擴張,出口產品到歐美主流汽車市場。

在汽車產品出口中,汽車零件、附件及車身占有很大比重,2005年出口金額達到85億美元,同比增長51%,占汽車產品出口的43%。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市場比較集中,按照順序分別為: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韓國,其中,向美、日兩國出口汽車零部件的金額占出口總金額的近50%。出口企業以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企業為主,這兩類企業出口金額占出口總金額的56%。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轎車產品出口迅速增加,數量達到31125輛,同比增長 224%,其中絕大多數是自主品牌轎車,出口市場也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主流汽車市場轉移。

2.政府大力支持汽車產品出口

國家政策鼓勵發展汽車出口貿易。早在1985年國務院發表的128號文件中,一些與汽車有關的產品就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出口的機電產品,在外匯分成、原材料進口、出口獎勵、補貼等方面就享有與其他產品不一樣的優惠政策。近20年來,雖然機電產品出口鼓勵政策不斷調整,但有關政策一直鼓勵汽車出口貿易的發展。2011年國家下調了許多產品的出口退稅額度,但汽車的原有的出口退稅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維持。

3.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準完全競爭時期

高速增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575萬輛和585萬輛,占全球汽車總銷量的9%和全球汽車消費增量的23%。2000年~200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銷售復合增長率達到37%。今年1~5月累計銷量已經達到207多萬輛,超過去年同期。 迅速擴容的市場成就了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及成長,市場份額越趨分散,自主品牌汽車2005年市場份額合計達到25%。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同樣迅猛,2005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銷售收入達到2168億元,2000年~2005年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汽車零部件在汽車行業所占比重也不斷上升,2005年已接近40%,中國汽車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準完全競爭的時期。

四、面臨的挑戰

1.低價政策帶來的副作用

由于近幾年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增速極快,而出口平均價格又逐年遞減,所以馬來西亞、俄羅斯、美國等國家都提出了“中國汽車威脅”論。美國人明確提出:中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的速度將比日韓快,中國出口汽車將在5年~10年內對美國產生威脅。美國和日本在汽車制造業領域的爭端從來沒有停息過,當年日本汽車進入美國也曾受到百般刁難,豐田對美國作出了一定的妥協,最終在美國市場扎根。中國汽車如果一味地利用低價沖擊國際市場,并拿出一副以低價沖垮對手的架勢,而不給自己

留絲毫回旋余地,無異于為自己樹立起眾多強大的敵人,喪失良好的出口環境。

2.管理落后、出口產品價格競爭混亂

目前我國的出口產品由于出現嚴重同質化傾向,所以難免惡性競爭,自相殘殺。據悉,2005年全國出口整車17.28萬輛,出口企業卻多達1025家,其中出口額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僅有兩家,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下、3000萬美元以上的也只有8家;而出口不到10輛汽車的企業有600多家,一年出口僅一輛汽車的“企業”竟然達到160家!這恐怕是全世界都絕無僅有的稀罕事。低價無序的惡性競爭將直接導致國外反傾銷調查的增多,目前中國汽車行業遭遇的反傾銷案例已有8起之多。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汽車行業目前還不會過多地遭遇反傾銷,從長遠來看,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未來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產品很可能面臨反傾銷風險。

3.壁壘森嚴

目前,世界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汽車產業,紛紛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障礙,如俄羅斯經貿發展部對外洽談委員會副總經理安德烈·庫什尼連卡表示:俄羅斯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亞洲國家生產的低檔汽車,一旦俄羅斯面對大量來自東南亞國家低檔汽車進口沖擊,將會“立即提高相應的汽車進口關稅”。更值得關注的是,奇瑞和吉利正將俄羅斯作為下一個重點開拓的海外市場目標。馬來西亞的關稅從早期的100%下降到目前的50%,在國內售價3萬元左右的吉利豪情,在馬來西亞的報價達到10萬余元之高。如果說東南亞、俄羅斯國家的高關稅貿易壁壘,尚難以阻止中國廉價汽車大批量涌入的話,歐美市場實施的排放、安全、環保等嚴格法規標準,則是中國整車打開市場空間的最大障礙。美國交通部的安全標準、聯邦空氣污染控制標準和平均燃油經濟標準,都比20年前日本車進軍美國時的要求嚴格得多,而目前大部分中國產汽車還不能達到美國標準。

4.知識產權糾紛

近兩年來中國汽車企業和國外一些汽車企業的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紛不斷出現,如豐田汽車起訴吉利、通用汽車起訴奇瑞、本田汽車起訴雙環和豐田汽車調查比亞迪F3等多宗國外汽車企業起訴國內汽車廠家侵權的事件發生。這些知識產權糾紛不僅損害了中國汽車企業的形象,還會使中國汽車走向國際市場道路變得舉步維艱。

5.人民幣匯率升值

由于從2005年開始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不斷在下跌,人民幣匯率不斷在升值,對于中國出口產品影響較大,汽車產品出口也不例外。由于中國的汽車企業出口車型都集中在經濟型轎車領域。和其他行業國際市場相比,在汽車領域,中國仍然是廉價路線。顯然,人民幣升值,必然引起汽車出口價格上漲,無益于國際競爭。

中國汽車企業要想走向國

搜索关键词: